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人生最大的一次败绩,是大非川之战,也就是所谓的薛仁贵西征。
此战之前,薛仁贵是战神般的存在;但此战过后,他却瞬间跌入低谷,被贬为平民。
那么,薛仁贵西征究竟是怎样的,他最远打到哪里了,又为何会战败呢?
薛仁贵,最开始崭露头角,是在李世民征讨高丽之时,以作战勇猛而李世民所熟知,当时李世民对他的评价是,我的将领们都老了,我想要选拔能征善战之人,发现没有一个人比得上你。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
以征讨高丽作为起点,薛仁贵开启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他在唐高宗时期,先征高丽,再破突厥,继而三箭定天山,降服九姓铁勒,让个人威望达到顶点。
并且,薛仁贵在征战生涯当中,还留下了“良策息干戈”、“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和“脱帽退万敌”等典故,可以说是个智勇双全的大将军,受到世人敬仰。
不过,薛仁贵五十六岁的时候,却在西征的时候遭遇大败,成为他人生的重大污点,那真相究竟如何,是他的问题吗?
01,吐蕃占领安西四镇,唐高宗李治决定夺回,任命薛仁贵为大将出征。
早在贞观年间,李世民就征服了位于新疆地区的西域诸国,并在此设立了安西大都护府,作为唐朝统治西域的机构。
在安西都护境内,最为重要的是安西四镇,分别是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全部位于今天的新疆地区,唐朝在安西四镇修建了城池,并驻扎了兵力,作为唐朝维护西域稳定的重要军事据点。
历史上,安西四镇非常重要,在唐朝抚慰西突厥,保护中西陆上通道,以及巩固西北边防等各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过,由于安西四镇距离唐朝腹地十分遥远,所以唐朝对这个地方的统治并不稳固,降服西域几个小国倒是问题不大,但如果遇到强大的敌人,那就远水救不了近火了。
670年,逐渐走向强盛的吐蕃,在降服了周边众多小国之后,开始将目光投向西域,吐蕃赞普在这一年派遣大军进攻安西四镇,将安西大都护府的所在地龟兹都城给占领了,唐军在处于绝对弱势的情况下,不得不暂时退出安西四镇。
当时,唐朝也是十分强大的,唐高宗李治在得知这件事之后,气不打一处来,准备将安西四镇给夺回来,顺便教训一下吐蕃。
为此,李治决定派遣一员大将出征,他选来选去,结果看中了薛仁贵,于是任命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
逻娑道行军大总管这个职务,其实很有深意,因为逻娑正是当时吐蕃首都的名称,也就是今天的拉萨,可见李治让薛仁贵出征,也不单单是想收回安西四镇,而是要薛仁贵直捣黄龙,一直打到拉萨去。
当时,李治给了薛仁贵十万人马,并给他配备了两名副手,一个是大将阿史那道真,另一个则是唐初名将郭孝恪的次子郭待封,也是一员能力很不错的将领。
李治认为,有这三人坐镇,唐军必定取得大胜,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最后唐军却以大败收场。
大军出征之前,李治还做了一件事,当时他判断吐蕃四十万大军出动,国内必定空虚,于是在让薛仁贵出兵吐谷浑故地,从而切断安西四镇与吐蕃之间联系的同时,还让大将阿史那忠、西突厥首领阿史那都支从侧面进攻西域,以此来牵制吐蕃大军,继而配合薛仁贵歼灭吐蕃大军。
可以说,李治的安排还是很完善的,他让薛仁贵使用“围魏救赵”之策,还有大军策应他,位于西域的吐蕃大军可谓凶多吉少。
当时,李治对战胜吐蕃信心满满,为此他还将逃亡唐朝的吐谷浑首领交给薛仁贵,让薛仁贵将其送回吐谷浑。
薛仁贵对于此次西征,也是很有信心的,虽然他没怎么跟吐蕃人打过仗,但他名声在外,与异族人交手少有败绩,因此他很快就率军出征了。
02,薛仁贵兵败大非川。
薛仁贵抵达前线之后,做出了战略判断,他认为吐蕃大军以逸待劳,而唐军则是劳师远征,因此必须快速抢占战略要地,才是上上之策。
为此,薛仁贵做出了一个决定,他让郭待封率领两万人驻扎在大非川,修建防御工事,保护好大军的辎重补给,自己则率领大军快速攻打吐谷浑旧都乌海城(今豆错湖),等到他占领乌海城之后,郭待封再率军前来汇合。
