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精忠:清朝唯一被凌迟处死的藩王,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给作死的

岁月低语师 2025-02-21 14:13:27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持续了八年的三藩之乱刚刚平息,明珠就迫不及待地向康熙帝上了一道奏折,弹劾靖南王耿精忠,说“耿精忠负恩谋反,罪过大于尚之信”。

靖南王耿精忠康熙帝当即下令,将耿精忠及其亲信白显忠、徐文耀、王世瑜等人凌迟处死。至此,参与三藩之乱的三位藩王都死掉了,而耿精忠则创造了一个记录,成为清朝唯一被凌迟处死的藩王。大家对凌迟处死应该很熟悉,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刑法,犯人身上的肉被一刀刀割掉,以一种缓慢而痛苦的方式死去。耿精忠好歹是个王爷,而且娶了康熙帝的堂姐为妻,是皇亲国戚,康熙帝却一点面子都不给,连个全尸都没给他留下。只能说,不怪康熙帝残忍,只怪耿精忠太作,结果把自己给作死了。耿精忠之所以能成为三藩之一,还要从他的祖父耿仲明说起。毛文龙驻守皮岛的时候,收了很多养子养孙,耿仲明、尚可喜和孔有德恰在其中,是他的孙辈。崇祯二年(1629年),袁崇焕杀毛文龙,引起了将士们的不满,许多人都逃往他处,耿仲明和孔有德则投奔了山东登莱巡抚孙元化。在孙元化处,耿仲明和孔有德的处境并不好,与总兵黄龙关系不睦,加之局势混乱,最终二人被迫反叛明朝,占据登州与明军对抗。为了收复登州,崇祯帝派遣大军围剿,耿仲明和孔有德抵抗一年有余,终归不支,于是率部投降了后金。由于耿仲明和孔有德带去了后金急需的船舰、红夷大炮和工匠,所以皇太极非常重视二人,授予了二人很高的官职。

1636年,皇太极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对汉人实施拉拢政策,为了树立典型,他将耿仲明封为怀顺王,孔有德封为恭顺王,另一位稍晚投降后金的尚可喜,则被封为智顺王。因为这三位汉人藩王的封号中都有顺字,故被称之为三顺王,此三人为大清南征北战,是清朝入关的大功臣。而在清朝入关的时候,在山海关投降多尔衮的吴三桂,也被清廷封为平西王,清初异姓王的数量增加到四个。清朝入关后,为了统一全国,清朝下令吴三桂进军云贵川,同时改封孔有德为定南王,令其出征广西;改封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令二人出征广东。在出征广东途中,耿仲明很倒霉,他的部下私自藏匿逃人,结果有人上书弹劾他,说论罪应该被杀头。所谓逃人,就是不堪压迫,从八旗逃走的奴隶,私自藏匿逃人,在清朝是很重的罪。多尔衮执法严明,于是派人调查耿仲明藏匿了多少逃人,结果查出了三百人,耿仲明连忙上书请罪。就如何处理耿仲明,多尔衮召开了一次会议,会议的结果是耿仲明不是主谋,不用杀头,只用削去爵位即可。多尔衮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大事,况且朝廷正值用人之际,应该宽大处理,爵位也不用削了,罚点钱就可以了。很快,多尔衮就将处罚耿仲明的诏书发了出去,但还没等诏书抵达,耿仲明自以为必死无疑,又觉得自己是“二进宫”(早年曾投降后金,后来回归明朝),迟早会被清算,为了不连累家人,最终选择了自杀。

多尔衮得知后,感到痛心疾首,但认为耿仲明不是令终,做出了“不予赐祭,亦不允袭爵”的处罚。直到顺治帝亲政,耿仲明之子耿继茂这才承袭爵位,当时孔有德已经战死,因其没有儿子,所以爵位被废除,清初四藩就此变成三藩。事实上,清朝对耿家还是不错的,耿仲明死的时候,耿继茂虽然没有袭爵,但得以继续统帅耿仲明的部队,后来因为平定广东有功,顺治帝就顺势让其承袭靖南王爵位。耿继茂袭爵之后,为了向朝廷表达忠心,于是一面拼命为清朝冲锋陷阵,一面将三个儿子耿精忠、耿昭忠、耿聚忠送到北京当人质。与耿继茂做法相同的还有吴三桂和尚可喜,他们都送儿子到北京当人质了,这是因为他们很清楚的知道,清朝并不真的信任他们。当然了,当时清朝还未平定全国,需要三藩为自己效力,于是极尽拉拢之策,将公主嫁给三藩的儿孙们,又让皇子娶三藩之女为妻。在这种背景下,耿精忠于1655年娶了顺治帝的大哥豪格之女为妻,还被封为一等子爵。1660年,鉴于台湾郑氏屡屡侵犯福建,为了保护福建安全,顺治帝下令耿继茂移镇福建。至此,三藩各自的势力范围正式形成,其他两藩中,吴三桂坐镇云南,兼辖贵州,尚可喜则继续坐镇广东。

