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手机时代与“娱乐致死”
尼尔·波兹曼对“娱乐化”的警示语境限于上世纪80年代,那是个没有互联网、手机的“旧时代”。到了今天,“娱乐”由一小部分人主导升级为“人人都可以成为新的娱乐点”,而过度娱乐(化)的负效应也开始呈现。
《娱乐至死》的原名是《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从字面看,这是在表达“娱乐伴随我们,直至死亡”,而当代(有时)会把尼尔·波兹曼的“警告”升级为“娱乐致死”,也就是“娱乐让我们走向死亡”。
很显然,对于理性的人而言,娱乐只是一种生活上的消遣,或者是谋生的一种手段,于是,“娱乐致死”并不存在——娱乐本身没有致命性,相反,各种层次的娱乐可以让人身心愉悦,一个快乐的人会比忧郁的人更健康长寿。
然而,对于一众缺少理性的人而言,“娱乐”虽然不会让自己死亡,却会让别人死亡——这就是我们时常遇见的“网络暴力致死”。
手机是升级版的电视,它除了让每个拥有手机的人成为信息的被动接收者,也会成为信息的创造者与传播者,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情绪放大器,将一个也许本来错误、片面的观点不断加权为“主流”。
对于参与者来说,评论与转发都是一种娱乐形式,但对于目标对象,不断积累负面情绪就是利器,它让收到攻击的人怀疑自我,意志力不强的人甚至会走向极端寻求解脱。这就是我们时不时看到的新闻,某某因为负面言论过多而轻生。
其实每个参与这种“娱乐行为”的人都是杀人的凶手,无非是间接谋杀罢了。
不过,手机时代不仅放大了电视时代的优点与缺点,也引入了印刷时代的优点与缺点。
我们既可以知晓即时的新闻,也可以翻看几年前的视频。社会的阴暗可以迅速成为网络热点并有效处理,丰富多彩的内容也让那些本来孤独的人获得了些许精神安慰,
回归到一点,对于原本就热切期待自己拥有理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手机(网络)时代实现了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所想知的一切——好吧,确切地说是大部分。
但比以往时代更严峻的是,大众的耐心一再被压缩。
静态领域,以博客为代表的长文时代没落后,图文时代则很快被读图时代取代,大量的图片与少量的文字组合而成的“类漫画”开始成为大众心中的“香饽饽”
动态领域,短视频甚至可以“精简”到10秒以内,而像b站的“学习”板块,15分钟左右的视频也开始被10分钟左右的视频稀释,内容更是碎片化到惨不忍睹。
如果你不能接受此类情景,那也没办法。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的字里行间说,当“严肃”都能成为一种娱乐的时候,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内容再值得【认真】对待了。
既然人们缺少的耐心已经让人不想去思考,只想有人把准备好的东西端上来,手机时代又出现了一种“文妓”,他们赐予受众期待的东西,用文字或画面引诱人达成精神高潮(满足感),受众也许在某一刻爽了,事后却发现内心空荡荡。
【6】不是抵御,而是接受
有些东西,是不能逆时代而动的。
好比汽车进入人类文明后,短期内很难从时代去除。可如今的年代,汽车已经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被附加的还有我们的观念与习惯——车成为了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远距离的通勤也成为可能。
好比“点赞”进入大众语境后,赞同、认可、喜欢、喜爱、认同、欣赏等词似乎瞬间从我们的世界里消失了——与之相似的是,“打call”、“PK”、”仿佛身体被掏空“等热词。这种对语境的分化与强调,近乎是对文字的“消灭”。
新的物种、形式、媒介引入后,一旦被大众接受,就很难被移除。
我们不能抵御,只能接受。
我们需要接受这个时代,还需要接受这样的事实——我们越是接触大量支离破碎的(无用)信息,就越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与精力,就真相和理性越来越远。
引申波兹曼的观点,那就是根本不用在乎各种形式的娱乐化泛滥,也不用留心各个平台主导的娱乐风潮。理性与知识存在于“乏味”的书籍、教室、车间、实验室里,过去是,现在也是,以后也应该是。
【写在后面】
2020年的时候,我曾做过关于《娱乐至死》与《乌合之众》的内容,站在2022年回望当时的文案和视频,总觉得内容做的还是浅了些。
两本书作为启发后人思考和再创作的奠基之作,并非当代(部分)学者“认可”的学术专著,更像是十万多字的“思想随笔”。
那么,我在读这两本书的时候,难免会觉得前后文内容会有重复之处,以及部分分析过于感性甚至偏激。
我认为,读这类社会心理学书籍,并不是为了接受或反对某些观点,而是思考作者是如何观察社会和人性,如何得出结论的过程——重点是“how”与“why”,而不仅仅是“what”。
读这类书如果只看重观点,那么,《娱乐至死》与《乌合之众》的核心内容,完全可以压缩到2000字甚至1000字以内。
如此,我们反而变得浅薄——这与书中警惕我们的,要保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背道而驰。
严格来说,不管是这篇长评还是长评改制的视频,【它】都是属于【我】阅读、理解、总结的东西。读者和观众如果秉承“拿来主义”,俨然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我所希望的,是受众能由此警惕:自己的“思考能力”是否在这个承平时代逐渐消失?围绕在自己身边的,是否有太多主动接纳的噪音?自己热爱的东西,是否在慢慢毁灭自己?
波兹曼所说的——“我们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只是预言,除非你想,否则它未必成真。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