之所以要占领乌海城,是因为这个地方十分重要,是西域通往吐蕃的必经之路,只要占领了这个地方,就可以让吐蕃大军失去与国内的联系,唐军就可以对其进行两面夹击了。
很快,薛仁贵就战胜驻扎在乌海城的吐蕃驻军,将乌海城给占领了,并且他还继续出兵,一直打到河口(今青海玛多),将当地的吐蕃守军也给击败了,从而稳固了唐军对乌海城的控制。
而河口也是薛仁贵此次西征,打得最远的一个地方,当时这个地方也是吐谷浑故地。
可以说,占领乌海城,对于唐军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让唐军占据了先机,但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小看了吐蕃人,因为他们有个十分优秀的将领,名字叫做论钦陵。
论钦陵,是吐蕃国的国相,他出自于一个大贵族家庭,很多人认为他跟其他吐蕃贵族一样,是没什么才能的,其实他是个文才武略之人,尤其在开拓疆土这件事上,对吐蕃的贡献十分巨大。
论钦陵得知薛仁贵占领了乌海城,并没有着急忙慌,他任认真分析形势后认为,薛仁贵不可能这么瞬速就抵达乌海城,除非薛仁贵丢弃辎重,轻装上阵,才有可能快速攻占乌海城。
论钦陵知道,雪山作战与平原作战很不一样,没有辎重补给,军队连活下去都难,就更不要说打仗了。
因此,论钦陵得出一个结论,如果薛仁贵没有补给,那么必定守不住乌海城,而他想要夺回乌海城,可以做出的选择有两种:
第一种,率军直接攻打乌海城,但这么做有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吐蕃军队人数虽然多,但唐军对其两面夹击,很难做到首尾相顾,因此这个做法不可取;
第二种,派遣一部分军队夺取薛仁贵的辎重补给,从而迫使薛仁贵退出乌海城,这个做法的成功概率显然大于第一种。
于是,论钦陵最终决定摧毁薛仁贵的辎重补给,但他不想调动吐蕃大军,因为这很容易引起唐军的警觉,那他该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论钦陵就想到了投降吐蕃的吐谷浑军队,这支军队一直在吐谷浑故地活动,是绝对亲吐蕃的,只要派人与他们联系,他们必定会提供帮助。
很快,好消息就传来,吐谷浑军队答应攻打大非川,论钦陵便开始部署进攻策略了。
不久之后,另外一个好消息传来,唐将郭待封正在去往乌海城方面的路上,而且带着大量辎重补给缓慢前进!
于是,论钦陵大手一挥,下令吐谷浑军队快速出击,由于吐谷浑军队多在伏罗川和伏俟城这两个方向,刚好绕开了乌海城,因此薛仁贵对此一无所知。
没几天,胜利的消息就传来了,吐谷浑军队将郭待封的军队击败了,郭待封兵败逃回国内,薛仁贵在失去粮草之后,也被迫撤离乌海城,退守大非川。
事实上,唐军之所以遭受大败,郭待封的责任不可谓不大,这是为何?
前文说到过,薛仁贵攻打乌海城之前,曾下令郭待封率军两万留守,等到他占领乌海城之后,郭待封再去汇合。
但是,郭待封并没有听从薛仁贵的指令,他在薛仁贵离开后不久,就擅做主张,带着军队离开大非川,朝乌海城而去。
郭待封之所以这么做,史书说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名将之后,本应该成为主帅才对,他一直对屈于薛仁贵之下感到不满。
早在进军西域的路上,郭待封就曾多次违背薛仁贵的指令,但薛仁贵并没有就此处罚他,反而对他委以重任,以此来安抚他。
如果说,郭待封能够拒守大非川,等薛仁贵的指令抵达之后再出发,他就可以据险而守,抵御吐谷浑军队的进攻。
但是,郭待封偏偏在没得到薛仁贵占领乌海城消息的情况下,就擅自离开大非川,致使军队遭到吐谷浑的进攻,辎重补给全部被夺走,让薛仁贵想救都救不了,薛仁贵还因此退出了乌海城。
而吐蕃在夺回乌海城之后,与国内就可以联系了,这样援军和补给就可以抵达了,形势开始对吐蕃有利,对唐军反而不利了。
薛仁贵抵达大非川之后,吐蕃大军凭借人数优势,一小部分留下来防守牵制侧翼的唐军,四十万主力大军则追击到大非川,与薛仁贵展开决战。
双方在大非川爆发决战,饥肠辘辘的唐军被迫出战,结果遭遇大败,无奈之下薛仁贵只得派人与吐蕃讲和,唐军这才得以撤回国内,而吐蕃则得到了整个安西四镇,直到武则天时期才收回。
仁贵退军大非川,吐蕃益兵四十万来战,王师大败。仁贵与吐蕃将论钦陵约和,乃得还。
薛仁贵回国之后,李治动了雷霆之怒,将薛仁贵一路到底,直至贬为平民;而逃跑的郭待封,则被减死除名,自此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03,大非川之战,真的只是因为郭待封这个猪队友,才导致薛仁贵战败的吗?
