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要是跟着唐玄宗入蜀了,很可能连太子之位都保不住,弄不好还得搭上自己的命,因此,李亨在马嵬兵变后设计了一出父老遮留的戏码。
这件事还得从马嵬兵变说起。
马嵬兵变爆发之前,安史叛军兵临长安城下,唐玄宗李隆基只好带着几个亲信大臣以及一群皇妃、皇子皇孙们跑路,由禁军负责护送。
但是禁军全家老小都在长安,他们是被迫跟着李隆基逃亡的,原本就对此不满,加上一路上忍饥挨饿、风餐露宿,夏天酷暑,还要顶着烈日行军。
因此,禁军将士的不满情绪不断蔓延,如果任由这种情绪发酵下去,必然引发兵变,而兵变一旦爆发,那么以唐玄宗为首的整个李唐高层可能就会直接团灭。
禁军统领陈玄礼察觉到了这种危险,为了确保李隆基的安全,陈玄礼趁机对禁军将士进行情绪引导,将矛头成功转移到宰相杨国忠身上。
随后,陈玄礼秘密派人联系了李隆基身边的宦官高力士以及太子李亨,在获得这二人的默许后,陈玄礼带着禁军发动了马嵬兵变,一举诛杀杨国忠满门,同时逼着李隆基处死了杨贵妃。
兵变结束后,李隆基想继续入蜀,但禁军将士们根本不愿意去。
因为西川是杨国忠的老巢,他的党羽很多都在蜀中,这群士兵刚刚在兵变中灭了杨国忠满门,现在还去蜀中的话,万一被杨国忠的同党秋后算账可咋办?
此时的李隆基,内心虽然很想去蜀中,但刚刚经历的兵变令他心有余悸,因此也不敢明着要求必须去蜀中。
这种情况下,大家七嘴八舌的,有的人说去这里,有的人又说去那里,各有各的想法,李隆基一时半会儿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关键时刻,大臣韦谔提议,先到扶风这个地方,关于最后去哪里的问题,等到了扶风再从长计议。
扶风位于现在的陕西宝鸡市,地处长安以西,距离长安很近,而且南可入蜀,北可进入朔方军控制区域,向东可以挥师攻打长安,地理位置很重要。
对于这个折中的方案,禁军没有人反对,李隆基也认可,于是大家立即开赴扶风。
谁知,李隆基一行刚启程没走多远,路边突然窜出一大群百姓,拦住了皇帝的车驾,于是发生了父老遮留的一幕,李亨由此脱离李隆基。
李亨单飞的过程百姓们拦住了车驾后,李隆基没有办法,只好亲自出面,从马车上下来,改骑马前行到百姓面前。
接下来,群众演员开始了他们的表演。
百姓们看到皇帝亲自出面了,其中一个人当即就问道:
“长安城偌大的宫殿,是陛下的住宅,历代陵寝,是陛下的祖坟,如今陛下却要舍弃住宅和祖坟,这是打算去哪里呢?“
这番话可谓是直戳李隆基的痛处,可他没有任何办法反驳,更不知道该如何回应百姓们的关切。
此时的李隆基,内心十分挣扎,百姓们的质问,他无颜面对,只是沉默不语,双手不由自主地握紧了缰绳。
就这样过了短暂的一会儿,李隆基最终还是无话可说,无奈之下只好让太子出面抚慰百姓,他自己则骑着马直奔车驾方向而去。
及行,父老皆遮道请留,曰:“宫阙,陛下家居,陵寝,陛下坟墓,今舍此,欲何之?”上为之按辔久之,乃命太子于后宣慰父老。——《资治通鉴》
百姓们一看皇帝走了,又纷纷围住了太子的车驾。
这时,又一个人站出来对太子说道:
“既然陛下不肯留下,我等愿率领子弟追随太子殿下,挥师向东,击破贼军,收复长安。若殿下执意与陛下一起入蜀,那今后中原百姓还有谁能为他们做主?“
听完此话,这场戏码的主角李亨这才开始了他的表演。
只听李亨说道:“万万不可,陛下此去长途跋涉,要翻越高山险阻,我身为人子,实在不忍心就这么突然离他而去。而且我尚未当面向陛下辞别,请大家容许我过去当面把这件事禀告陛下,再请陛下定夺。”
可百姓们说什么也不放李亨离开一步,场面就此僵住。
这时,就该轮到本场戏码的配角们上场了。
李亨身边的心腹宦官李静忠(李辅国)和建宁王李倓出面劝说道:
“如今四海分崩,逆贼猖獗,如果殿下跟着皇帝入蜀,万一贼兵把入蜀的栈道烧毁,那么叛军虽然打不进去,您与陛下确实安全了,可您二位也无法从蜀中打出来,到时候中原就拱手让给叛军了。
若如此,则朝廷将尽失人心,人心一旦没了,想要再重新找回来可就难了,为今之计,只有北上进入朔方,召集郭子仪、李光弼,集结大军,反攻长安,收复两京,方为上策,此时绝不是儿女情长的时候,望殿下慎重。”
