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大声呼唤促进消费,一边街头小巷东西很难卖出去,特别是还有赶集习俗的一些地方,老百姓辛苦种的庄稼货很便宜也鲜有人问津。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总结出现实情况中存货是够量的,不缺生产,只缺消费。
这里就存在几个问题。
生产端是没有问题的,制造体系保障了各种所需是不缺的,甚至在当下显得过于富余了,有积压的苗头。
消费端是存在问题的。难道是消费人群变少了?难道是消费水平超过了消费预期?难道是产品本体不能满足消费需求了吗?
我们捋一下可以发现,生产和消费的确存在脱节了。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大家消费开始理性起来,很多时候变成观望状态,充满等待情绪,甚至可以说压抑自己的购买欲望,特别在意自己身上还剩多少可以去消费的筹码。
但同时,另外一个事实并列存在了,那就是老百姓的储蓄越来越多了,不敢消费,不愿消费,即使在各种刺激之下,依然把储蓄当做头等大事。
所以看,在生产、消费、储蓄并行的时候,这三者没有很好的串联起来,一些杠杆没能撬动消费的神经。
在这同时,我们又看到另外一种情况,普通家庭陷入了消费冷静期,同时也有一批,开始换个大房子、换辆更好的代步车,在改善生活的层次上行动起来。
这时候,有些东西在涨价,有些东西在降价,对于某些人就能够利用这个风口成为实现生活质量更好的一部分群体。
其实无可厚非,这都属于理性消费。
商品价值是交换产生的,当一个商品剩余价值被稀释或者说降低的时候,一部分人可以有能力享受这波“红利”。
话题回到我们看到的赶集现象,理性消费其实也在赶集中展露无遗。有能力的时候喝一碗羊杂汤,再来点粮食酒;没条件的时候点一碗胡辣汤,再加块饼就够了。两种选择都能吃饱,只存在想吃就吃还是不能想吃就吃的差别。
但刚性需求是让肚子搞饱,而其它的只是选择性满足。
这也就好比一些大宗商品的购买,有些人具备条件,有些人不能随心所欲。
而且在收入和消费相对差距越来越大的前提下,很多人只能避其锋芒,选择将就一下,等待时机。
理想的生活和理性的消费在任何时候都是对立的两个方面。想过上的生活需要财富支撑,一旦理性消费过后,自然而然理想的生活一时无法实现。
如何建立一个平衡,或者说串联起收入、消费和储蓄的三要素,需要刺激,需要杠杆,最大的是需要口袋里有货。
增长平均财富成为一个命题,如何增长,在哪增长,增长到什么程度,这是必须找到答案的,而且在生产端已经等不及了,我们的存量和增量在不断的爬升,而我们的消费端还有趋弱的迹象。是真的消费不起了吗,肯定不是,街头巷角的人间烟火表明大家消费的能力依然旺盛,只是消费的领域发生了单一化或者说情绪化。
泡沫破裂不一定是坏事,危机危机,危中有机,而且对于一个主动刺破泡沫的主体,更加充满了生产和消费平衡的希望,触底反弹过后可能又是一轮热闹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