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越来越相信历史可以照见未来。就像你找到了四季轮回的规律后,就能笃定春天的花预示夏天的绿叶和秋天的果实,而冬天的萌芽暗含着春天的花。于是想要去看到和发掘更多这样的规律——不仅仅是自然的,还有关于所处的这个社会和时代,以及我有限的人生和职业生涯。如果我试图去预见自己和未来,那就回过头去看看历史的起起落落,一定在哪个地方就告诉了我关于未来的答案,只是当时惘然。我在工作2年后,在2016年从传统银行业进入互联网行业,仅仅2年之后互联网行业逐渐入冬,促使我自己认真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也使我越发认识到个人不过是历史大潮中的一滴水罢了,所处的时代和行业变迁决定着个人的命运。也许我们终将淹没在时代的大潮中,可以选择的无外乎更加自知。于是,我想尝试通过这样一个系列去回答,在互联网的这个冬天之前都有过哪些起起落落,而这个冬天又在孕育什么。从网吧行业的兴衰,到电脑和智能手机硬件厂商的变迁,再到互联网应用服务的起起落落,通过数据分析和思考理清从底层需求到商业利润的变现逻辑、从舆论到监管的社会治理逻辑、从技术革新到行业变更以及社会发展的脉络。也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回应和消解处于当下这个时代普遍性的焦虑之下个人的焦虑——这焦虑来自对未来的不确定,更确切的说是被这个时代抛弃的忧虑,也是为自己的人生和职业规划做一些思考和准备。
2006年我第一次走进网吧,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触网。在这之前虽然也在学校的机房触碰过这些像电视机一样、带着“大屁股”的盒子,但真正联网使用它是在高考后填报志愿时,用来搜索学校和专业相关的信息。这距离我这一次看到实物“电脑”的2002年已经过去了4年,距离我第一次看到电视机的1994过去了12年——而这一年也是我国真正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原年,两年后中国第一家网吧在北京开业——距离我走进网吧也过去了整整10年。在我所处的那个四五线以下的“无线”城镇,学校周边和核心城区网吧也早已司空见惯。那个决定了我人生轨迹的夏天,我放下对网吧的偏见——玩游戏的地方,以及对网吧内嘈杂混乱氛围的反感,以及对前台的偏见——他们大多有着杀马特的发型或把头发染成了流里流气的夸张颜色,频繁出没于一间市中心背街的网吧。我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那家网吧把玻璃涂抹上了墨汁,使得大厅里失去了日夜的节奏感。我在那家网吧学会了百度一下,熟悉了QQ的滴滴声。只是依旧对游戏提不起兴趣,更何况那个时候2块钱一个小时的费用,对于我来说并不算小数,所以我每次在那里呆的时间最长也很少超过2~3个小时。好在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多推广,不需要在百度的结果里面甄别哪些是我想要找的学校,可以快速跳转进入真正的官网;我的QQ好友也不多,在查找信息和聊天上我不需要花太多时间。
想来2006年对于网吧行业来说应该差不多是最好的时光了吧——它已经占领了大片的城镇、也在村庄中快速渗透,更关键的是还有快速增长的前景,虽然过后看顶点已经就在前方了。对于任何行业来说,不管是资本还是从业者,没有比这更好的时点了——既不用担心当下,也没有短期的发展之虞。这一年我国的网民破亿、且爆发式增长中,每周的上网时长也快要接近台式机时代的最高点,而网吧是三分之一的网民上网的地点之一,已经接近并即将超过在工作场所上网的占比。两年后网吧的渗透率迎来了最高点,此后一路下降;虽然网吧网民的绝对数量一直到2012年才开始下降,但这乃得益于网民规模的持续扩大。伴随电脑在家庭中的逐渐普及,以及后来智能手机在个人中的快速渗透,网吧逐渐成为昨日黄花。
图1. 网民和上网场所变迁
网吧网民在千禧年之初仅百万之数,仅仅2年之后就突破千万,即使人均上网时长每周仅10个小时,每小时2元,一年的上网收入也将突破百亿;再加上周边,比如烟酒饮料、售卖游戏卡点等其他增值服务,甚至汇聚人流之后的广告、游戏分发等其他变现途径,网吧行业的收入非常可观。在个人电脑和宽带未普及之前,普通人能够上得起和接触到的网络资源匮乏,而网吧正好弥补了这样的资源匮乏。当然,即使不是所有时候那也是绝大多数时候,资源匮乏都是针对普通人,尤其是收入较低的人群、或者学生等未成年的弱势人群。所以网吧里聚集着大量学生、中低收入的打工者,一直背负着未成年人网瘾成瘾之地的骂名。环境差、治安事件时有发生,政府和舆论压力如影随形。但在利益的驱动之下,这门生意在全国遍地开花、迅速蔓延,2008年春节小网吧甚至渗透到了村里。而网吧也确实为无数少年们提供了一个避世之所、一把打开新世界的钥匙,很多人在这里留下青春期的印记——也许是逃离旧世界后的沉沦、也许是接触新世界后的启蒙和成长;也有人在此留下了伤痛,甚至戛然而止的生命。2002年6月16日,北京“蓝极速”网吧的一场大火吞噬了25条鲜活年轻的生命,火灾的一端是问题家庭之下的纵火少年,一端是从此破碎的25个家庭。事件之外是受到整顿的整个网吧行业,有损失惨重的网吧老板,也有沉迷网吧的上网少年从此被迫戒掉了恶习。这场大火的背后,在个体的细微层面,我们永远可以发掘到多彩斑驳的世相;也能窥见在社会结构层面,商业、政府和大众舆论的脉络和交互。而隐藏在背后的,是个体的人性需求以及延伸出的商业利益,再到社会治理层面的复杂结构。尽管当年先后出台了两份监管政策和多项整治运动,且一直持续至今,希望能管住各种散乱的小网吧;但在巨大的需求和利益面前,持续的监管和收紧并没有根治顽疾。政府监管想要达到的集中化和联营,也是在行业式微之后,中小网吧盈利能力下降,网吧行业微利之后经营者必然的求生之道。
互联网构建的虚拟世界以其开放、多元和平等,满足了人们工作、社交、购物和娱乐等各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对于七八十年代的人来说,很多人都是在网吧里面完成了与网络的第一次接触,催生了网吧行业的快速发展。而真正打败网吧行业的,也是技术和商业的变革,以及由此带来的消费变迁。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商业化越来越成熟,上网设备越来越多元、且设备的价格越来越平民化,宽带和无线上网技术快速普及,同时资费也在逐年下降。千禧年之初每百户家庭中仅2~3户人家拥有个人电脑,到2005~06年超过20户,2010年以后超过半数的家庭拥有个人电脑。而手机的网民数量在2008年就过亿,这距离第一代苹果手机发布的2007年刚刚过去一年,距离网民数超过1亿的2005年也就过去3年。当大部分买得起个人上网的终端,可以在家通过个人电脑或通过手机随时随地上网、满足需求的时候,网吧就成为了互联网行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第一个被抛出快车道的行业。而随着手机网民的快速迁移和渗透,也迎来了传统PC厂商的阵痛和转型,而且到来的速度更快、也更剧烈。
图2. 电脑和手机上网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