1946年4月18日,在日内瓦万国宫的会场里,数十位外交官零零散散的围在一起。大会上,尚・列斯特发表了一篇充满悲伤的讲话,与会的代表们一致认为,从今天开始,国际联合会将被宣布为一个国家。
国际联合会,又名国际联盟,简称“国联”,是一战后各国依照《凡尔赛条约》成立的国际机构,鼎盛时共有58个成员国,其日常工作范围很广,其宗旨是平息各国争端,减少武器数量,保障人民权利,促进国际贸易,以维护国际社会的稳定为中心。
德国的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在1795年就已经提出了这个概念。康德在其著作《永久和平论》中首次将世界联盟与议会体制相结合,并在拿破仑之战后逐步形成了“欧洲协调”,以防止欧洲地区的战乱。
在这一进程中,《日内瓦公约》、《海牙公约》等国际法规逐步形成,并建立起后来被普遍认可的人道主义准则。1889年,英国人威廉・克里默和法国人弗雷德里克・帕西建立了第一个“国际联盟”,也就是国家议会同盟。二十多年来,已有三十多个国家的议员或议员参与该机构,目的在于寻求以一种平和的方法来处理世界上的纷争,其机构结构包括一个“国联”的常设委员会。
20年代初期,由于军备竞赛、秘密外交和新帝国主义的影响,奥匈帝国和德国建立了联盟,与英、法、俄、意、日等国家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这场工业革命的开始,给欧洲的政治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在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后,很多人都提出成立一个新的国际机构,以防止战争的再次爆发。
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
事实上,英国的外交部长格雷早在“一战”末期就曾提议要改革世界的关系,即成立一个国际联盟。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和密友豪斯都表示,这项提议将会维持世界的和平。威尔逊总统在回应这一问题时,建议“十四项‘和平’”,即“建立一个‘世界共同机构’,使国家间的政治独立与领土完整”。包括反对秘密外交,建立国际联盟等诉求。正是因为有了这十四点作为基础,德国最终同意签订停战协议。
他把建立世界长久和平秩序的理想归结于十四点原则的最后一条:“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正如负责英美政府间联络的英国外交官威斯曼在报告中所述:“在威尔逊总统的思想中,未来世界和平的全部就只有一个概念——基于国际联盟的概念。假如这一点失败了,其他都一无用处。所有的其他十三点都是出自这一点,如果他不能付诸实施,其他部分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并随之消失。”
战后,1919年1月28日,巴黎和平会议由英法主持,由参加者组成,并由威尔逊主席领导,主持制定《国际联盟盟约》。在这一年6月28日,44个成员国签署了协议,并分别履行了相应的法定手续。
第二年1月10日,《凡尔赛条约》正式实施,国际联盟也随之建立,“一战”期间对盟国宣战的各国和新建立的新的盟国都成为了联合国的创始国。有趣的是,尽管威尔逊对国联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美国议会却因与英法的领袖地位之争而不能通过《凡尔赛条约》和《国际联盟盟约》,并且拒绝成为国联成员。
从踌躇满志地为世界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新秩序,到通过各种妥协建立起一个既没有美国参加、又没有强制仲裁机制的国际组织,威尔逊曾经有过哪些误判?至少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协约国方面:未能足够重视大战前的历史遗留问题(如秘密条约)、战争中的巨大伤亡和经济损失、战后的经济问题、安全关切。2、德国和美国:罔顾敌国希望被拯救的诉求和美国国会的政策底线。3、自身方面:高估了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和外交经验以及美国的国力优势。
在协约国方面,法国在战争中的损失最为惨重,死亡约160万人,伤残近300万人,大量的城镇和农田被毁,高达二百多亿美元的战争费用使得法国从战前的债权国沦落成战后的债务国。巴黎和会之前,威尔逊总统断然拒绝了法国政府为其安排的战地巡视,以免看到惨烈的景象后产生同情心,从而影响谈判时的倾向性。
