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1月,红军为了能够打通远方(苏联),决定以红四方面军部队为主力组成西路军,共计两万人,向西北地区开进。
西路军在西进后,与长期盘踞在西北地区的军阀马步芳、马步青等部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西路军由于刚刚进入西北,并没有群众基础,而马家军在西北经营多年,树大根深。
西路军在外无援兵、内无依托的情况下,虽然歼敌约2.5万人,但在孤立无援的绝境中,几乎全军覆没,西征最终宣告失败。
对于西路军西征的这一过程,想必大家肯定是耳熟能详了。但是不为世人所熟知的是,其实我军在西征前期,对马家军的态度是比较友好的,而马家军也极力避免与我军作战。
据我国的开国少将魏传统回忆,西路军在刚刚出征时,曾经与一小股马家军部队发生过冲突,俘虏了约180人。
而上级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刻派遣当时担任西路军先遣工作团秘书长的魏传统为代表,把这180个俘虏送了回去。
当魏传统把这180个俘虏送还给马家军时,马家军对此表示十分感激,然后派人送来了很多馒头和香烟。
很难想象,在当时如此友好的两个部队,竟然在后面会打得如此你死我活,甚至结下了难以抹平的仇恨。
那么,为什么马家军会在我军西征初期对我军如此友好呢?他们又为何会突然改变主意,对西路军发起了进攻呢?
其实理由很简单,无外乎两个字——“地盘”。
在西路军西征初期,我军的主要目标是打通远方(苏联),并没有打算跟马家军争地盘。
这一观点,可以从《徐向前回忆录》中得到验证。
徐向前在回忆录里就曾表示,当时他们虽然包围了凉州,但是并没有取凉州之意。为了让凉州的马步青放心,他还特地写了一封信给马步青,说明红军只是从凉州路过,为了保证安全才包围凉州,不久不便会离开。
马步青虽然对徐向前的来信将信将疑,但是他也不敢贸然出击,所以一直持观望态度。
而西路军后来确实是在几天后就绕道离开了,这令马步青非常高兴,直言红军有信用。
因此,当我军与马家军发生小规模冲突后,马家军并没有多大的反应。在我军将俘虏送还后,他们也非常尊敬地送了物资过来,以表示感激。
可是,后来随着一件事的发生,形势立刻变得急转直下。
当时,蒋介石为了能消灭进入西北的红军,专门派遣了代表向马家军传达指示,要求他们跟西路军作战。
一开始,马家军对此不以为然,毕竟蒋介石在西北并无势力,他们没有道理要听他的。
然而,在蒋介石得知马家军不肯出兵后,就断然提出了要让胡宗南率部进军西北“剿共”。
马家军的那几个主要首领们一听,立刻就不干了,他们怎么知道你到底是来“剿共”的,还是来抢地盘的?
就算真是来“剿共”的,万一“剿”完不走了怎么办?
他们越想心里越犯嘀咕,在战与和之间举棋不定。
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苏联方面给我党发来了消息,由于中苏边境发生了叛乱,苏联暂时无法给红军运输补给,希望红军就地休整,等叛乱平定后,再向中苏边境进发。
中央在获悉具体情况,决定先对此进行开会研究,再做决断。然而,张国焘却偷偷背着中央,以红四方面军负责人的身份,给陈昌浩发报,让他们在西北地区建立根据地。
对于张国焘的这一命令,徐向前是完全不同意的,因为西北地区群众基础薄弱,又有马家军这样的强敌,仅凭他们两万人很难建立根据地。
但是当时陈昌浩却持不同意见,他认为以西路军的力量足以建立根据地。
虽然徐向前据理力争,但是由于陈昌浩是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拥有最终拍板权,徐向前不得不做出了妥协。
当时,西路军做出这一决定的时间是11月8日,而当中央在经过开会研究有意让西路军东返时,已经是11月11日了。
由于信息的严重滞后,西路军的行动早已引起了马家军的强烈反应,而胡宗南所部彼时也抵达了河西附近,切断了西路军东返的道路。
毛主席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刻下令向河西的胡宗南部发起进攻,试图打开道路去接应西路军,山城堡战役就此打响。
与此同时,西路军也在西北地区与马家军发生了激战。
虽然我军在山城堡战役中成功歼灭了胡宗南一部,为接应西路军打开了道路,但是西路军却在马家军的围攻下几乎全军覆没,两万红军战士埋骨西北,陈昌浩和徐向前化装成乞丐才勉强逃脱。
后来,陈昌浩被南下的商人接济,被他们一路带到了武汉,之后他辗转英山、汉口等地,最终抵达了延安。
而徐向前则一路乞讨东返,最终遇上了接应的红军部队,被带回了延安。
这就是马家军与西路军起冲突的前因后果,西路军的失败无疑是我军历史上的一次惨痛教训,时至今日仍旧令无数人扼腕叹息。
参考资料:《徐向前回忆录》、《少将魏传统》、《走出尘封的历史:陈昌浩与西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