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被誉为世纪伟人的爱因斯坦,一开始答应来中国讲学,结果改变行程不来了,说句话字字戳心

村人说史实 2018-06-13 18:24:52

1922年11月4日,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写了一篇《爱因斯坦博士来华之准备》的文章,发表在当天的《北京大学日报》上,看到此消息的北大学生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大家多么渴望聆听这位世界级科学大师的精彩演讲,近距离目睹他的迷人风采,面对面感悟巨匠的魅力。

爱因斯坦不仅是现代物理学之父,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纪元,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而且他可以说是个真正的全才:会拉琴、能写诗、懂哲学!作为我国最高等学府的北大,邀请这样的大师级人物前来讲学,更能真正体现中国人追求科学精神的新纪元。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剧烈变化之中,各种新思想,新思潮层出不穷,担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力主教育改革,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他独领校风,实行开放式教育,既不盲目招外,又不盲目祟洋,一方面,他不顾外国公使的干涉,辞退一些滥芋充数的外国教员,另一方面,他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聘请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实行“教授治校”的制度,提倡学术民主,支持新文化运动。

同时,他也积极邀请罗素、班乐里等着名科学家、学者来华讲学,振兴中国的科学与文化,把一些大师级的科学巨匠都请来北大。

当时,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引力方程的完整形式,并且成功地解释了水星近日点运动。还完成总结性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提出宇宙空间有限无界的假说,完成《关于辐射的量子理论》,总结量子论的发展,提出受激辐射理论,还因光电效应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研究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他因也成为名扬四海的大物理学家。

北大校长蔡元培前往法国、德国、瑞土、美国等地考察高等教育状况,在德国柏林,蔡元培特意拜访爱因斯坦,并真诚地邀请他来华讲学。可惜的是,当时,爱因斯坦已接受了美国学者的邀请,在时间上根本安排不过来,只好另外找机会。

一年之后,日本政府邀请爱因斯坦讲学,爱因斯坦也想在1923年年初,到中国作为期半个月的演讲。蔡元塔知道后立即回电给德国公使,表示非常欢迎,愿意承担他在中国境内的旅费,井致送酬金1000华币。就在当年的5月3日,爱因斯坦回信,表示愿意在冬天来华讲学。

得到这个确凿消息之后,蔡元培抑制住内心的喜悦心情,就写了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的新闻,刊登在报纸上。

1922年11月,爱因斯坦如期在日本讲学,同时一边等待北京的请柬,结果没有收到,他也不好询问。误认为冯京大学不打算请他讲学了,而蔡元培以为已与我方驻德使馆约定,没有特别加约必要。

蔡元培迟迟不见爱因斯坦来华,写信去柏林询问,信又辗转到了东京,这时爱因斯坦已是准备离开东京,返回德国的前夕,无法改变行程,他再也不来了。

后来,有人分析爱因斯坦不来中国讲学的原因,在日本看到中国的状况,军阀混战,财政困难,政府首脑经常变化,你方唱罢我登场,感到北大能否兑现约定是未知数。爱因斯坦当时往返中曾途经上海,他在日记中写了中国当年的“悲惨的图象”:中国的为了生活负担沉重,男男女女为每日五分钱的工资,天天在敲石子,似乎鲁钝得不理解他们命运的可怕。他们劳动着,呻吟着,是顽强的民族,他认为,这是地球上最贫困的民族,他们被残酷地虐待着,他们所受的待遇比牛马还不如。

事后,爱因斯坦非常遗憾地说;“不能到中国来,这于我是一种莫大的痛苦……”听到科学巨匠这话,可谓是字字戳心,直戳得心里一直在滴血。的确,只有国家安定团结,繁荣昌盛,人民安康幸福,才会有真正科学的春天。

0 阅读:3
村人说史实

村人说史实

讲叙发生在各地的名人史实,介绍那些过去的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