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高等教育领域,成本控制与人员结构优化一直是高校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关键议题。2025年1月28日,世界知名公立研究型大学杜伦大学(University of Durham)的一则重磅消息,再次将这一话题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
杜伦大学计划在本学年削减1000万英镑的员工成本,约200个非教学岗(non-academic positions)目前面临被裁减的风险,下一学年打算继续削减1000万英镑,其中包括学术人员成本和非学术人员成本分别将削减500万英镑。杜伦大学表示,将“竭尽全力”通过自愿方式实现这些成本削减,并将于2月17日推出自愿离职方案。如果无法通过自愿方式实现这些成本削减,学校不排除采取强制裁员措施。在削减成本的计划中,除了非教学岗位,针对教学人员的自愿离职计划也将启动。

在保持良好运营的巨大压力下,从削减行政人员入手,已成为众多高校试图突破困境的一种选择。
01
象牙塔不再安稳,裁员风暴已来!
英国《经济学人》周刊网站刊登的文章《美国精英大学臃肿、自满且狭隘》中提到,数十年来,大学聘请的管理人员和其他非学术人员持续增加。部分人员增加是出于真正的需求,比如政府监管力度加大带来的额外工作。但更普遍的情况是人浮于事。这些冗余人员可能会给研究人员带来繁文缛节,而且无疑会增加大学的支出。
近年来,英美不少高校在应对运营成本压力时,做出了大刀阔斧的减员之举。
英国的东英吉利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简称UEA)便是其中典型。2025年,UEA因一项大规模减员计划深陷舆论漩涡。长期以来,学校饱受预算赤字的困扰,早在2023年,因预计亏损4000万英镑,就已有超过400名员工无奈离职。如今,为了扭转这一不利局面,校方痛下决定,计划裁减近六分之一的教职员工,仅行政服务部门就至少减员90人。然而,这一举措却遭到了工会的不满。这一事件,不仅是学校与员工之间利益的冲突,更反映出高校在精简行政人员过程中,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妥善处理矛盾,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同样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在新冠疫情期间也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人员调整。学校借助减员和自愿离职计划,共计减员528人,成为当时英国高校中减员数量较多的学校之一。校方表示,这些减员均是通过固定期限合同到期或自愿离职方案实现的。然而,由于在实施自愿离职计划时,学校是出于对学生数量大幅下滑的担忧,如今学校不得不面对教学和支持人员短缺的难题,现有员工工作量剧增,疲惫不堪。这无疑给其他高校敲响了警钟:在精简行政人员时,绝不能仅仅着眼于当下的成本控制,更要以长远的眼光,充分考量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避免因短视而带来后续的发展困境。
再看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另辟蹊径,通过优化行政流程和职能整合来实现精简人员的目标。学校将多个原本分散的行政服务部门进行有机合并,比如把学生注册、学籍管理等相关部门整合为一站式学生服务中心。这一举措可谓一箭双雕,不仅成功减少了行政人员的数量,优化后的流程还极大地提升了服务效率。同时,学校还引入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让部分行政事务实现自动化处理,进一步降低了对人力的依赖。这种创新的方式,为其他高校提供了新思路:精简行政人员并非只有裁员这一条路,通过优化管理流程、引入先进技术,同样可以达到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
注:想了解更多高校裁员案例,可点击“查阅原文”,查看《新一轮高校裁员潮,来了!》一文。
02
高校行政人员,也要末位淘汰!
将目光转向国内,2024年底,教育部网站更新的2023年教育统计数据,为我们清晰勾勒出中国高校教职员工结构的变化趋势。

从上表数据可看出,近三年高校专任教师数量在持续增加,且增长速度较快,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而行政人员数量虽然也在增加,但增长幅度较小,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这反映出,中国高校也在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积极主动地对人员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中国不少高校已在提升运营效率、优化人员结构方面,进行了诸多积极且富有成效的尝试。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果断缩减行政机构9个、减少行政人员49名;2024年4月,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召开行政机构优化动员部署会,强调要优化学院行政机构,将现行的13个部门整合精简为5个部门;2023年10月底,西北工业大学宣布通过“三减”(减机构、减干部、减管理人员),强化机关与学院之间的双向交流,破圈层增活力;2015年,复旦大学对机关科室编制进行“瘦身”,校院两级管理人员比例从超过2∶1变为1∶1,不少行政人员被“下放”到基层院系;广州大学早在2004年就率先开启了行政人员精简之路,将当时428名机关行政人员压缩至300人(不含校领导、协理员、挂职人员)。
朱珠在《现代大学治理体系视域下高校行政机构改革创新路径探究》一文中指出,通过对37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012—2016年间行政人员数量的对比发现,约35%的高校行政人员数年增长率为负。这一数据充分表明,在这一时期,相当一部分中国高校已经敏锐地意识到行政人员规模优化的重要性,并采取了相应措施来控制行政人员数量的增长。

图片来源:朱珠,《现代大学治理体系视域下高校行政机构改革创新路径探究》。
如今,许多高校已在探索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用以评价行政人员的工作表现。
一所西部985高校的管理学院在2024年春季学期行政人员大会上宣布,将面向行政人员实行末位淘汰制。这一制度犹如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给行政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促使他们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还有高校规定行政人员的年度绩效由一线教师来评。
不过行政工作繁杂琐碎,涉及教学辅助、学生事务管理、后勤保障协调等多领域,难以像教学科研工作那样量化。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调动行政人员积极性,是高校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削减行政人员,其目的并非单纯为了削减而削减。
曾有学者评论称,精简行政机构的最直接与正当的理由是“人浮于事”。但如果高校行政系统的工作人员仍普遍处在格外忙碌的状态,大幅度裁减行政人员只会遭到抱怨和抵触。无论是英美高校还是中国高校,都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艰难地探索适合自己的改革路径。
在未来,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和高校发展需求的持续转变,高校行政人员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仍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既充满了机遇,也伴随着诸多挑战。只有审慎对待,精心谋划,才能在这场变革中实现学校的转型升级,为师生创造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网站、各高校网站.
[2]朱珠 . 现代大学治理体系视域下高校行政机构改革创新路径探究 [J]. 高等农业教育,2023(8)4: 11-19.
[3]Hundreds of jobs at risk at Durham University in bid to cut costs by £20m [EB/OL]. Us, 2025-01-28.
[4]Paris Maben.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to cut 170 full-time jobs [EB/OL]. Norwich Evening News, 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