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为儿子打造“进取人设”,不到3个月,他学习内驱力彻底点燃

百合读书 2025-04-21 15:28:24

“爸爸妈妈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你,你还不好好学习,对得起谁呢?”

相信很多父母都因为孩子不思进取而对孩子说过类似的话,我也不例外。

可是这样的说教,对孩子并没有什么激发动力的作用,反而孩子的自驱力越来越弱了。

父母与其懊恼“怎么能让孩子学习”,不如去探索“孩子为什么没兴趣学习”?

有很多时候,正是父母太强调和强化孩子的不努力,不积极,不进取,埋怨孩子太颓废和丢了父母的脸。

才会导致孩子学习动力不足,内心充满愧疚感,更没有力气去花在学习上了。

父母对孩子的各种指责与负向反馈,原本是想激发孩子惭愧,然后激励孩子知耻而后勇。

这样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大部分时候起的作用是相反的,摧残了孩子的进取之心。

愧疚教育被父母用得相当熟练,毕竟我们的父辈就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可是这也成功制造了孩子沉重的内疚感。

有一个问题值得深思:

增加孩子的愧疚感,真的能提升孩子的学习动力吗?

以我养育孩子打骂,批评指责十几年,差点将孩子养抑郁的经历来看,让孩子愧疚,只会造成孩子自信全无,更加逃避学习。

当我意识到打骂,批评孩子并不会让孩子积极进取后,我就不再用过去错误的养育方式来对待孩子了。

而是采用了夸赞,用放大镜来看到孩子的优点,反而在不到3个月时间,孩子主动去学习,主动去写作业。

孩子对学习的自驱力也被彻底点燃。

为什么之前吵孩子,催孩子,孩子反而不学和对抗,当去肯定孩子和发现孩子更多优点时,孩子反而自觉去学习呢?

这里有个很核心的问题:

孩子不进取,缺乏自驱力,不是愧疚太少,而是太多。不是父母批评太少,而是父母批评和否认太多。

这就造成了孩子内心沉重的负担与无形的压力。

有很多厌学的孩子,会这样定义自己:

我活得是没有价值的,只会给父母增加负担;

我吃饭就是浪费粮食,连呼吸都觉得浪费空气;

我不能让父母觉得骄傲,我真废物。

父母从来没这样想过孩子,也是为孩子好,但父母的批评与指责,让孩子觉得自己像个废物一样,不被父母认可。

父母看到的是孩子在玩游戏,不学习,整天游手好闲,过得轻松又愉快,摆烂又颓废。

可是父母根本理解不了孩子内心的纠结与冲突,在孩子眼里,不被认可就是一种羞耻。

在父母看来,想让孩子积极进取,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催紧点,盯狠点,把孩子的错误指出得更明显一点。

这样的做法却让孩子觉得自己更加不堪,也更缺乏心力和勇气。

焦虑中的孩子,又害怕,又胆小,根本不敢迈出第一步,只能呆在原地持续的浪费光阴。

在孩子看来,自己怎么做都不对,无论自己做什么都白搭,于是干脆就啥也不做了。

作为孩子来说,没有一个人不愿意让自己变得优秀,成绩好,被父母喜欢,这是孩子唯一的价值来源。

毕竟对于孩子来说,生活技能基本没有,社会价值也谈不上,家庭贡献率也极低,能体现他们价值的只有学习以及来自父母的认可。

尤其是被包办很多,呵护很好的孩子来说,做家务嫌累,打工赚钱嫌苦,前途又渺茫,越想越止步,干脆就活在当下,先玩了再说。

这才是孩子为什么做什么都没兴趣的根源,因为没有信心,也不相信自己能做好。

想想看,孩子对自己的否认,其实主要源于父母对孩子的否认与长期的批评打压。

父母最为生气的往往是孩子摆烂的状态,可是却很少能感同深受,摆烂的孩子同样经历着煎熬和挣扎。

对于孩子来说,难的不是行动本身,而是突破自我的勇气,克服恐惧和自己的胡思乱想。

压在孩子内心的负情绪,习得的那些负反馈和自我否认,变成了沉重的镣铐,让孩子寸步难行。

被消耗的太多能量的孩子,没有前行的动力和勇气。

我说这些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我从养育孩子错误路上止损后的心得。

家长多给孩子一点正向反馈,让孩子的信心重塑起来,孩子轻松前行,就更有心力去学习了。

多为孩子打造一些积极人设,多给孩子一些积极正向的肯定,孩子的自驱力才会渐次回归。

0 阅读:28
百合读书

百合读书

爱读书、爱思考、爱写作的百合,读完10000本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