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全球爆发了一场巨大的股灾!
世界金融业陷入绝望,各位大牛也纷纷后悔自己看走眼。
然而,在一片哀嚎之中,却有一间香港大名鼎鼎的金融集团独善其身,巧妙地避免了这次灾难。
这个金融集团,就是香港汇丰。
它躲开灾难的原因,竟然只是因为一个不起眼的年轻人,提出了一个神秘的预言……
1
神秘预言
1987年初,香港金融界还是一片平静,没人意识到,在平静之下,一场风暴正在酝酿当中。
没错,在1987年10月的一个“黑色星期一”,即将发生全球性的股灾!
但在这之前,却有一个不起眼的年轻人,写了一份长长的分析报告,直指股市有“泡沫”,让汇丰集团赶紧“沽货”,避免损失。
要知道,汇丰这么大的金融集团,要沽货无疑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更何况此时股市还很平稳,各种专家都没发现什么问题,凭什么听信这个年轻人的一面之词?
但年轻人非常坚持,报告也写得有理有据,最后汇丰在几番权衡之下,还是决定相信他一次。
结果谁也想不到1987年10月19日,市场出现恐慌性抛售,恒生指数一下暴跌400点,港交所不得不宣布香港股市停市4天,这也是至今全球主要股票交易市场的唯一一次停市。
而汇丰却因为提前沽货,躲过了这次灾难。
那个一张报告就让汇丰避免了一场大灾难的人,就是郑海泉。
从此他一战成名,正式成为香港金融界的红人。
1998年,他调任恒生,出任副董事兼行政总裁。
在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也坚持不裁任何一个员工,陪伴恒生走过了最低谷。
2004年离开恒生的时候,他交出了一张完美的答卷:恒生在各项收益指标上,全部打破了最高纪录!
之后郑海泉又回到汇丰,2005年,他成为了史上首位出任汇丰亚太区主席的华人。
如果说郑海泉只是一名银行家,或者成功人士,那也没什么特别的。
他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他是从一个穷小子逆袭成功的!
2
逆袭之路
1948年,郑海泉出生在一个六口之家。
父母都是水果小贩,他从小就在水果摊上学习。
家境贫寒倒也罢了,更惨的是,他还身有残疾!
郑海泉出生不久后就患上小儿麻痹症,一直到长大之后,都要借助拐杖来走路。
不过,郑海泉“身残志坚”,这些困难都没有阻止他学习的决心。
中学毕业后,由于学校没有预科,郑海泉只能先投身社会,再想办法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那年他17岁,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律师楼当文员。
当时他白天去做工,晚上就去夜校读书,生活辛苦又单调,但郑海泉还是咬牙忍耐。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考上了香港中文大学,进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经济系。
想干金融这一行,光是本科学历怎么够?
郑海泉心里也迫切希望在大学毕业后能够继续出国深造,但是他家里没钱供他读书,怎么办?
最终,他选择了学费最便宜的新西兰,又在当地找到一份“洗盘子”的兼职,一边当洗碗工一边读书。
可以说他的整个学生生涯里,除了读书,就只剩下怎么靠打工养活自己了。
30岁那年,郑海泉进入了汇丰银行,从基层做起,开始正式在金融界崭露头角。
别看郑海泉每天跟钱打交道,其实他身体里有着一腔热血!
他甚至曾经跟港英政府公开叫板,成为让港英政府最头疼的人。
3
华人之光
郑海泉在学生时代,是妥妥的“热血青年”。
那个时候学生们的想法都很单纯,他们脑子里没有什么赚钱的心思,反而每天想的都是怎么帮助社会。
郑海泉也不例外,他甚至经常去参加社会运动,发表自己的看法。
1970年代,钓鱼岛的主权问题纷争不断,大中华地区爆发了规模巨大的“保钓运动”。
不少学生拉着“保卫钓鱼岛”的横幅上街游行。
郑海泉也是其中之一,他在学生群体中影响力还不小,因此到后来政府都眼熟他了,港英政府“点名”他是“极端激进分子”。
后来进入社会,郑海泉的个性成熟了一些,不像以前那么冲动了,但是他仍然心系社会,需要他发声的时候,他绝不退缩。
1980年代,中英开始就香港回归问题谈判的时候,郑海泉就说:“在经济合作方面,千万不要把香港人当成棋子。”
这些年,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服务社会上,同时热心推动香港的教育事业,中大医学院的建立就是他极力推动的。
2022年8月28日,郑海泉因癌症逝世。
他去世的消息一传出,特首李家超、财务司司长陈茂波等多位港府高官对他表示哀悼。
汇丰银行、恒生银行,都纷纷表达对他的怀念。
还有李嘉诚长子李泽钜,也说他是“华人之光”。
郑海泉曾担任李氏企业的独立非执行董事
从水果小贩到华人大班,他在逆境中依然坚持,永不言弃,郑海泉的一生,就是“狮子山精神”最好的体现!
-END-
*上关注“香港人物志”(ID:hkabhk),第一时间收看更多传奇人物八卦!
*图像影音来自网络,本文由香港人物志原创,转载请联系香港人物志(ID:hkab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