耿继茂刚到福建的时候,就开始大规模圈地修建王府,他征调数千名工匠日夜赶工,用最好的木料和石材,最终修建了一座豪华府邸,被称之为耿王庄,他还在王府中豢养了很多珍稀野兽,比如从印度进口的大象。为了修建王府,耿继茂低价从百姓那里收购土地,导致许多百姓流离失所,甚至有人因为反抗而被活活打死。1671年,耿继茂去世,耿精忠承袭爵位,成为第三代靖南王,他的两个弟弟则继续留在京城当人质。耿精忠是个什么样的人?跟爷爷耿仲明一样,耿精忠既不忠于明朝,也不真心臣服清朝,他看重的只是自身利益,他继位之后马上开始在福建横征暴敛,聚敛钱财,还向百姓摊派沉重的徭役,百姓苦不堪言。不过,耿精忠这个人没有大智慧,目光短浅,重小利而无远谋,野心却极大,早在他还在北京当人质的时候,就因为轻信“天子分身火耳”之言(火耳即为耿),而产生了当天子的想法。耿精忠袭爵之时,康熙帝已经产生了削藩的想法,因为南明已经平定,三藩的作用被削弱,却继续当土皇帝,而且每年都向朝廷要钱,朝廷一半以上的财政收入都要交给三藩。

实际上,三藩都富得流油,他们不但垄断了各自封地的税赋,不用上交给朝廷一分钱,而且拥有许多特权,比如举荐官员,西南地区的地方官,尤其是武将,几乎都是三藩的部下。更要命的是,三藩除了纸面上的兵力之外,都暗中招纳了投降的南明将士,他们的兵力加起来有好几十万,显然是暗藏造反之心。康熙帝见三藩盘踞数省,俨然已经成为独立王国,还不断勒索朝廷,压榨百姓,美其名曰防范南明残部和各地土司,其实就是在玩养寇自重的把戏。因此,康熙帝认为撤藩是必须要进行的,要不然清朝的安全得不到保障,那就更不要提发展了。三藩又何尝不知道自身处境,但各自做法却不相同,吴三桂和耿精忠的想法一样,那就是积极发展自身实力,随时准备造反。只有尚可喜是真心效忠清朝的,他觉得自己在广东捞够了钱,足够养老了,于是在1673年主动上书归老辽东,留长子尚可喜继续镇守广东。以此作为契机,康熙帝决定开始撤藩,因为三藩“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先发制人”。于是,康熙帝同意尚可喜退养辽东,同时以广东无战事为由,拒绝尚之信留守广东,让其率全族前往海城,所部则继续留在广东,由广东提督代管。吴三桂和耿精忠得知此事后如坐针毡,于是也主动上书请求撤藩,意在试探朝廷。

对于此事,清廷展开了激烈讨论,以索额图为首的绝大多数人都反对撤藩,只有以康熙帝和明珠为首的少数人支持撤藩。为何这么多人反对撤藩?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撤藩,三藩必反,朝廷不一定打得过,万一打输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就将化为泡影。但是,康熙帝坚持撤藩,只不过他预估不足,认为三藩在京城都派了人质,不会那么快造反,他还有运作的时间。于是,康熙帝就下了道诏书,同意吴三桂和耿精忠的请求,同时下令三藩都撤到关外驻守。尚可喜当然是无所谓的,但他的儿子尚之信,还有吴三桂、耿精忠,就都坐不住了。先说尚之信,广东是对外通商口岸,是个富得流油的地方,尚可喜刚到广东的时候,就垄断了广东的贸易大权,每年收入数百万两白银,再加上税收和其他收入,年入千万两以上。尚可喜的部下跟着他打了几十年仗,现在好不容易可以富贵无忧了,却要回到关外吃土,所以都反对撤藩,以尚之信最为激烈。吴三桂和耿精忠的想法类似,除了考虑经济因素之外,对权力的追求,也是他们不愿意被撤藩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还担心一旦被撤藩,自己将由清朝摆布,可能连活下来都难。于是,吴三桂第一个站出来造反,很快就占领了湖南,朝廷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吴三桂家大业大,是清朝的头号目标,他能选的路只有造反这一条,但耿精忠就不一样了,他并不是必反不可的,至少不需要马上跟着造反。这一点,耿精忠的母亲周氏是有认识的,他告诉耿精忠,现在吴三桂造反了,你要是跟着造反,倘若吴三桂取胜,必不容你,即便容你,你也不过继续当藩王,又何必跟着造反呢?周氏还说,现在最好的做法就是静观其变,保存自身实力,谁有利就效忠谁,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甚至能实现利益最大化。还别说,周氏虽然是一介女流,见识却一点不差,但耿精忠却一句都没听进去,很快就在福建起兵响应吴三桂。跟耿精忠一个德行的,还有孔有德的女婿孙延龄以及尚之信,他们都先后起兵响应了吴三桂。1674年3月,耿精忠派兵包围福建总督府,拘禁总督范承谟(范文程之子)及幕僚五十余人,然后四处拉拢党羽,以反清复明为口号收买人心。不久,耿精忠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分三路大军进攻江西、浙江等地,同时派人联系台湾郑经作为后援,一时声势大振。得知耿精忠在广东造反,身在北京的耿昭忠、耿聚忠都快吓尿了,于是赶紧上书请罪,痛斥耿精忠的无耻行径。康熙帝为了大局着想,让二人不要恐慌,安心在家待命,不要到处跑(其实就是变相软禁),同时派人安抚耿精忠,只要他停止造反并驱逐郑经,可以继续在广东为王。

