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塔山没有塔,塔山没有山,我们四纵就是塔,我们四纵就是山,有我们四纵在,敌人就别想越过塔山”。
这是一段多么激情澎湃的话语,而这段话正是来自75年前,塔山阻击战的战前动员。
塔山阻击战,被称为改变中国国运的一场战役,其惨烈程度直到今日,都令人感到震撼。
在这无险可守的塔山,我军四纵与友军部队共计8个师,阻挡住了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11个师的兵力六天六夜。
这同样是改变国民党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之后,国民党军队彻底地失去了战场的主动性,解放战争迎来了新的转折点。
那么塔山阻击战,到底是一场怎么样的战役?
我军部队又是怎么做到,在这无险可守的塔山,阻挡国军六天六夜的呢?
1948年10月10日,国民党“东进兵团”,出动5个美式装备师,想要一举将塔山拿下。
在国民党战前动员,蒋介石直接表示:这场战斗国民党肯定能赢。
而蒋介石之所以有这个底气,也是因为这次战斗,国民党军队投入了40多门重炮,数10架战机,以及海军舰艇的火炮支援。
从单纯的字面数据来看,国民党确实没有输掉战争的理由,在开战不到一小时内,来自国民党的5000余发炮弹,犹如雨点般落在了塔山阵地上。
刹那间,数十公里狭小的塔山阵地,陷入一片火海,我军战士们苦心修建的大量碉堡工事化为一片废墟。
看着塔山阵地已经被炸得一片狼藉,国民党军队指挥官侯镜如,自认为我军已无力抵抗,便号令国民党军队数万人,向塔山发起冲锋。
可他低估了我军的防御能力,虽然碉堡等防御工事被炸毁,但是修建的大量暗堡却毫发无伤,这也让我军战士,能够躲过这一轮的轰炸。
于是在国民党军队发起冲锋后,我军战士立马展开了反击,打得国军措手不及,同时我军炮兵开始向国军集结的地方发起猛攻。
一时间,国民党军队死伤无数,只好迅速撤回,等待短暂的休整后,国军再次发起了大规模冲锋,可依旧无功而返。
国军一连向塔山阵地以及白台山阵地,发起了数次冲锋,可他们却依旧没能前进半步。
次日,国军并未改变任何战术,只是加强了炮击,但我军部队早就做好应对措施,并没有太多的损失。
随后国军再度向塔山发起了冲锋,可结果却是再次地无功而返,并且仅过两日,国军就已经有上千名的士兵阵亡。
在这一日,国民党军队曾依靠着巷战,以及夜袭我军阵地,短暂地占领了阵地。
我军士兵与国军在狭小的巷道内,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
我军第34团战士不惧怕比自己多的敌人,用其勇猛的战斗力让国军士兵感到害怕,并且成功地击退国军。直到12日,为期两天的塔山第一阶段战争,就此告一段落。
对于战争而言,一分一秒都有可能决定战争的胜负,为何我军在这两天的对战中,还会有多达一天的休整时间呢?
原来国军54军以及62军,在前两日的战斗中伤亡太大了,急需进行更替,所以才下令休整一天,这也是国军在塔山战役中,犯下的一个致命错误。
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天,我军士兵抓紧时间修建防御工事,并且修复了此前被国军轰炸破损的部分战壕。
同时战士们得到了很好的休息时间,有了更好的精神状态,应对接下来的战争。
10月13日拂晓时分,国军再度向塔山阵地,发起了长达数十分钟的轰炸,轰炸力度是之前的好几倍,这也是塔山阻击战中最激烈的一天。
国军部队展开了更为密集地冲锋,试图利用人海战术将我军防线冲垮。
但是在我军全力的反击下,国民党军队损失惨重,塔山阵地前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可见战争的惨烈程度。不过这一日,我军同样也是损失不小。
10月14日,国军继续发动冲锋,号称“赵子龙师”的95师近乎覆灭,国军一日伤亡了超过3000名士兵。
10月15日,塔山阻击战来到了第6天,而国军从最开始的斗志昂扬,已经变成了强弩之末,士兵们彻底失去了斗志,即便再怎么发起冲锋,我军阵地依旧是屹立不倒。
随着东野攻破锦州,塔山阻击战彻底结束了,为期六天六夜的战斗,国军伤亡近7000人,我军也有3000余名战士牺牲在了塔山阵地上。
国军从最开始的一天十余次冲锋,到后来,连有效的进攻都难以组织起来,我军仅用了六天,就将东进兵团的斗志彻底销毁。
也正是这六天,改变了整个东北战场,乃至于全国战场。
那么双方共计投入十余万兵力都要拼下的塔山,到底有何重要性?
要想了解塔山阻击战的重要性,就不得不提起塔山阻击战所配合的东野主力发起的锦州战役。
锦州作为东北连接关外的交通要道,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只要占领了锦州,那么就彻底打断了国民党部队撤离东北,或者进驻东北的道路。
这也是为了配合华北战场,一旦蒋介石将东北的部队调往华北。
那么在华北战场与国民党激战的华野部队,就会陷入被夹击的险境。
并且,那时的东北是国家工业经济中心,若无法将东北解放,蒋介石就随时有可能将大部队撤回东北,依靠着东北军以及日军留下的军工业,继续壮大自身实力。
所以解放锦州就是重中之重,毛主席在辽沈战役开始时,就制定了“攻锦打援”的作战方针。
锦州战役开始前,毛主席再度向林彪强调了攻占锦州的关键性,并且要求林彪的东野部队,尽可能地迅速占领锦州。
而蒋介石也清楚锦州的重要性,在葫芦岛、沈阳等地都屯有重兵,并且还用海军将国军运输到了塔山外的海岸,准备支援锦州。
而塔山阻击战,就是为了阻止国民党援军赶到锦州,对东野主力部队形成夹击的情况,对于国民党,若想要出兵支援锦州,塔山是必经之地。
所以双方都不惜一切代价要夺下塔山,东野第2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奉命指挥第4、11纵队以及友军部队,共计8个师超过8万人,目的是死守塔山,配合东野主力进攻锦州。
塔山是一个无险可守的地方,只是一个百余户人家的小村庄。
这对于程子华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那么,他又是怎么击退国民党超过十万人的军队呢?
