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周围总有那么一个很少说话却又给人一种洞察一切的人。
和小静的相识是在一个文艺十足的社交APP,从开始的简单聊天到交换联系方式,我们仅用了不到半天。
每一次交谈,都可以听得出她的悲观,一切的情绪都积压在心底的某个点,可她又总是无比清醒。
直到一天,她说:“我可能得抑郁症了。”
听了这句话,我有些不敢相信又不得不思考相识以来的每一句话。
是啊,最可怕的不是一个人抑郁症,而是这个人比谁都清楚自己得了抑郁症。
对很多人来说,抑郁好像怎么都遥不可及,它更像一种人群的独享品,而所有人看待他们的眼光总是带着有色眼镜。
有人说抑郁的反义词是快乐,其实是活力。
其实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情形——某一段时间的自己,完全失去了对任何事物的兴趣,
什么事情都不想做,觉得所有事情都麻烦的不得了;
朋友来电话,想到的不是“听到你的声音真好”,而是“我怎么有这么多麻烦的朋友”;
吃饭的时候,想到的不是“这东西真好吃”,而是“吃饭居然也要咀嚼吞咽,真麻烦”;
这恰恰就是抑郁最常见的征兆,而所有人也一直离它很近。
海子,原名査海生,当代著名青年诗人。
25岁的风华年纪,在抑郁之中选择自杀,用卧轨这种近乎惨烈的方式和世界诀别。
2003年4月1日,当听到“哥哥离开”,所有人都以为这是个愚人节的笑话。
可真正的消息传来,他纵身一跃结束了47岁的传奇人生,来摆脱折磨他多年的抑郁。
“走饭”,一个90后的花季少女选择了离开,只留下一句“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
恰恰海子,是我那位朋友最喜欢的诗人。
她很喜欢读诗,很安静,也很体贴,不过她也有很高兴的时候,路上有人一句善意的提醒都能让她高兴一整天。
每当看到她发出那些近乎悲伤的文字,我都会选择和她聊一会天,虽然可能于事无补。
甚至前段时间,我还专门查找了有关抑郁症的资料,一次次翻看,疯一样想找到她不是抑郁的证据。
有时候,我也发觉,像这性格的人很容易对号入座,看到网上纷杂信息的第一眼就不由得想到自己。
我甚至有时候也怀疑这个世界为什么对一部分人的不友好,所有的东西都被公之于众,这对于敏感和有些封闭的人存着多大的恶意。
于是,后来我极力劝她出去旅游,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效果也好。
美国著名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在她的诗中这样描述抑郁患者的精神世界:“在我的脑海中,进行着一场葬礼,前来悼念的人络绎不绝,不停的走着,踩踏着……”
我不敢问她是否经历过什么,我们都各自藏着秘密,只不过是秘而不宣,或者等一个合适的人和契机。
可能在他们的世界里,心被踩在泥土里,又不得不假装坚强。
我们很难揣测他们的心事,但希望每个人都能被生活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