相比较而言,康熙帝对吴三桂就没那么客气了,吴三桂刚造反的时候,他就杀掉了吴三桂的大儿子吴应熊及世子吴世琳。这件事也从侧面说明,耿精忠确实不是必反不可,至少不应该那么早造反,他在吴三桂和康熙帝看来,都是值得拉拢的对象,他完全可以待价而沽,随势而动。康熙帝招抚耿精忠的时候,耿精忠已经攻陷浙江、江西多地,军队人数也发展了十几万人,声势十分浩大,他的野心也极度膨胀,所以对康熙帝不予理睬。康熙帝也不含糊,任命康亲王杰书为大将,率军奔赴浙江与耿精忠作战,九月抵达金华。不久,耿精忠占领温州等地,又派遣麾下大将徐尚朝率军五万攻打金华,书杰则派遣都统巴雅尔迎战,一战就击败耿军,耿军损失二万余人。耿精忠不甘心,又让徐尚朝率军五万攻打金华,结果依然战败,再次损失二万余人。之后,在书杰的指挥下,清军在浙江多次击败耿精忠,耿精忠被迫往福建方向撤退,却不料后院起火,郑经竟然出兵跟他抢占地盘。当初,耿精忠请郑经出兵福建,是因为郑经比吴三桂离自己近,可以支援自己。作为条件,耿精忠答应将自己在福建沿海的战船以及泉州、漳州两地送给郑经。

但是,与郑经结盟之后没多久,耿精忠的兵力和地盘迅速扩充,郑经那点兵力已经起不到太大作用了,于是对郑经产生轻视和敌意,非但不履行诺言,还下令开启海禁,试图逼迫郑经回到台湾去。郑经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打算借着三藩之乱捞一把,却被耿精忠给忽悠了,于是怒而率军攻打福建沿海,重点对金门、泉州和漳州等地发起进攻,很快就占领了这些地方,继而又向福建腹地进发。耿精忠怒不可遏,于是一面对抗清军,一面与郑经死磕,吴三桂得知消息感到很无语,便派人去调解,双方虽然握手言和,重新划分了地盘,但梁子已经结下,很难再继续合作了。没过多久,郑经就因为不满足而再次攻打福建各地,耿精忠气得直咬牙,于是将主力从浙江撤回福建,打算跟郑经大干一场。趁这个机会,书杰发兵全力攻打耿精忠,收复了浙江全景,并于1676年8月破仙霞关,进入到福建境内。当时,耿精忠与郑经相互攻伐不断,损失了不少地盘,再加上军队缺少粮食,军心动摇,所以战斗力大大减弱。很快,书杰就攻下了建宁、延平二府,耿精忠有被清军和郑军合围的风险,大势已去,已经无力挽回了。