在《程子华回忆录》中清楚地写道,程子华在接到林彪的任务后,立刻组织了团级以上的指挥员,前往白台山上进行实地考察。
这里可以完全鸟瞰整个塔山地区,以及我军纵深地带,在这里,程子华与指挥员们,对国民党可能的进攻路线展开了讨论。
在这期间,有人建议将防御重心设立在白台山,但很快就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理由是:
白台山位于塔山村西南面,若将大部队布置在此,那么国军就有可能派出兵力,牵制住白台山的守军,而大部队则是从塔山村前往锦州。
而将防御重心设立在塔山村,就可以在白台山架设重点火力,在敌人靠近塔山村的时候,与正面防御部队一同,对敌人形成一个交叉火力网。
塔山村还可以牵制着位于村东的铁路,只要敌人无法将塔山村拿下,重火力武器就无法通过铁路运送往锦州。
在塔山村的防御类型可以设立为纵深防御,让敌人的进攻限制在塔山村的狭窄地域,这样国军的装甲部队就无法发挥作用,有利于我军进行火力打击。
就这样,在大家的讨论下,程子华最终决定将防御阵地设立在塔山村,之后如何设立防御工事,成为大家讨论的重点。
由于国军拥有大量重火力,在进攻前必定会进行多轮的火力覆盖打击,这对我军的防御阵地有着很大的考验。
程子华这时想到了1942年,日军对于冀中的“五一大扫荡”时,我军部队,将主要防御阵地设立在村庄围墙下,在这里挖出一个单人掩体,这个掩体一半在围墙外,一半则在围墙内。
这样在日军进行炮击时,我军部队就躲进围墙内,令日军火炮打不到,等到日军发起冲锋时,再钻出围墙,利用墙外挖的掩体阻击日军。
这个方式很有效地应对了日军的炮火打击,于是程子华便想到将这个工事利用在塔山村。
并且程子华还想在村外挖一些交通渠,便于部队进行转移,同时在白台山山腰处设下重火力点,在山顶上设下支援火力,以配合我军的反冲锋。
程子华在战前的精妙布置是取胜的关键,但最为关键的还是我军士兵,个个都是抱着视死如归的决心。
据我军塔山阻击战中,通信兵高玉宝的回忆,塔山阻击战时他年仅21岁,负责传达团长下达的作战命令。
在战争最为激烈的时候,我军的部队伤亡极为惨重,团长下令让他到九连休息的地方,让九连马上到6号阵地阻击敌人,这也是因为此前6号阵地的守军已经全部牺牲了。
命令传达的时候,九连正在吃饭,指导员站起来对战士们说:“同志们,大家要吃饱,这是我们一生中最后一顿饭了。”
可见战士们已经决心用生命捍卫阵地了。
程子华
仅仅不到一天,在敌人强大的火力下,九连全体同志也牺牲在了6号阵地。
他们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共产主义精神,为了人民,为了国家,他们心甘情愿地流血牺牲。
而我军士兵个个都像九连全体士兵一样,均表示人在阵地在,人亡阵地亡。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信念的士兵,我军才能成功地完成了阻击战。
并且我军炮兵还发挥出了神一般的作战能力,据一名国民党俘虏的描述,在10月14日下午四点,国军157师集结了5000人,想要突袭塔山村阵地。
但他们的踪迹,很快就被我军侦查发现,并且将国军方位准确地报告给了炮兵指挥所。
随后我军41门火炮,向国军所在方位展开了猛烈地炮击,一时间,数十枚炮弹落在国军周围,国军死伤无数,随即开始慌乱撤退。
而我军的炮击并没有结束,而是向国军撤退的方向进行了接连轰炸,几乎弹无虚发,这让157师还未发动进攻,就已经损伤接近半数。
有着这强悍的火炮支援,再加上我军士兵的英勇无畏,胜负基本已成定局。
同时国军内部也是漏洞百出,这也让本来武器精良的国军,六天六夜都没有将塔山拿下。
蒋介石为了这次锦州战役,从东北,华北调遣了多支部队,而国民党内部本就有嫡系与直系的派系之争,这就导致了嫡系将领与直系将领谁也看不惯谁,都不愿意听命于对方的指挥。
从而直接导致了海陆空三军并不能很好地配合,战斗力大大减小。
而且国军指挥官的战术指挥能力也有限,不仅仅是前面提到的国军主动休战一天,在组织冲锋时,更是让士兵采取波浪式冲锋方式,也就是一波接着一波地冲锋。
要知道,在热武器时代,这样的冲锋无异于送死,这也导致了国军在冲锋的时候伤亡更加惨重。
塔山阻击战的胜利,离不开指挥官的出色指挥,更离不开所有士兵的英勇无畏精神,正是有了他们,东北才得以解放,全中国才得以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