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工作

许攸阅览生活 2025-01-09 15:58:37

——“你现在造成多大的危害,将来你就会受到多大的惩罚。”

现在有些单位的组织部门出现一些特殊现象,不想着去发现、挖掘、培养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人才,反而喜欢搞论资排辈、近亲繁殖、定向内定等等。这样做,无疑会让一个单位失去生机,没有新鲜血液的补充,单位完全靠肌肉记忆运转,一片死气沉沉,没有活力。更危险的是抽选上来的人有时候根本适应不了新的岗位,工作无法开展或者维持性、惯性的一成不变,说的好听一点叫“守摊子”,实质上可能“鸠占鹊巢”,实际上造成了一个单位的固化僵化直至退化。

任何一个单位的发展需要创新,如同所有企业都能认识到的“做大做强做久”。但认知和格局通常受限于既有利益集团的“拼死捍卫”,谁是谁的人,谁不是谁的人,这样的人才思路害人不浅,不把工作摆在首位,一天到晚揣摩上意,八面玲珑,一切唯上,精于事故圆滑,耽之谋远思长。

我们在一些笑话里通常会听说,在某些场合有三类人是永远吃香的,不管单位需不需要、可用不可用。这就是戏谑谓之的“三爷”:公子爷、驸马爷、师爷。

这三种情形就是组织工作选拔人才当中的固化模式。不管单位有没有合适的岗位,先把人安排进去,而且一般起步不低,一般员工只有“干瞪眼”的份,即使伤害了一线干活,在一个单位干了几十年甚至整个劳动周期的员工,照样雷打不动,他们自己满意就行。

而这些人当中,有些还是非常有能力的,个人素质很强,加上平日里耳濡目染见识广泛,能够很快适应岗位,能够创造出很大成绩。但凡事不是千篇一律,更多的是“学生官”,先给他位置,再“岗位练兵”,如同赶鸭子上架,期待成长,不管结果。

龚自珍曾经写过“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而在古代对人才的标准也有很多描述,比如,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比如《三国志•武帝纪》写的: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唐朝韩愈《马说”写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还有很多格言警句,就人才的发现、获得、成长皆有论述。

包括刘备的“三顾茅庐”等历史典故说的都是对人才的渴望。归根结底,这些都是开拓型人才之路,而不是压制人才,只为了对某些人口味而“人才”。

工作还是要有人干的,维持现状换个方面考虑,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时代在发展,成本在保持,资源在减少,竞争更激烈,觉醒在加剧,任何一成不变的东西肯定是不行的。

我们有时候说也是没有办法,在某一领域某个人的确干的不错,于是用生不如用熟,至少可以跨过考察阶段,不用背景调查,就可以直接上任,但每个岗位的能力素质需要是不一样的,他在这个单位可能干的不错,但到了另一个单位可能就不能干好;在这个领域他得心应手,但在另外一个领域他可能一筹莫展,就是一个门外汉,能力只能满足他当个“甩手掌柜”。

我们说红花需要绿叶衬托,但红花永远是主角,是核心,是引路人,他的思想、决策、方向、措施、目标是普通员工的旗帜,如果红花是绿叶的衬托,那就成了背道而驰。如果这样的“红花”喜欢存在感,对工作中颐指气使,满嘴跑火车,那就迟早让情况变得无法收拾。

无论是一个单位还是一个社会,都是螺旋式发展的过程,我们在这里面都是“过程产物”,按一般常规来看,判断人才的通用公式包括德、绩、勤、能、廉;按选拔人才的方式来看是知人善用、不拘一格;按发展需要来看人才是个“立方体”——“长*宽*高”,即:目光长远、目标远大,胸怀宽广、宽以待人,高格姿态。

0 阅读:1
许攸阅览生活

许攸阅览生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