当然了,郭待封不听将令,擅自离开大非川前往乌海城,结果遭到吐谷浑军队攻击,从而丢失辎重补给,是导致唐军战败的主要原因,但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不能忽视,我们或许冤枉郭待封了。
事实上,李治能将郭待封成为薛仁贵的副手,说明这个人还是有些能力的,只不过他做出了一个十分冒险的决定,结果导致满盘皆输。
但是,我们要明白一件事,唐军主力都在薛仁贵手里,他守不住乌海城,我们可以理解,但他为何没有守住大非川呢?
要知道,当时唐军的战斗力十分彪悍,虽然薛仁贵只有不到十万人,但也不至于在地理位置有利于唐军的大非川,惨败给吐蕃军队吧?
其实,薛仁贵从一开始,就面临一个很大问题,那就是高原反应对唐军造成的影响。
要知道,唐军作战的区域,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非常容易造成高原反应,但这一点从一开始就被薛仁贵忽视了。
薛仁贵之所以会忽视这一点,是因为他之前作战的区域,从未去过高海拔地区,他根本没有见过高原反应是个什么样子的。
当然了,没有见过不代表没有听过,但薛仁贵依然选择忽视,这主要是因为他乃至整个唐朝都在期盼胜利,而且自信心实在太强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他冲晕头脑,从而忽视了高原反应的存在。
据记载,薛仁贵刚刚抵达西域的时候,将士当中就已经有人出现高原反应了,但没有引起他的足够重视,还率军快速出击,攻打乌海城。
尽管薛仁贵拿下了乌海城,但唐军将士的高原反应,却因为活动太过频繁、剧烈而加重,再加上郭待封丢失了粮草,导致唐军没有辎重补给,就更加无法展开作战了。
等到薛仁贵撤回大非川之后,唐军的高原反应也达到了一个高潮,非战斗减员实在太多了,其实唐军当时并没有在战场上败给吐蕃,而是败给了高原反应和粮草,不然吐蕃也不可能答应雪薛仁贵讲和。
再说郭待封,他之所以要提前出发,我想绝不是因为他不服薛仁贵那么简单,在此之前他是个十分优秀的将领,军事素质过硬,还是李治亲点的副将,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轻易违抗将令呢?
一个合理的推测是,郭待封之所以要提前出发,是因为他知道在高原条件下,薛仁贵急行军之后会带来什么后果。
郭待封还知道,薛仁贵如果没有粮草补给,就很难守住乌海城,就更不要说击败吐蕃大军,甚至在雪地里行军,一直打到拉萨去了。
试想,薛仁贵是轻装前往乌海城的,等到郭待封得到薛仁贵占领乌海城的消息,他才带着辎重补给缓慢(考虑到高原反应,必须缓慢进军)去往乌海城,他能够及时抵达乌海城吗?
最大的可能是,还没等郭待封抵达乌海城,薛仁贵大军就已经缺粮了(大非川距离乌海城有一百多公里,在雪地前进,还带着辎重补给,需要好几天),因此他只有提前出发,才能保证在薛仁贵缺粮之前,就抵达乌海城。
也就是说,郭待封为了保障薛仁贵的后勤补给,决定赌一把大的,如果唐军最终获胜,就可以将他违抗军令这件事造成的后果降到最低,甚至是彻底掩盖。
但郭待封的运气不好,他赌输了,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很强大的对手,那就是吐蕃大将论钦陵,他没想到论钦陵会将他作为整个战争的关键点,也没想到吐蕃军队能在两面夹击的情况下,策动吐谷浑军队攻打自己。
也就是说,从战略来讲,薛仁贵的策略没有问题,但忽略了高原反应;而郭待封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他考虑的是高原反应和辎重补给问题,这也是战争获胜的决定因素之一。
反观吐蕃军队,长期在高原作战,根本不存在高原反应,这一点是唐军无法相比的,也是吐蕃军队最大的优势所在。
再说郭待封与吐谷浑交战这件事,当时他虽然战败了,但也带着几千唐军逃走了,可见他在军事上并非一无是处,他是真的运气不好。
当然了,郭待封毕竟违背将令了,而唐军也战败了,因此事后唐廷在讨论这件事的时候,将主要责任归咎于郭待封,薛仁贵作为主将,也被贬为平民。
多年之后,随着战争的内情逐渐清晰,李治终于彻底醒悟了,于是召薛仁贵入宫,暗示他当初之所以兵败,并不是他的问题,并重新起用他,至于郭待封,早就找不到人了。
总而言之,薛仁贵西征之所以失败,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决不能将责任全部归咎于薛仁贵、郭待封两人头上,因为高原反应也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当然了,论钦陵的存在,也是导致薛仁贵失败的重要因素,可见当时吐蕃的强盛,绝不是单单靠野蛮扩张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