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陈毅对调往中原军区不解,毛主席:我再“附赠”两干部!

钱柳依说生活 2024-12-18 10:13:22

1948年5月,中央决定将陈毅调往中原军区,担任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

陈毅作为华东军区和华野的司令员,他起初对于这一任用是非常不理解的,因为这将预示着他要离开自己所熟悉的环境和部队,将来的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是一个未知数。

然而,紧随着陈毅的任命状而来的,还有两位干部被调往中原军区的通知,而就是这两位干部的变动,令陈毅恍然大悟,直呼毛主席的高明。

那么,毛主席为何会将陈毅调往中原军区,之后两位“附赠”的干部又是谁呢?这一切还要从中原军区的重建开始说起。

1947年6月30日,刘邓遵照中央和毛主席的战略部署,率领着他们的主力部队共12万余人,强渡黄河,一举获得了鲁西南战役的胜利。

同年8月,刘邓奉命分左中右三路实施中间突破战略,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8年3月,经过半年多的艰苦作战,刘邓大军歼灭国民党军20余万人,在中原地区开辟了有3000万人口和20余万平方千米的根据地。

这一壮举是解放战争从战略相持阶段走向战略进攻阶段的历史性转折点。

此时,陈谢集团和陈粟大军分别在刘邓大军的左、右两翼,三支大军对江河淮汉广大区域构成了“品”字态势,目标直指中原。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央发布了命令,决定重建中原军区,由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公任政治委员。

可是,邓公对这一决策却表示了担忧,因为彼时刘邓大军的兵力由于战斗带来的损耗,从出发时的12万余人锐减至了不到6万人,干部更是奇缺,很难对中原军区进行有效掌控。

要知道,当初在第一次组建中原军区时,其下辖的不过三个二级军区。可是到刘邓重建中原军区时,军区的规模已经显著扩大,不仅下辖了七个二级军区,人口也多了很多。

为此,邓公立刻给中央发报请求增调干部。

毛主席在接到邓公的电报后,立刻就表示了同意,然后把陈毅调往了中原军区担任第一副司令员,由粟裕担任华东军区的司令员兼政委(后由于粟裕的推辞,改为代司令员兼代政委)。

陈毅一开始对毛主席的这一任命并不是很理解,因为中原军区只是二级军区的干部不够而已,调他一个大军区司令员去又能有什么用呢?

不过,陈毅并没有因此而疑惑太久,因为毛主席又紧随其后发布了两个任命:

一、华东局工委负责人邓子恢调任中原局第三书记兼中原军区副政委,主持中原局日常工作。

二、粟裕兼任中原军区下辖的豫皖苏军区司令员。

这两条任命令陈毅瞬间茅塞顿开,他这才知道毛主席的真正用意。

首先来说邓子恢,他可是搞财政和政工的好手,他的到来不仅可以立刻解决人事任用的问题,同时也能使得中原军区的财政工作走上正轨,解决部队的后勤问题。

而粟裕兼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的这一任命就更妙了,因为豫皖苏军区虽然名义上属于中原军区,但在实际的地理位置上,他正处于中原军区和华东军区的交界处。

让粟裕兼任这一军区的司令员,就令华东军区与中原军区有了一个可以协调合作的战略点。

陈毅在看到这一点后,他马上就意识到,自己来中原军区并不是来解决干部任用的问题的,而是作为中间人,来协调两个军区协同作战的。

其目的,是要为未来的大战做准备。

而历史的发展也如陈毅所判断的那样,毛主席在1948年9月发给粟裕的电报中第一次提出了淮海战役的概念。

1948年11月,华野和中野两军在其他军区部队的配合下,以徐州为中心,向国民党军发起了战略进攻,淮海战役正式打响。

虽然此役我军仅为60万,而敌军有80万,但是由于毛主席之前做出了绝妙的人事安排,令中野、华野两军在作战上犹如一军。而国民党军虽有80万之众,但各部之间相互不信任,协调困难,支援不及,犹如一盘散沙。

最终,在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的紧密配合下,经过66天的激烈作战,我军歼灭和争取起义、投诚国民党军共55.5万余人,活捉杜聿明,一举扫清了长江以北的国民党主力部队,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毛主席将陈毅调到中原军区,然后再“附赠”两干部的操作,为刘邓陈粟的合作创造了最佳的契机,从而成就了淮海战役这一举世闻名的辉煌胜利。

而蒋介石虽然在淮海战役前也有将杜聿明派往徐州“剿总”与刘峙配合的操作,但是由于二人作战理念不合,再加上蒋介石总是直接干预指挥,最终打出了“1+1<2”的效果,反而令作战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淮海战役不光是两军战士在战场上的对决,更是两军最高统帅在人事任用与统筹安排上的较量。

而历史告诉我们,毛主席最终在这场较量中获得了全方位的胜利。

1 阅读:116

钱柳依说生活

简介:钱柳依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