然而,选择无视并不能消解法国现实存在的安全关切,大战结束时,德国的人口接近法国的两倍,大量有指挥和战斗经验的官兵被成建制地保留了下来,随着美、英两国军队的撤离,法国亟需得到确实的安全保障,除了在军事和经济上极大地削弱德国以外,还要求英美两国签订专属于法国的安全承诺。威尔逊为了换取法国总理克列孟梭对国际联盟的支持,不得不放弃集体安全原则,退化为维持均势一方的盟友。意大利的情况有所不同,放弃中立而参战的是为了获取战时密约《伦敦条约》所承诺增加的大片领土。当意大利为此付出了50万士兵阵亡的巨大代价后却被要求废止《伦敦条约》时,外交大臣桑尼诺不再隐藏自己对威尔逊的厌恶。他告诉劳合・乔治与克列孟梭:“在忽略并违背了自己的‘十四点计划’之后,现在的威尔逊总统又拼命想把里面涉及意大利的地方落实下来,好维护这些原则的纯洁性。”
同样是战时密约,中国受到的待遇正好相反。为收回青岛主权,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要求废止1915年签署的有关山东问题的《民四条约》,美国起初对此表示理解和支持。但是,当意大利宣布退出和会和日本威胁不加入国际联盟之后,威尔逊的态度随之发生转变。在中方代表与英、美、法三国领袖的激烈辩论中,顾维钧认为战时密约是导致未来世界不安定的种子,为防范未来,也为了永久和平,最好能废止这些条约的有效性。英、美、法三国表示反对,指出欧战的发生,就是为了维持条约的神圣,如果将条约视为废纸,世界秩序将会崩溃。其中的关键在于,威尔逊原来主张理想主义新外交,经过和会的不断消磨,此时已经回归现实主义旧外交,只求能够建立国际联盟,再逐步推动公理正义原则。
对待协约国的利益诉求尚且厚此薄彼,矛盾激化到了不止一国要退出和会、拒签和约的地步,战败方德国的境遇就更可想而知了。1918年8月8日,协约国发动了飞机与坦克协同的史无前例的大反攻,德军惨败并被迫战略性撤退。经此一役,德国已无力再战。将近两个月后,新上任的德国总理通过中立国瑞士向威尔逊总统表示愿意接受其十四点原则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和谈。尽管在11月11日签订的《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实际上是毫无协商余地的最后通牒,其中并没有威尔逊十四点原则的内容,但直至巴黎和会开幕后,很多德国人依然幻想着威尔逊总统能够缔造有利于德国未来发展的和平。本着“没有胜利者的和平”的理念,威尔逊确曾计划在国际联盟正式成立时将德国纳入集体安全体系。无奈英、法两国不仅无法接受德国加入国联,还坚决反对德国参加巴黎和会。没有德国加入的国际联盟在对待战败国的方式上与1815年成立的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类似,只不过,防止再度崛起的敌国由拿破仑时代的法兰西调换成了一战后的德意志。这不仅说明了威尔逊在创建国联之初就没有坚持集体安全原则,也反映出英、法两国对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并不完全认同,仍秉持着实力均衡的旧外交传统。
1920年11月,国联的总部由巴黎转移到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国联成立26年来,多次调解若干国际纠纷,发放“内森护照”给那些没有国籍的流亡者,得到很多国家的认可,也相继化解了几起小型纠纷。但20世纪30年代的大规模的“二战”和大的战争,显然使国联显得无力。
国际联盟
这是因为国联体制的先天缺陷,即必须得到全体成员国的一致通过;美、苏两个没有参加国联的国家,其权威受到严重削弱,失去了最主要的支撑力量;缺乏军队,国联的各项决定缺乏强制性质,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强国的合作;缺少常设机构,因此对国际问题的响应极其缓慢;英法都奉行“姑息”的方针,其主要成员主要集中在维持各自的权益上。
更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身为国联的创始国,意大利竟然明目张胆地入侵埃塞俄比亚和东北部,日本并大胆地从国联中撤出,以求更进一步的发展。因此,鲁迅在很多文章里都对“国联”表示了极大的不满和鄙夷。另外,一些主要国家在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上意见相左,根本不愿意谈判,这就是“二战”的开始。
在1945年,在漫长的历史和漫长的谈判中,在二战的残垣断壁中,在反法西斯战争的烽火中,在二战的残垣断壁中,建立起了完整的体制,确保了世界的安全与稳定。第二年四月,国际联合会解体,所有有关文件都转移到了联合国,而万国宫则是后来的欧洲联合国的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