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兵还分三六九等,清军编制到底能有多奇葩?兵勇差一字隔千里!

谈谈旧历史 2024-07-02 10:38:50

前言

“都是当兵的,怎么还有不同了?”

“人是军爷,衣服上正经写着‘兵’呢。你个‘勇’字的,也好意思和人比?”

常看古装剧的朋友,一定有注意过清朝时期军队的“特殊着装”,在胸口上印一个“兵”字,是怎么看怎么奇怪。而且在清军中这些字还不统一,有时候是“兵”,有时候是“丁”,还有些是“勇”和“卒”,在古代王朝中十分特殊。

这不禁让人好奇,清朝军队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兵丁勇卒,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一、清朝军制

要聊清军中服饰上的兵、丁、勇、卒,自然离不开清朝军队相对特殊的士兵制度。与过往的明、宋、唐以单一制度构成主力军队不同,清朝的军队构成比较复杂。

在清军入关前后,清军在官面上,是由女真八旗组成的军队。整体制度沿袭了前朝的世兵制度,划分出世代的军户,也即是女真旗人,用作清军的主要士兵来源。

虽然八旗兵制确保了兵源的可靠,不会出现无兵可用的情况。但不比战争时期有明确的杀敌晋升空间,八旗制度制在进入和平时期后,无功可立,身份等级固化。没有奔头的同时,士兵又因身为八旗子弟的身份特权,在高位养尊处优过久。这导致清军在入关后不久就出现了军队水平素质下降,士气低迷的问题。

毕竟混日子是一天,不混日子是一天,给谁拼命呢?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在顺治初年,清廷又确立了绿营兵制度。该制度将清政府下属的汉人军队,以明朝时期的编制,用营为单位重新整编。因为军旗为绿色,所以这一支军队也就被称为绿营兵。

绿营兵与八旗兵相同,同样延续了世兵制度。但相比较八旗兵好的一点是,绿营兵因为是汉人,并不具有八旗特权的缘故,军队内的腐化程度,腐化速度都要比八旗兵好了不少。

不过需要一说的是,绿营兵虽然是由汉人组成,但却不能说是汉人军队。就如从汉代开始,出战的军队始终都要带着一个太监监军一样,在这一汉人军队中担任高级将领的,也大多数都是旗人。

且随着八旗兵得堕落愈加严重,绿营兵的战略地位以及重要性,就越发的加大。反映到现实中,就是清廷不断加派绿营中的满人将领。到乾隆中后期,绿营兵已经是完全成为了一支由满人支配的军队。也是在这之后,绿营兵的战斗力发生了直线下滑。

仅在嘉庆初期的镇压白莲教起义一役中,绿营兵的表现就完全失去了乾隆前中期的战斗力。正如绿营兵是因为八旗兵的腐化,而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在绿营兵战斗力下滑后,清政府很快又搬出了清军编制的另一构成,那就是被称为勇营的地方军。

这一构成通常由地方大员起兵成军,在严格意义上并非是朝廷的军队,与朝廷的联系点就在于领头的官员。在某种意义上,与过去的诸侯军有些相似。

在雍正时期,勇营这一形式的军队就有过出现。不过因为当时的绿营兵尚未丧失战斗力,勇营只是作为边关地区的防守力量,并不能视为军队。

直到嘉庆时期的白莲教起义,因为绿营兵战斗力下滑,清廷不得不赋予地方组织军队的权力,勇营才真正的出现在清廷的历史舞台。

相比较养尊处优的八旗军,长官旗人士兵汉人的绿营兵。勇营由于是地方大员亲自组建,所找的士兵也大多数是当地人员。不会出现将士不和的同时,因为父母妻女都在当地的缘故,又有天然的屯兵制优势。

这让勇营士再未经严苛训练的情况,就拥有了远超于绿营兵和八旗兵的战力。在镇压白莲教起义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之后的太平天国运动中,由各方地主豪强组建的勇营,更是完全代替了绿营兵,成为了清军的主要力量。

二、兵丁勇卒

在了解清军的编制发展构成后,我们也就可以详细的去说一下兵丁勇卒,具体代表的是什么。

首先,自然是最先的“兵”字。清朝时期的兵,与现在的字实际并无不同,指代的都是有编制的士兵,也就是由清政府亲自组织收编得军队。不过在清军这里,兵字还需要加上一个前提,那就是在前线参战的士兵。与之对应的,不用参战的士兵,就是兵丁勇卒中的丁了。

丁,在军队中的主要任务类似于今天的后勤部门,像是运送粮草,饲养军马,这些都是丁字士兵的任务。与部分人所说的丁是服徭役进来,是军队中的最底层不同。丁与兵,在清朝时期,是处于同一级别。都是在政府军队编制中的“军户”,领有国家粮饷。

