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呢

鸥鹭忘机 2022-04-05 19:29:43

又到清明节了,“慎终追远”这四个字,成了各种祭祀文章中的高频词。而且大家常常可以在殡仪葬礼上,看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样的巨幅古语挽联。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

先说这句话的出处,这句古语出自《论语》。《论语·学而》篇中记载,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就是曾参,是孔子晚年的著名弟子,春秋末年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他的父亲曾晳一同求教于孔子,并且都有很大的成就。“曾子曰”,就是曾参先生是这样说的。

“慎终”,就是认真谨慎地对待送终这件事。终,人死为终。养老送终,是中华传统孝道的集中体现。慎终中的“终”,是专指父母过世后的送终丧葬仪式。古代讲究“慎终者丧尽其哀”,意思是说在送终丧葬仪式上,要充分地把对父母去世的哀伤之情表现出来。

“追远”,远是指祖先,追则是指追忆、追念祖先的辛劳艰苦、功业德行。古代讲究“追远者祭尽其敬”,意思是说追念祖先功德的祭奠仪式上,要充分地把对祖先的恭敬之情表达出来。

“民德归厚矣”,意思是说,人民百姓的伦理和道德就会自然而然地“厚道”起来、好起来了。

由此可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的全部字面意思是,只要在父母的丧葬送终仪式上把对父母过世的哀伤之情充分地表现出来、在祖先的祭祀上坟仪式上把对祖先的恭敬之情充分地表现出来,“慎终”和“追远”这两件事真正做到位了,那么人民百姓的伦理道德观念就会自然而然地“厚”起来、好起来了。

以上只是这句话的表层意思。

实际上这句话在中华传统伦理道德上,还有着极其深远的深层含义,对于传统的丧葬和祭祀礼仪有着巨大的影响。

中华传统文化是“孝文化”。孝,上半部分是“老”的一半,下半部分是“子”,最终的意思是“父子同体、代代相传、一脉相承”。孝,也是传统伦理纲常的主脉。伦理,伦是大小先后次序,理是规律、规则、道理。所以伦理的本质,是调节人际关系的道理和准则。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妻有别、长幼有序,就是传统伦理调节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到今天我们仍能看到边远乡村的丧葬仪式依旧相当隆重和繁杂,这正是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的体现,也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古圣先贤教诲的延续。遗憾的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这样的现象正在渐渐消失。

实际上“慎终追远”的深层含义,是让大家通过隆重繁复的仪式和程序,对先人的行为、恩义和功德进行全面深刻的反思和情深义重的追忆,让后人在这个过程中深入思考人生的本质和意义,并且能够真正按照先人总结出来的做人准则去做人,把文化和文明的种子传承下去。

所以古代的丧葬仪式上,丧事该由什么人主持、停放多少多少天、如何按照辈分年龄次序逐个祭奠、什么时候哭灵、什么时候叫夜、什么时候下葬、祖坟的风水方位等等,都有严格的讲究和规矩。而实质上这些讲究和规矩,是在表达对先人的虔诚恭敬的同时,重点在于教育后代子孙,让后代子孙懂孝道、守孝道、做好人。因为古圣先贤们知道,只有孝道这个纲守好了,整个社会才能有正确良好的秩序,才能和谐幸福。

令人痛惜的是,如今相当多的老人的得不到应有的恭敬和赡养、孩子们受世风的影响得不到正确的教育,中华传统伦理道德受到严重的冲击和削弱,世风日下,金钱至上,人们的心灵也个个孤苦无依,这是了不得的大事情啊。

1 阅读: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