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从王庙村到现实职场,“等靠要”毁了多少人?

幸运金子 2025-04-19 21:28:05

“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

《天道》中丁元英的这句话,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无数人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上。

这部作品最为震撼人心的,不是那商战的惊心动魄,而是对于“弱势文化”深入骨髓般的剖析。

当王庙村村民在扶贫神话里上演了集体的溃败之时,我们所看到的,不但有个体的悲剧,更有整个文化基因之中“等、靠、要”这种思维的溃败实录。

丁元英为王庙村设计的扶贫计划,堪称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化实验”。

他避开了那种直接的资金援助,转而开始构建起“农户公司”这样一种生产模式。

让村民能够在那市场的惊涛骇浪之中,自己去寻找生路。

表面看这是商业智慧的胜利,实则是对弱势文化的一场围剿。

剧里叶晓明、冯世杰、刘冰这三个人的命运发展,很有代表性。

格律诗公司被乐圣告上法庭的时候,他们马上就决定,撤出股份。

那种“怕担当责任,不想冒险尝试”的消极文化特质,表现得特别明显,让人一看就懂。

他们像惊弓之鸟般,匆匆逃离。

不过却没意识到,真正困住他们的,并非诉讼危机,而是那刻在骨子里的“救世主情结”。

为什么弱势文化如此顽固?

答案藏在文化传承的隐秘角落。

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族构造,以及与之密切关联的儒家伦理,一同造就了一种“依傍关系、依仗权威”的生存习性。

这种习性在社会里扎下了深根,对人们的行为以及思维模式产生着影响。

王庙村村民,在面对机遇之时,第一反应并非去思考该如何抓住它,而是本能性地去寻找“丁哥”这样的靠山。

这种思维模式于当代社会,仍旧是屡见不鲜:

职场上的新人,在那儿等着前辈予以提携;

创业的人,心里幻想着投资人能将其拯救;

普通的民众,内心深处渴望着那一夜暴富的奇妙之事。

丁元英曾说:“弱势文化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强势文化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

弱势文化本质上是对自身能力的否定,将命运的主动权拱手相让。

更值得深思的是,弱势文化的危害,不但在于阻碍个体的发展,而且在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王庙村的村民,在退股之后,却指责丁元英“心狠”。

这种带有受害者意味的心态,其实恰恰是弱势文化所具有的典型表现。

他们拒绝承认,自己才是亲手毁掉机会的人。

现实中类似现象屡见不鲜:失败者总将责任归咎于环境,他人却不愿正视自身认知的局限。

他们仿佛觉得,只要外部环境改变,自己就能成功;而全然不顾自身在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

其实这种心态往往导致他们一再失败。

正如丁元英所言:“得救不是破了戒的狼吞虎咽,是觉悟。”

真正的救赎,始于打破“等靠要”的思维枷锁

在商业环境里,弱势文化思维的确极为致命了。

很多企业盲目追逐潮流,纷纷模仿热门事物,却将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抛之脑后,最终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快速崩塌了。

破解弱势文化的困局,需要一场思维革命。

丁元英的扶贫计划虽然没有让所有人觉醒,但至少让少数人看到了希望——肖亚文的逆袭就是最好的例证。

她以独立的判断,以及果敢的行动,抓住了机会,从而完成了从“打工者”到“掌舵人”的蜕变。

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恐惧,而且而是敢于直面恐惧;

不是不依赖他人,而是始终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天道》的故事落幕时,王庙村的扶贫神话仍在继续。

有人沉沦,有人觉醒,这场文化实验的结果早已写在每个人的选择里。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救世主。

唯有摒弃“等、靠、要”这种弱者的心态,

以“按照规律去办事”这样的强者思维来武装自己,才能在人生的这盘棋局中实现破局重生。

毕竟这世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救赎,只有永不停歇的自我超越。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