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船千艘,马匹数万,实力强便是原罪:记宣德时代的大明楚王家族

蔡培元 2023-01-05 07:15:31

前言: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三月,楚王朱孟烷战战兢兢地向朝廷上奏,称府中有两个无赖之徒:火者广靖、百户陶酉,现在突然私自离府进京,只怕会在陛下面前诬陷于臣。这里的火者,指的是楚王府中受阉的仆役,百户则是武昌中护卫中的低级军官。

宣德年间的大明皇帝,是有”好圣孙“之称的宣宗朱瞻基。这位皇帝深谙帝王之术,他其实早就把广靖和陶酉二人打入了锦衣卫大牢,然而却偏偏要等到楚王自己来上奏才告诉他。

复书曰: “叔,宗室亲贤,素守礼法,朕所深知,非小人能间。此人已至,洞烛其奸,下锦衣卫狱矣。叔宜安心静虑,勿有所疑。”—《明宣宗实录卷一百》

明宣宗朱瞻基剧照

孟贤是赵王府常山中护卫指挥使,仁宗隐忍了一年,直到继位之后再清算孟家,看上去没有问题。可孟瑛被贬黜之后,镇守交趾的荣昌伯陈智同样出身于赵王府常山右护卫,就不怕他有唇亡齿寒的感受吗?兴许是发现了这个漏洞,仁宗又调靖难老将都督方政出任交趾参将,和陈智一同镇守。

然而陈智和方政互相以为对方是朝廷用来掣肘自己的绊脚石,结果“素不相能”,以至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三月,二人统率的官军在茶龙州被叛军首领黎利杀得大败。消息传回北京,宣宗朱瞻基对此大为恼火,下旨征调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广各都指挥司及楚王府护卫作为援军赶赴交趾平叛。

对于时任楚王朱孟烷来说,朝廷的调令是个烫手的山芋。兵是一定要派的,但是当今天子虽说一直都把注意力放在他自己的二叔汉王和三叔赵王身上,如果本府护卫在平乱时表现过于出挑,老爹楚昭王朱桢可就白白韬光隐晦了那么多年。朱孟烷苦苦思索了许久,终于想出一条两全其美的方法:

丙戌,楚王孟烷奏: “蒙调护卫步军一千人往征交阯,缘护卫军素无军器。”敕湖广都司给之。—《明宣宗实录卷十六》

黎利画像

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三月,漕运总兵官、平江伯陈瑄派他的儿子陈仪进京求见宣宗,同时呈上一道密奏。在奏文中陈瑄先点明了武昌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交广黔蜀之会”,乃数省通衢之处,“商贾往来,舟车四集”。这位平江伯自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开始便总督漕运,迄今已近三十年,他自然深知楚国靠着武昌府这个位置发了多少财。

接着陈瑄再指出自洪武年间立国以来,朝廷从来没有调遣过楚王府的官军及仪卫司旗校,楚国就俨然是一个大明朝的国中之国。而且本地卫所官之间多为姻亲,所谓“枝连蔓引”,一反就会反一大片。随后陈瑄对楚国的实力做了一个总结,认为朝廷再不动手的话,“实难制驭”。

楚府自洪武初立国有三护卫,官军及仪卫司旗校俱无调遣。四五十年之间生齿繁育,粮饷充积。造船以千计,买马以万数。兵强国富,他藩莫及。—《明宣宗实录卷六十四》

最后陈瑄对于如何削夺武昌三护卫,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以护送漕粮为名,由臣率领三护卫精锐一起北上。等他们到了北京之后,就留下来作为备操军,不必再放回武昌。宣宗差点都气乐了,陈瑄削夺楚王护卫的建议自然是说到了他心坎里,可这主意实在太馊了。就这么把上万人骗来京师,也不怕他们哗变?这是妥妥的“上失宗亲之心,下失军士之心”。更何况你陈瑄一个降将,万一你倒是领着楚王护卫进京靖难呢?于是宣宗“义正词严”地给了这位平江伯一句评价“鄙哉瑄也”。

明宣宗朱瞻基剧照

聪明人过招不用啰里啰嗦,双方都有了台阶后,宣宗即刻让新建伯李玉,都督任礼和兵部侍郎柴车赶赴武昌处理这次裁撤护卫事宜。三人之中,李玉是皇太孙亲军出身,可谓宣宗的铁杆嫡系。任礼在靖难年间便跟着太宗朱棣起兵,又是宣宗平定汉王之乱时的爱将,也是一位亲信。至于柴车,则以廉洁和才干著称。上文说过,楚府三护卫扎根武昌已数十年,宣宗派出这样一个组合,正是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任何兵变。当然此事最终没有任何波折,朱孟烷留下了武昌中护卫,武昌左右二护卫则分别改成了东昌卫和徐州左卫。

削藩之后的楚藩二三事

二护卫官军调走之后,武昌府城内的用地立刻宽裕起来,朝廷也趁机将武昌卫左、中、前三千户所调入城内驻扎。随后朱孟烷提出免去剩余的武昌中护卫屯田的要求时,遭到了朝廷的一口回绝。行在户部指出这剩余的一护卫人数,也高达五千二百人,怎么能够“坐食”?

难怪宣宗要削藩,楚王护卫这是按照一万九千人做的顶配。再加上三护卫的余丁,起码可以一次性动员四五万人。再加上几千条战船,数万匹战马,朱瞻基能不肝颤么。

不过削藩之后,楚府的地位可谓一落千丈,连府中的教授都敢“放肆傲慢,略无尊卑之分”。宣宗是要面子的人,如此轻慢宗室怎么行?于是他让行在吏部把这位名叫张登的教授取回北京,降为广宁前屯卫仓副使以示惩戒。

明代地图中楚王府与金沙洲位置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五月十三日,楚昭王第九子岳阳王朱孟爟,享年33岁,赐谥曰悼惠。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正月,朝廷命安乡伯张安,尚宝司丞郭斌为正、副使,持节封岳阳悼惠王嫡长子朱季境为岳阳王。

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四月十一日,楚昭王次子永安王朱孟炯去世,享年51岁,赐谥曰懿简。永安懿简王没有嫡子,其庶长子镇国将军朱季垺在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已经去世,因此朝廷最后让其庶次子朱季塾袭封永安王。不过这是日后英宗正统年间之事,本文不提。

结语:当年朱桢在临终之前勉励朱孟烷要“勉图忠孝,以无忝祖、父”,又谆谆教导诸子和世子之间要“毋为异同”,这才能长保楚国来之不易的富贵。朱孟烷和几个弟弟确实也没有辜负父王的期望,做到了兄友弟恭而又尽忠于朝廷。

可惜“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兵强马壮、粮饷充足,这就是楚国的原罪。宣宗先是利用交趾平乱消耗了一波武昌三护卫的兵力,又借着平江伯陈瑄的密奏给楚王施加压力,终于让朱孟烷痛下决心上交护卫,以避免汉王、晋王那样的悲惨下场。可怜武昌三护卫大好男儿在交趾抛头颅洒热血,却白白成为了皇帝削弱楚王府的弃子。至于楚藩在明英宗正统年间的故事,我们放在以后的文章中再讲。

1 阅读:5
蔡培元

蔡培元

每天定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