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韩媒一句“中国比李在明可怕一百倍,我们都将因中国而死”,直接把我看傻了。
李在明再怎么说,也是韩国政坛的风云人物,我们中国咋就成了他们嘴里“比洪水猛兽还可怕”的存在呢?
韩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从哪来?
在韩国街头,随便问路人对中国的印象,就能收获一堆,让人哭笑不得的答案。
有人深信“中国总想把韩国纳入版图”;
还有人皱着眉头抱怨:“中国雾霾,一刮过来,我们的空气都不好了!”这些离谱的想法,很大程度上,都是韩媒“功劳”。
每年冬天,韩国的雾霾会超标。
很多媒体立刻就发出了通稿:“中国雾霾大军向南行进,韩国的空气陷入了紧急状况!”
并且竟然有研究机构非常严肃认真地出具了报告,称中国在春节期间燃放鞭炮所产生的污染物能够飘到韩国。
结果转头就被打脸了,首尔大学的研究早就已经非常明确:韩国本土产生的雾霾所占的比例超过了七成,所谓的“中国污染源”反而变成了被强行背负的罪名。
韩国产业被“卷”急眼了。
韩媒之所以这么说,其实是被中国的发展速度给吓到,进而“破防”了。
以前韩国的半导体、汽车、美妆产业在全球那可是横着肆意行走,现在却发现中国企业不但紧紧追上来了,而且还超过了他们。
手机市场,最为扎心。
曾经三星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曾超20%,而现在却连1%都难以保住;
转头再看,中国的小米、OPPO在东南亚地区,将韩国品牌打得节节败退。
汽车行业更是夸张,2023年,韩国对华汽车出口首次出现逆差,要知道以前韩国车在中国大街上可是随处都能见到的。
更要命的是产业链。
此前韩国曾是全球电子产品的“组装中心”;
而如今中国包揽了全球70%的锂电池生产,芯片制造发展更是迅猛。
韩国媒体以“产业大地震”来描绘当下的状况,危机感已经要溢出来了。
媒体炒作背后的“生意经” 。
韩媒居然喊出如此离谱的口号,本质上就是“流量生意”。
在短视频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的日子过得不是很顺。
所以只能通过制造夸大的标题来获取关注。
“中国威胁论”就是最好的流量密码,越是荒诞反倒越有点击率,内容究竟是真实还是虚假压根就不重要。
从政治层面来看,韩国于中美之间频繁地来回跳动,媒体也得随之“演习”。想向美国示好的时候,就将中国当作“遮箭牌”。
与中国商谈合作之际,又开始着重强调“友善邻邦”。这变脸的速度简直比翻书还快。
说到底韩国媒体这波操作,就是把发展的焦虑,流量的需求和政治的表演混在一起,炒出一盘扭曲的“中国威胁论”大杂烩。
在全球化时代,竞争与合作本就并存,与其天天喊“狼来了”,不如放下偏见好好合作发展。中国的大门从没对谁关闭过,我们一直主张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