不过因为不用上前线的缘故,丁的粮饷相比较兵就要少一些,但在战事来临之前,丁字士兵的工作内容相对清闲,不会有什么严苛的训练。在战争发生之后,丁字士兵因为主要负责后勤的缘故,也很少会出现什么伤亡,算得上一个清闲的职位。

但可不要因此,就绝对被分到丁字士兵就是一件好事了。毕竟俗话说的好,人分三六九等,肉分五花三层,凡事都是需要分一个高下的。兵丁作为同一套编制系统的存在,需要去作战的兵在军队中的地位,就要比主管后勤的丁高上不少。在纪律不严的清军中,兵字士兵对丁字士兵的霸凌事件可是算不少。且如果真的碰到家国危亡的时候,后勤怎么了?那不也得拉上去?

而且就像八旗子弟对汉人一样。在清军中,八旗兵丁的身份地位,仍是要比绿营兵丁的身份地位高出不少。不过在总体上,因为兵丁有编制的缘故,在清朝时期不论是绿营还是八旗兵,都能够算是特权阶级,是许多影视作品中所说的“军”爷。

有编制的是“军”爷,没编制的,自然就是由地方豪强地主组织的勇营了。因为是地方组织的缘故,勇营士兵在身份上并没有特权,来源也并不是军户,而是地方上的农民。通常没有经历过军事训练,会像曾经的屯田制士兵一样,在战斗后直接解散。除了手里拿着武器外,和普通的平民并没有什么区别。而这些士兵的衣服上面,所纹绣的字就是在兵丁之后的“勇”了。

比较值得一提的是,在勇字士兵大规模出现的太平天国时期。因为八旗兵长期废弛,绿营兵又刚被解散的缘故,当时的兵丁是处于半绝迹状态的。

在勇字士兵构成的一个个勇营中,最为出名的自然是曾国藩创立的湘勇与李鸿章创建的淮勇,两支军队都在地方军的组成上做出了一些革新。

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曾国藩在创建湘勇时选择的招兵方式了。他招收自己的门生作为属下,再让自己的门生独自寻找下属,以此类推的方式直到最基层的士兵。通过这种方式,每一支小队的士兵都是互相认识的熟人,以人际关系作为纽带,将整个军队牢牢捆在了一起。

在人际关系之外,曾国藩又通过给重饷,大撒钱的方式,激起了勇营士兵的斗志。由此将军队战向上提升的同时,也固定出了勇字士兵的特点。

也即是没有编制,队伍中熟人多,以人际作为纽带,和通过参军获取远高于普通劳动的报酬。某种意义上,类似于现代战争中的雇佣兵。但在团结性和忠诚度上,都要比雇佣兵强上不少。

兵丁勇之后,剩下的,就是卒字士兵。不过挂着卒字的,比起说是士兵,其实更像是乡兵。卒字士兵在清代没有编制,通常也不参与战斗。会广泛驻扎在全国各地,像是在县衙中喊着威武得,可能就是卒字士兵。

这一类构成主要用于地方维稳,算是县衙一级别的军事机构。处理事情能力十分有限,整体待遇也不如兵丁一级。

像是在士人阶级所说的“贩夫走卒”中的走卒,说的正是在衙门中办事的卒,是下九流之一的活计。

但说归这么说,当官的瞧不起走卒,普通人就能得罪得起了吗?就像贩夫走卒中的贩夫,在古代大多数人,可能都不会比得上一位贩夫。

而卒,虽然说着低下。可却是这四个之中,活得最轻松的。平日里没有什么训练任务,打仗也八成轮不到他。要干的,就是维护地方稳定。要是不良心一点,还可以凭借这个身份,去敲诈小商小贩,别说吃个饭,三五岔喝个酒都是没什么问题的。

在当上卒后,虽然不能科举,但通过在衙门里的关系网,同样可以发展在地方上的势力。毕竟流水的县老爷,铁打的县班子,县老爷上任带两三个师爷上任都算多得了。到时候办事得,还得是底下这些人。发展好的卒,就是被瞧不起,当县老爷得也不会太不把卒当一回事。

虽然上升通道是到了头,很难有什么提高。但胜在一个下限高,再不济,也不用跟着八旗老爷们去打仗,放到古代社会,也是个活计了。

结语

通体来说,清朝时期的军服“丑”,就像清朝的辫子丑一样。以绿营八旗来划分出两支军队,搞特权阶级。到后面两个兵丁部队都不行了,需要地方人民起事了,还不肯给个兵丁名号,得安个勇。最后直到灭亡前不来一场三国式得湘淮之争,也算是清朝“气运好”了。

0 阅读:55

谈谈旧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