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隐性影响和显性影响来分析下谁的去世历史影响最大。
一
扶苏是秦始皇长子,被胡亥、赵高、李斯三人合谋矫诏赐死。
扶苏死后,秦朝紧绷的神经并没有放松,积蓄已久的矛盾最终爆发,秦朝在农民起义和原六国贵族起义的联合打击下灭亡。
扶苏被赐死加速了秦朝灭亡的速度,最直接的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假使扶苏不死,以他的贤德,定然会对秦始皇过于严苛的政策进行纠偏。
史书都总结秦朝亡于始皇帝的暴政,其实是片面观点,本质上是分赃不均,忽视了原六国旧贵族的势力,他们利用农民起义趁势崛起,联合推翻了秦朝。
扶苏上台,当务之急是缓和矛盾,大规模的征用劳役肯定要停止,长城、阿房宫(真实存疑)、驰道、灵渠这些大规模工程可以暂缓,或者设置优先级,不要同时开工。
停止大工程建设,赋税和劳役就会减轻,农民就不会被逼反。
秦朝成功续命的几率就很大,秦朝如果有三百年的寿命,那么历史走向就会被改变。这是隐性影响。
除此之外,扶苏之死给后世王朝一个最重要的经验教训就是:早立太子,立嫡立长,太子不能远离权力中心。这是显性影响。
二
刘据是汉武帝嫡长子,被江充陷害,迫不得已造反,叛乱被平定后畏罪自杀。
刘据之死本质上是汉朝朝堂的权力之争,是丞相刘屈氂对卫青、霍去病等外戚势力的清洗。
汉武帝默认了这种清洗,他也觉得外戚势力过于庞大,甚至威胁到了他的权力。
武帝驾崩前赐死汉昭帝生母钩弋夫人,也是为了避免后宫和外戚专权。
事与愿违,刘据之死并没有消除外戚势力的影响,终汉朝一代,外戚仍旧是朝堂最稳固的势力。
武帝驾崩后,任命的四位辅政大臣(霍光、金日磾、桑弘羊、上官桀)都不是汉昭帝的外戚,可架不住他们往刘弗陵的后宫中塞皇后。
汉朝的文官治国最终没能取代外戚治国。这是隐性影响。
除此之外,刘据之死对后世王朝最重要的经验教训就是:不要轻易废储君,太子乃国之根本。这是显性影响。
三
曹昂是曹操嫡长子(原配丁夫人抚养长大),曹操进攻汉中时,张绣降而复叛,趁夜袭击曹营,曹昂为救曹操战死。
曹昂之死属于意外,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曹操丧失了嫡长子,让曹操在立储之事上犹豫不决,导致曹丕曹植兄弟阋墙,也导致曹魏宗室产生分裂。
曹丕上台后,出于对宗室势力的忌惮,大刀阔斧的削减宗室权力,导致曹魏宗室衰微,在司马氏夺权的时候没有能力和司马氏抗衡。
曹昂身为嫡长子上台,应该不会削弱宗室,曹魏的国祚应该会更长一些。这是隐性影响。
除此之外,曹昂之死对后世王朝最重要的经验教训就是:储君不要和主君同时出征,必须留一个在京城。后世很多皇帝御驾亲征,太子留守监国就是这个道理。这是显性影响。
四
朱标是朱元璋嫡长子,在巡视西安后回京的路上感染风寒,不治身亡。
作为历史上最有实力的太子,他的薨逝让朱元璋悲痛不已,不得不修改相应的国策。
在经过认真考虑后,朱元璋决定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坚持让皇位在朱标一脉流传。
为了保证孙子的江山稳固,他清洗了蓝玉、冯胜、傅友德等功臣集团,通过南北榜案削弱了江南士大夫的势力。
但家贼难防,朱元璋没想到自己的儿子会造自己孙子的反。
朱棣用了四年时间夺取了朱允炆的皇位。
朱标之死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靖难之役。如果朱标不死,皇位会稳固的在朱标一脉流传,朱棣再雄才伟略也没有机会登基称帝。
同样,如果朱标继位,他会对朱元璋的政策进行纠偏,以他的教育经历(他的老师都是浙东士大夫,比如刘基),他会重用南方士大夫群体,国政将会被南方士大夫操控。
明朝都城不会迁到北京,北方防守北元的压力会很大,北元卷土重来也不是没有可能,南北仍有分裂的风险。以上这些这是隐性影响。
除此之外,朱标之死对后世王朝最重要的经验教训就是:太子如果薨逝,仍旧遵循立嫡立长的原则立储,不要跨代。这是显性影响。
综上,四位接班人之死,对本朝乃至历史都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要论谁的死亡对历史影响最大,武断推测下,应该是扶苏。
扶苏不死,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会有更长的国祚,之后的历史都将改写,因为这是起始点。
再加上早立太子、立嫡立长这个惨痛的经验教训,让历代王朝一直奉为圭臬。
朱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