今殿下从至尊入蜀,若贼兵烧绝栈道,则中原之地拱手授贼矣。人情既离,不可复合,虽欲复至此,其可得乎!不如收西北守边之兵,召郭、李于河北,与之并力东讨逆贼,克复二京,削平四海,使社稷危而复安,宗庙毁而更存,扫除宫禁以迎至尊,岂非孝之大者乎!——《资治通鉴》
听完此言,李亨顿时茅塞顿开,当场表示不走了,要留下来重整旗鼓,反攻长安。
而另一边的李隆基带着队伍行进了一段路,发现太子李亨还没赶上来,于是停了下来,决定等一等太子。
谁知,太子没等到,却等来了广平王李俶,他将前方父老遮留的全过程告诉了爷爷李隆基,并且表示,太子李亨因数千百姓围着请求他留下,因此不得不留在中原继续战斗。
这一刻,李隆基感慨万千,十几秒的沉默之后,只是叹息道:“这是天意啊”。
随后,李隆基命人将禁军的后军分两千人归太子指挥,然后亲自向这些即将跟着太子北上的禁军将士训话说道:“太子仁孝,足以奉宗庙,你等要好好辅佐他。“
紧接着,李隆基再派人向太子传话:“你要好好努力,不要以我为念。西北边塞那些胡人部落,我向来对他们不薄,所以他们也会帮助你的”。
至此,李亨的单飞行动得以完成。
不久之后,李亨带着队伍北上,去了朔方军控制的地盘灵武,一个月后,李亨在灵武宣布登基为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为什么说是李亨设计脱离了李隆基?第一,李亨入蜀的话,会重蹈昔日李建成的覆辙。
玄武门事变的根源是什么?就是因为李建成与李世民之间力量失衡。
李建成作为太子常年坐镇长安,极少参与征战,反观李世民,则是常年活跃于战场,作为军队的统帅,带着大军四处征战,最后打下李唐半壁江山,立下不世功勋,以至于李世民的政治声望完全足以匹敌太子李建成,且李世民还手握重兵,以及在朝廷身居要职。
这就在无形中对李建成构成了威胁,而李世民本来就有夺嫡之心,他凭借多年来在军队中的威望和在朝廷中的权势,愣是把李建成给干掉了,最后皇位也落到了李世民手里。
这事儿跟李亨有什么关系呢?
事实上,李亨此时面临的局势,就和当初李建成面临的局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亨做了18年的太子,马嵬兵变时,他已经46岁,如果此时入蜀,他将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甚至性命不保。
因为李亨一旦入蜀,且不说那是杨国忠的老巢,可能会受到杨国忠党羽的排挤,他李亨如果常年待在川蜀,不出来掌兵的话,这兵权就会落到其他亲王手里。
即使李隆基让李亨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那也只是挂名,并不需要他李亨出蜀领兵作战的,实际指挥作战的必然是地方大将和其他亲王。
如果说,当年李建成是长期坐镇长安,使得李世民获得了长期统兵作战,建立功勋威望的机会,那么此时李亨则会长期坐困蜀中,使得其他亲王获得领兵平乱的机会。
这些亲王中,但凡其中一个有军事能力的人,在平乱战争中建立功勋,甚至率军收复长安、洛阳,立下收复两京的不世功勋,那么这个亲王一定会成为太子的热门人选。
就算表面上不是太子,那这个亲王凭借收复两京以及在平乱战争中立下的赫赫功勋,其政治声望必然盖过太子李亨,并且对李亨的太子之位构成严重威胁。
到那个时候,李亨的太子之位就岌岌可危了。
要知道,在安史叛军势如破竹,攻陷长安、洛阳,迫使唐玄宗南逃这样的情况下,李唐的江山岌岌可危,而击败叛军,收复两京的人,必然成为”再造大唐“的功勋人物。
可以说,李唐宗室亲王中,谁能收复两京,谁就是众望所归的皇帝人选。
而李亨入蜀之后,坐困蜀中,又没有实控一线作战部队的兵权,到时候根本没有能力跟别人竞争。
如果这样的话,李亨的太子之位就算是保不住了。
退一万步讲,就算李唐的那些亲王,没有人能收复两京,可哪怕是长期在前线作战,立下多次功勋,亦足以威胁李亨的太子之位了。
到时候,李亨这个18年的太子,恐怕还没登上皇位就被干掉了。
这是李亨不愿意入蜀,而是力求单飞的核心动机。
第二,蜀道难,外面的人很难攻进去,可里面的人要想打出去也是极其困难的。
