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神奇!4个心理学“套路”,助力孩子告别拖延,变身自律小能手

百合读书 2025-04-20 07:50:42

常听到一些家长说:

孩子就是慢,做事就是拖拉,从小就这样,什么办法都用过了,一直没变。

拖拉不仅变成了父母定义孩子的标签,也成了孩子贴给自己的标签。

孩子有了拖拉的标签后,就像拿到了尚方宝剑,开口为自己辩解:

我天生就做事慢,我就是有拖延症。

当孩子面对拖延,一方面给自己贴标签,一方面又在内心否定自己。

过多的否认以及正当的理由,让孩子根本没有动力改变和突破。

如果父母觉得拖延是孩子骨里子无法改变的东西,那么真的会如父母所料,孩子越来越拖延。

有些家长也说:

我的孩子就很拖延呀!早上叫起床,根本叫不醒,十个闹钟都让孩子纹丝不动,眼都不睁开一下。

家长会说:

我要是不叫孩子个把小时,孩子一定会睡一天的。

孩子也会说:

我是真的醒不来。

不知道大家发现一个逻辑没:

家长坚定的认为只要自己不持续叫孩子,孩子根本不会醒。而孩子则坚定认为自己是真的醒不来,而不是不想醒。

标签不是贴在孩子的定义里,而是刻入了心里和印记中,从而变得自证。

没有孩子生来是拖延的,只不过是被父母催促太多,管得太多,反而止步不前了。

对于父母来说,既不要管孩子太多,又不要增加孩子的压力和内疚心,一边给孩子催到飞起,一边过度批评和指责。

见不得孩子拖延,又心急如焚的想要纠正。如此一来就将来孩子推上了加速拖延的习惯。

父母可以用这4个心理学妙招来帮助和套路孩子减少拖延:

第一个妙招:提示目标和方向。

青少年的大脑功能发育不完全,自控能力相对较弱。

在自控力弱的情况下,孩子的目标和方向感就容易偏移。

这时父母不要总是提醒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也不要催促快点再快点。

父母只用提醒一个目标和方向就可以,而不要过度参与琐碎的日常。

要做到抓大放小,只提醒原则和底线的事情,切忌不要像反复提醒,反复强调,以免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对抗。

点到为止的提醒,只围绕着总目标和大方向不偏航即可。

第二个妙招:减少孩子自责和内疚。

拖延和不自律的孩子,往往是被父母纠正最多,吵得最凶的。

孩子原本就会因为拖延责备自己,这时父母要是再一顿批评和指责,会消磨掉孩子原有的那一些自责之心。

反而跟父母硬刚起来,也容易把责任的锅甩给父母。

成年人还会不自律,何况是孩子。

孩子这次没做好,父母宽容一点,跟孩子温柔提醒下次规避一下就行。

没必要火气爆炸,上纲上线跟孩子较真。

孩子的过度自责以及父母的过度批评,都会让孩子的自控力变弱,也会让孩子失去对自己的信心。

父母批评多了孩子会烦,不批评孩子又不做,这样就变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第三个妙招:避免过度标签化

孩子一旦认定“我就是一个拖延的人“,就会合理化自己的拖延。

做事拖延也会变得心安理得,大有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无力感。

这跟父母反复提醒孩子是个拖延的人,一点都不自律,一点都不自控有关。

父母嫌弃孩子拖延,嫌弃孩子做事慢,都给孩子一种无形的心理暗示:

我做什么都不行,我原本就这么慢。

孩子也不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自律,于就是很自然而然将拖延进行到底了。

第四个妙招:建立奖惩系统

对于孩子拖延这件事,也可以建立奖惩。

奖惩的原则以正面反馈为主,哪怕孩子做到一点点,也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肯定。

孩子能自主完成作业,能按时出门,能准时起床,能主动学习,就不要吝啬对孩子的夸奖。

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父母看见了,孩子就会越来越有信心做好更多的事,以更快的速度做事。

惩罚的话,就让孩子自己面对拖拉的结果,自个作的自己受。

父母点到为止,做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

允许孩子多吃几次拖延的亏,才能长记性,让孩子亲身经历,改变时才会更加自觉和主动,慢慢走向自律小能手蜕变之路。

0 阅读:15
百合读书

百合读书

爱读书、爱思考、爱写作的百合,读完10000本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