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同盟终遭反噬!中国刚断供钨合金,三菱重工即刻宣告库存告急

科普启示录小强哥 2025-04-07 19:01:10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2025年2月,三菱重工的车间里气氛非常紧张,采购部长站在媒体面前满脸焦虑,问题出在他们航空发动机需要的钨合金上,现在的库存只够撑两周。

世界上98%的高端钨制品都要经过中国的冶炼厂,现在供应链断了!

被三拳打懵的日本

这时距离日本经济产业省的官员看到中国商务部发布的电池及关键矿产技术出口限制令已经快两年了,但这个消息还是让他有些措手不及。

这不是日本科技产业第一次受到冲击,而是自2023年以来接连不断的“第四波”打击了。

事情还得从2023年8月说起,中国那时候对镓、锗等关键矿产实施了出口管制。中国是全球镓的主要供应国,而日本90%的砷化镓晶圆都靠从中国进口。

当时管制令一出,日本企业立马意识到高纯度镓库存只够撑45天,要是找不到替代方案整个产业链就得停摆。

如果镓的供应中断三个月,日本的5G基站建设没法推进,车载雷达产量直接减半,博通公司的一条光通信激光器生产线甚至会彻底停工。这些数字冷冰冰地展示了一个行业的困境,到2024年日本从中国进口的镓减少了85%,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涨到每公斤640美元,涨了123%。

2025年之后更大的打击来了,钨、铟等关键金属的出口管制给日本科技企业带来了更致命的冲击。

索尼半导体的生产线首当其冲,因缺乏中国授权的高纯度钨靶材,CMOS传感器的良品率一下子降了12%,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变化导致38亿美元的订单延迟交付。

但要说这是突如其来的“横祸”也不全对,回顾日本过去二十年的对外政策,其实早有征兆。2023年7月,日本跟着美国脚步把42家中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的“黑名单”,其中包括东京电子的刻蚀机和尼康的光刻胶等关键设备。

日本此举是为了响应美国的所谓“芯片战”。现在回头看颇有些讽刺,本来以为能在中美博弈中保住科技“制高点”,结果这一策略反而像刀子一样捅了自己。

日本有资格跟中国叫板吗

东京大学的材料研究所做过一系列模拟实验,预测了一系列可能的后果,所有结果都指向一个结论:每次中国实施出口限制。

日本制造业成本就涨7%到12%,而技术更新的周期也得拖上9到15个月,这就是日本没办法改变的现实。

日本半导体协会会长中村修二在接受采访时感慨地说:过去三十年,我们以为把生产线搬到中国周边就是胜利。结果却发现最脆弱的不是物理上的距离,而是我们对技术的依赖度。

当年离开日本技术,中国造不出汽车的豪言壮语还在耳边,可惜现在却已经成了一举笑话,现在北京、上海街头跑的是大批国产新能源汽车,曾经的对手正在走上全球科技的舞台中央,而日本却在黯然失落。

现在中国在氮化镓半导体领域已经掌握了78项核心专利,日本科技企业每年光给中国交的专利费就占了他们利润的很大一部分,曾经的优势早就翻转。

在全球化的巨变中,尖端科技供应链成了每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对于日本来说,过去在国际半导体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现在却只能靠中国的授权与供应维持。

这种对比让很多日本科技人哑然,风暴的根源其实是两国战略层面的碰撞,我们出台这些相关限制其实就是对日本一系列挑衅行为的反制,现在的日本只不过是尝到了自己种下的苦果而已。

野村证券出了一份报告,认为未来三年日本因对华技术限制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将达到870亿美元,相当于日本整个半导体行业三年的研发预算。

可问题来了,明明知道跟着美国摇旗呐喊最后只能反受其害,为什么日本这两年依然拼了命的当美国的马前卒呢?