这样的话,一旦入蜀,则再无出来之日,就像李辅国和李倓劝说李亨时说的那样,入蜀就意味着将中原拱手让给了叛军。
李唐朝廷集体搬迁到蜀中,那么中原各路平乱大军将群龙无首,只能各自为战,早晚被叛军各个击破。
只要叛军攻占了中原了,李唐的结局要么偏安南方,要么被叛军灭掉。
这是李亨不愿意看到的,他只有留在中原,重整力量,挑起平乱的重担,才能凝聚人心,保住李唐基业,也保住他的位置。
第三,马嵬兵变后,李亨已经做过脱离李隆基的设想。
兵变结束后,李亨身边的心腹宦官李静忠(李辅国)曾经劝说李亨,建议他分走李隆基身边的一部分禁军,然后北上进入朔方,再重整旗鼓,反攻长安。
辅国侍太子扈从,至马嵬,诛杨国忠。辅国献计太子,请分玄宗麾下兵,北趋朔方,以图兴复。——《旧唐书》
也就是说,李亨事先和李辅国讨论过脱离李隆基单飞的事情。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父老遮留的一幕,是李亨策划的。
第四,仔细观察那些前来拦路的平民百姓更像是群众演员,台词是提前背好的。
正常情况下,那么多平民百姓怎么就突然出现,而且说的那些话,很有水平,见识不一般,普通平民百姓,大部分都是农民,哪能说出这些话来。
除非有人在背后指点,而李亨就是唯一的嫌疑人。
第五,川蜀之地,是杨国忠的地盘,他的党羽都在那边,李亨去了恐怕日子不好过。
试想一下,马嵬兵变的那些禁军将士因为灭了杨国忠满门,所以都不愿意入蜀,生怕去了以后,遭到杨国忠党羽的打击报复。
而李亨和杨国忠一直都是死对头,他要是去了川蜀,到时候就是寄人篱下,可能还会遭到杨国忠党羽的排挤,这对他是极为不利的。
所以,无论是出于哪种因素,李亨都没有入蜀的可能性,他只有设计让自己留在中原,才有翻盘的机会。
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说父老遮留的一幕就是李亨设计的,但种种迹象都表面,这事儿就是李亨在幕后策划的,目的就是脱离李隆基单飞,然后找机会称帝。
很明显,李亨最后成功地实现单飞,并且坐上了皇位。
但是,李亨却不是一个称颂的帝王,他只是一个能力平庸的皇帝而已,唐朝就是从他手里出现宦官乱政这种祸事的。
他在平乱战争中的种种辣眼睛的指挥,大量葬送了唐军精锐,严重拖慢了平乱进程,导致唐军在最后阶段无法彻底攻灭叛军,只能妥协之下,接受叛军投降,并允许投降的叛军继续管理原有的地盘,这也是后面河朔四镇长期半独立,形成藩镇割据的原因之一。
他挽救了李唐,却也给李唐埋下了致命的祸患。
生有何欢
李隆基杀了3个儿子,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当他的太子,战战兢兢的
用户15xxx39
李享跟着玄宗所有事情都是皇帝说了算,大事小事都轮不到他,想在皇帝眼皮底下掌权是做梦,没有权力皇帝随时都可以把他的太子位废掉,如果有机会肯定是自己单独干,山高皇帝远自己最大,到时候将士兵们为了升官发财肯定会支持他当皇帝,即使皇帝不同意也没有办法,李享后面就是这样干的,他在手下将士的支持下登基,遥称李隆基为太上皇,李隆基也只能认了,如果他没有离开单干除非李隆基死,要不然他就别想当皇帝。
少时风流老亦狂
李亨的太子之位,从他当上太子后就没有安定过,当然想着单飞,毕竟西北边将大多是他(王忠嗣)的死党。至于陈玄礼,干掉杨国忠逼死贵妃应该不会参与,他可是玄宗的死党啊。
singlee 回复 08-15 20:45
陈玄礼是玄宗死忠,但不一定和杨家关系好,而且他可能觉得自己做法是对的,禁军不是被煽动起来的,是确实已经在爆发边缘了,不如让杨家当替罪羊
爱我中国 回复 10-28 21:07
跟太子密谋当然是从龙之功了,跟着李隆基唐隆之变到马嵬坡,当时也应该有70多岁了,还指望替太子办事,而且本来就是内卫,跟着入川那是肯定的
艾奥里亚
文章分析的很有道理,就是写的太拖沓了。
111
李隆基死后十三天李亨就死了,不这样熬不熬的过老爹还是个问题。
虎添翼
小编的水平一般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