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宣布,即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
这一消息随即引发网友热议,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
01
颜宁“加盟”深圳
颜宁的学术履历以及研究成果,大家有目共睹。
未满30岁即从普林斯顿博士毕业回到清华任教,成为“清华最年轻教授”。
此后,她的科研成果更令人瞩目——2009年以来,她以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最有影响力的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细胞》上发表了19篇论文,其中两篇被《科学》“年度十大进展”引用。
如此重量级人物选择深圳,到底释放了什么信号?
颜宁的加入,代表着深圳在打造最具人才吸引城市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面对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打造极具吸引力的城市,意味着给新一轮竞争中找到突破口。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不仅北上广深,还有香港、澳门也加入了人才抢夺战。
各大城市都在暗自较劲,希望能吸引更多人才加入。
截止目前为止,到底哪个城市最具人才吸引力?深圳又排至第几位呢?
02
城市人才吸引力
据智联招聘与泽平宏观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获悉,2021年流动人才特征逐渐恢复至2019年水平,人口正持续向大城市及大都市圈集聚。
其中,2021年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中,北京、上海、深圳位居前三。
报告指出,从人才吸引力指数观察,2021年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TOP100中,北京连续两年占据榜首,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苏州、南京、武汉、长沙位居前十。
先来看连续两年蝉联第一的北京。
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市人才吸引力指数连续两年第一;
深挖原因,主要是因为北京的薪资优势明显,北京对求职者保持较高吸引力。
在2021年,平均招聘薪酬中,北京近13000元排在第一位。
(图源:智联招聘、泽平宏观)
除此之外,北京逐渐降低了人才落户的门槛,也促进了北京人才流入的增加。
2021年7月,北京市提出扩大毕业生引进范围,适当降低落户门槛。
新政明确规定,市重点扶持单位可以直接引进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前200位的国内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或专业为“‘双一流’建设学科”的硕士研究生。
在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位居前200位的国内高校共有7所,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南京大学。
细看北京的落户门槛,主要是针对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前200位的国内高校。
以学校学历为挑选标准,说明北京本身并不追求数量上的多寡,而是希望落户人选的质量。
放眼全国,这标准算是独一份的了,绝对算的上是千万分中选一个。
毕竟,我国本科学历占总人口占比不到4%,绝不是大家在某乎上面说的,博士遍地走,硕士多如狗的状态。
我们觉得身边都是本科毕业,只不过是聚焦效应在起作用。
03
深圳
这次和颜宁一起登上热搜的深圳,也备受关注。
根据榜单,深圳的人才吸引指数为87.7排在第三位,在大湾区城市中排在首位。
(图源:智联招聘、泽平宏观)
GDP体量和增速,是吸引人才的根基和根本。
除此之外,深圳在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自有深圳特色。
首先是立法先行,2017年,《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正式颁布,以立法的形式将每年11月1日定为“深圳人才日”。
此次颜宁宣布加盟深圳当天,正好是第六个“深圳人才日”。
在人才配套方面,深圳也从不吝啬。
深圳不仅投入1000亿元设立人才安居集团负责筹建人才住房,还出台了全国首个国际人才街区地方标准,不断优化人才服务生态。
截止目前为止,深圳共有全职院士86人,高层次人才2.2万人,引进海内外高精尖缺团队251个,留学回国人员超过19万人,各类人才总量超662万人。
此外,深圳还拥有华为、腾讯、平安等众多著名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吸引大量人才。
2021年流入、流出深圳的行业人才中,IT/通信/电子/互联网占比达30.7%、29.0%,显示深圳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人才流动频繁。
不难看出,深圳企业主体活力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抓手。
一个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很大部分是和企业主体实力呈现正相关。
企业主体实力,一方面关乎这人才的资金水平,另一方面也近乎决定了深圳这座城市吸纳人才的数量。
道理很简答,岗位多,自然有人来,钱多,自然有人才。
10年间,深圳商事主体总量从不足100万户迅速增长至381.35万户,深圳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15.7户。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是首批提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营业执照不再记载经营范围,一般经营范围可以自主经营......
总之一句话,大幅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激发了创业活力和发展动力。
这项改革爆发出了上百万的就业岗位。
据统计,自2013年至2021年底,深圳实施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净增长市场主体281万户,其中企业195.5万户,个体户85.5万户。
按国家统计局调查的最低开业率28.6%和小微企业户均从业人员7.7人,个体工商户户均从业人员2.8人计算,商改后新设市场主体至少提供了670万个就业机会。
新增670万个就业岗位,相当于创造出一个地级市的人口规模。
在高薪岗位上,深圳除了有8家世界500强,境内上市公司333家,169家专精特新......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大家爱往深圳跑。
04
结语
深圳在吸引人才方面,也反映了这座城市的做事风格。
一是,改革先行,制度保障
二是,立法保障,法治精神
这两点也很好体现了深圳作为特区的做事逻辑,为吸引人才,打造人才聚集高地,先栽得梧桐树,才引得凤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