为了尽快平定福建,从而腾出兵力对付吴三桂,康熙帝下令书杰“以时事晓谕耿精忠早降”,书杰不敢怠慢,于是写信给耿精忠,说只要耿精忠投降,可以继续保留王爵,清军还可以配合他一起攻打郑经。耿精忠见信后,干了两件事,首先他交出总统将军印,并杀掉了范承谟,因为范承谟知道太多对他不利的秘密了,必须让其永远住口;其次,耿精忠让人秘密准备战船,准备坐船逃往他处,他认为只要自己保住了兵力,就有跟吴三桂和康熙帝讨价还价的资本。然而,耿精忠还是没能逃走,因为他的亲信大将徐文焕已经暗投清军,徐文焕掌握重兵,用欺骗的手段诓住他,使他无法出城。无奈之下,耿精忠只得袒身露体,率文武百官出城投降,康熙帝言而有信,让其保留了靖南王爵位,率部与郑经作战。耿精忠没得选,为了赎罪,他率部拼命攻打郑经,最终击败了郑经,郑经最终灰溜溜离开福建,返回台湾去了。这还没完,耿精忠又发兵攻打广东,多次击败尚之信大军,还占领了潮州,不久穷途末路的尚之信也投降了清朝。到这个时候,三藩之乱的形势就发生了逆转,除了耿精忠、尚之信之外,王辅臣等众多将领也投降了清朝,吴三桂陷入到孤军奋战的境地。

种种迹象表明,吴三桂失败是迟早的事情,但前提是耿精忠、尚之信等人不再反复,一旦二人再次反叛,那战事将持续更久。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耿精忠的部下,以及他的两个弟弟耿昭忠、耿聚忠,却向朝廷告发他“降清后尚蓄逆谋之心”,引起了康熙帝的警觉。耿精忠起兵之后,对于闽浙战场,康熙帝最初制定的战略是“郑经宜用抚,耿精忠宜用剿或用间”,即不主张招抚,而是剿灭。为何如此?因为康熙帝很清楚耿精忠的为人,既然无法争取,为了断掉吴三桂羽翼,只能坚决铲除。只不过,随着战事的进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康熙帝为了团结一切力量对付吴三桂,这才在耿精忠战败之时对其进行招抚,目的是让其为己所用。康熙帝及时改变策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这不代表他信任耿精忠,当耿精忠的部下告发其谋反后,康熙帝就产生了杀心,只不过当时三藩之乱未平,时机还不成熟。那么,耿精忠的部下和弟弟为何要告发他有谋反之心呢?耿精忠不傻,当然不会在这个时候选择谋反,他的部下和弟弟之所以要诬告他谋反,也只是为了将功赎罪罢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证明当初响应吴三桂造反,是耿精忠一意孤行的,自己只是被迫的。

为了稳住耿精忠,康熙帝将众多弹劾奏折留中不发,还派人对耿精忠进行安抚,耿精忠则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还卖力进攻叛军。一直到1680年,三藩之乱进入尾声,只差攻入昆明消灭最后的残军,就能取得最终胜利了,康熙帝这才着手对付耿精忠。当时,康熙帝一点都不客气,直接下诏说耿精忠心存异志,要耿精忠入朝觐见,说明情况。耿精忠这才反应过来,自己投降清朝,其实就是被清朝当枪使,最终还是要遭受清算的,就很后悔不听母亲的劝谏。现如今,叛军几乎被剿灭,自己就是砧板上的鱼肉,与其抗争,不如积极表现,或可保全性命。于是,耿精忠没有反抗,遵旨入京,结果康熙帝根本不留情,以“负恩谋反罪”革去其王爵,交给司法部门继续审理。当然了,杀耿精忠很容易,但耿精忠还有许多部下在福建等地,为了免生事端,康熙帝做了周密的安排。康熙帝派人到福州接管了耿精忠的部下,这些人在耿精忠入京后都心神不宁,生怕自己被牵连进谋反案,结果康熙帝派人告诉他们,除了耿精忠等首要人员之外,其余人一概不问,这些人便高兴地接受朝廷的安排。在做完这件事之后,康熙帝开始给耿精忠定罪,结果群臣都说应该凌迟处死,康熙帝却不同意,这是为了保险起见,他打算等到三藩之乱彻底平定再说。

一直到1682年,耿精忠的部下全部被收编,他由此成为孤家寡人,罪名也盖棺定论,舆论也一边倒要杀他之后,康熙帝这才批准明珠的奏折,将其凌迟处死。耿精忠死后,范承谟的儿子范时崇为了报仇,还割下他的肉作为贡品以祭奠父亲。对于耿精忠的家属和两个弟弟,康熙帝则予以优待,并让他们负责安抚福建各地,雍正时期设立的汉军八大家,包括尚可喜家族、耿仲明家族等在内,唯独没有吴三桂家族。耿精忠不听母亲周氏之言,造反后又无法团结盟友,他的死亡,其实是他自己一步步做出来的,怪不得别人。(来源:围炉煮酒话春秋)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