犹豫不定的日本

自从二战结束后,日本就成了美国的影子,走到哪儿跟到哪儿,可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看来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真的是把日本打服了,两颗原子弹彻底打断了日本的民族脊梁,从那一刻开始,日本从一个梦想成为东亚霸主的国家变成了在美国面前摇尾乞怜的奴才。

美国强势进入日本之后,扶植随后跟进,其实美国并不是想真心实意的帮助这个,而是想把日本打造成在亚洲的桥头堡,防着苏联的同事提防我们。

后来美日之间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这东西直接让日本纳入了美国的保护伞下,军事基地不受限制地在日本搞起来,这就让日本跟美国的绑定更加深入,法理上也成了日本从属于美国的状态。

从主观上来讲,日本是不愿意这样的,可是当时也没有太多的选择。国内战后一片废墟,所有的东西都要重建,手里的资源少得可怜,外界压力又大。

如果不想法子快点站稳脚跟可能随时陷入危机,这种情况下抱住美国的大腿显然是最好也最快的路径。

打那时起,日本心里也算认清了自己的地位,知道要依赖谁,慢慢地跟紧美国步伐成了潜意识。

美国也确实让日本重建速度加快了,两者算是互相借力,只不过主导权牢牢握在美国手中。

再加上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缺、地方小,战后尤其显得没有安全感。日本政治家很早就清楚一件事:光靠自己,未来永远绑在了一条风险不小的船上。

日本的能源、矿产都要依赖进口,石油、天然气这些大头几乎完全不产,全套靠海外供应,国际上也有个风吹草动,补给线说断就断,国家马上会陷入死局。

美国就是这时候拿捏住了日本的软肋,保证海上补给线的畅通无阻,成了日本迫切需要美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再说了军事力量上单单依靠自卫队也根本不够看,在冷战那个紧张的节骨眼上,万一出点什么大事,谁会出手来救它?

美国这时自然还是最重要的靠山,只有不断加强的两国军事合作,才能给日本带来某种程度上的安全感,即使这个安全感背后也是意味着相当大的让步和接受控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结构越缠越紧,绑在一起了,虽然现在苏联已经解体,日本的经济也已经站了起来,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绑定,日本和美国想要脱钩基本上也不可能了。

再加上我国的崛起,虽然我们的崛起之路是比较平和的,但中日之间的历史矛盾也根本无法回避,更何况日本社会上这些年右翼势力有抬头的倾向。

日本国内也有一批人一直在不遗余力的歪曲战争事实,这让中日之间的关系一直没能完全恢复正常化。

日本人对中国其实一直有一种矛盾的情感,曾经日本的军国主义曾幻想自己能成为东亚的主导力量,不过历史的现实让它深深失望,再加上不断面对中国这么个庞然大物。

那种压迫感使得日本有种天然的防备心,深怕未来会出现反复的权力交替,导致自己处境非常尴尬。

所以日本人在潜意识里也想找到一个强硬的靠山来对抗我们,和纵观这个世界能给日本撑腰的除了美国已经没有别人了,对抗中国或者说至少是牵制中国这事儿需要有个真正的帮手。

这一点上美国和日本之间是很契合的,这样就让两个国家走得更近了,通过与美国加强合作,日本既增加了与中国的对抗筹码,也在心里上得到了一些安全感。

这种“代理人”式的游戏对日本而言其实好处不少,能站在美国身后增强底气,平白拉起了一支无形的自卫防线,典型的狐假虎威。

美国也会定期在亚太出手搅局,平衡各方势力,而日本刚好坐在这个最有利的节点上,战略上的美国有力带动,地区内的微妙平衡,正好牵扯出一种外交上的合理性,这点让日本觉得此时抱着美国的大腿比什么时候都更有道理。

所以美日两国的紧密联盟不光是出于现实需要,更深一层的是心理战上的你来我往。日本是非常明白自己在做什么的,所以现在吞下苦果也是咎由自取。

结语

对我们而言也一定要在美日同盟越来越近、频频动作的局面下早早打算,心态不妨提前放平稳些,也不用对美日所谓的联合手段太过紧张,关键是打铁还要自身硬,把自己的事情搞明白、搞稳,涉及到关键利益时更不能留什么余地。

实际上这些年的一些主张和操作已然给美国和日本不少“警示”,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划设和各种维护台海稳定与地区长治久安的努力都很有效果。

还有刚才说的一系列组合拳,更是让日本明白了什么叫大国之怒,制裁日本根本不需动用刀兵,几条政策足矣!

0 阅读:1
科普启示录小强哥

科普启示录小强哥

探索世界万象,普及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