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 年,伍中豪出生于湖南耒阳县伍家村,父亲是秀才,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他展现出了过人的聪慧和求知欲。1922 年,年仅 17 岁的伍中豪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在这所新文化运动的前沿阵地,他接触到了各种先进的思想和理念,积极投身于爱国学生运动,并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在李大钊的影响下,伍中豪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于 192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坚定地踏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道路 。
1924 年,伍中豪与陈芬等人创建中共耒阳支部,积极在家乡开展革命活动,组织和发动群众。在艰苦的斗争中,他深刻认识到革命武装的重要性,毅然投笔从戎,向党组织提出去黄埔军校学习的请求。1925 年 5 月,伍中豪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凭借着对军事知识的卓越理解和领悟能力,他在各科成绩中表现异常拔尖。毕业后,他来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担任军事教官,在这里结识了毛泽东等心怀救国救民理想的共产党人,伍中豪对毛泽东的时局分析和革命理念深感钦佩,诚恳地表示:“我这一生就跟定了你!”
1926 年 7 月,伍中豪参加北伐,进入湖南后,根据党的安排回到耒阳担任团防局长。他积极整顿地方武装,将县常备队与工农自卫队、纠察队合编为耒阳工农自卫军总队,使全县武装力量牢牢掌握在工农会手中。然而,“马日事变” 后,白色恐怖笼罩,伍中豪遭到国民党反动当局通缉,他辗转来到武汉,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担任连长 。
1927 年 9 月,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伍中豪担任工农革命军第 1 军第 1 师第 3 团副团长兼第 3 营营长,他率部冲锋在前,首战白沙市获胜,受到毛泽东的称赞。秋收起义遭遇挫折后,在文家市前敌委员会会议上,伍中豪坚定支持毛泽东放弃进攻长沙、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的正确主张。他分析道:“我军已疲劳,失败后士气低落,长沙已有准备,如再去攻打,必会全军覆灭……” 此后,为摆脱尾追的敌军,伍中豪向毛泽东建议五更出发,日落宿营,时东时西,时分时合,成功甩掉敌人,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 。
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后,伍中豪全身心投入到井冈山的斗争中。1928 年 2 月中旬,赣敌第 27 师第 79 团趁工农革命军主力去遂川之机,占领宁冈新城。伍中豪率部负责攻打南门和北门,在攻城受挫的关键时刻,他勇猛攀上城墙,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大家紧跟其后登上城头,痛歼守敌,与第 1 营配合,全歼守敌一个营和宁冈县靖卫团,俘敌约 300 人,取得了井冈山根据地创建以来的重大胜利。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伍中豪历任红四军第 31 团团长、第 3 纵队纵队长、红 12 军军长等职,参与指挥大小战斗近百次,他英勇善战,打了许多胜仗,成为红军初创时期有名的高级指挥员。他用 “狡兔三窟” 打比方,提出 “围三阙一、在城外消灭敌人” 的作战计划,成功获得毛泽东的赞同,取得了进军井冈山以来的一次空前大捷。面对蒋介石的 “围剿”,伍中豪力主向赣南发展,认为赣南地域广阔,高山多,物产丰富,易筹给养,有回旋余地,敌人力量薄弱,且有地方革命武装,群众觉悟高,这一正确建议被毛泽东、朱德采纳,后来的形势发展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红四军在赣南站稳脚跟,为中央苏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1929 年 5 月,伍中豪率部三次攻克龙岩,全歼敌陈国辉旅 2000 多人,在战火中不断成长为军政兼备的优秀将领。毛泽东曾在赣州楼梯岭会议上说:“红军在赣南有今日之发展,伍中豪应记第一功,他是力主到赣南来的。”
1930 年 9 月,伍中豪参加攻打吉安。10 月初,他与警卫排战士到赣西南各县去调集红军独立团集中,途经安福县城时,突遭敌安福靖卫团袭击。在仓促应战中,战士死伤过半,伍中豪组织突围,至安福城郊亮家山时,弹尽援绝,不幸被靖卫团杀害,年仅 25 岁。
伍中豪的牺牲,令毛主席悲痛万分,彭德怀更是亲自率军为其报仇。共青团中央评价他:“北大肄业生的伍中豪,对军事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能力远超一般同学,故而各科成绩异常拔尖。难能可贵的是,他生性热情豪爽,毫无恃才傲物之心。” 毛泽东称赞他:“中豪同志能打仗,会做群众工作,是个文武全才。”聂荣臻元帅曾感慨,若伍中豪未牺牲,十大元帅的名单或将改写。
伍中豪的一生短暂却辉煌,他的牺牲虽令人扼腕,但其精神与事迹将永远激励后人。正如他所写:“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处处是青山。”伍中豪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