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所有的老人去世都能称之为“喜丧”,怎样才算“喜丧”?

正一品 2022-11-04 23:28:31
“人家之有丧,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于喜。而俗有所谓喜丧者,则以死者之福寿兼备为可喜也。”

这是《清稗类钞·丧祭类》对“喜丧”的总结。由此可见并非所有的老人去世都能被称为“喜丧”,至于怎么才能算是“喜丧”,则至少要满足“福寿兼备”的条件。但在老北京人的认知里,“福寿俱全”仍然不能算是“喜丧”。“喜丧”还需要满足第三个条件——“归”。全福全寿全归方可称为“喜丧”。

丧葬事宜

条件一:全福

所谓“全福”,就是老者生前,自家门内一定要人丁兴旺,最好是到可以形成一个大家族的地步。而老者本人则最好是这一家的大家长、“老祖宗”。

之所以如此强调“人丁兴旺”,是因为此为中国自古以来的头等大事。纵观中国历史,人口增长可以说是每个朝代一定要完成的硬性指标。这与中国人一向深厚的土地情结有关。毕竟要是想开垦耕种足够多的土地,没有足够多的人口可不行。

人丁兴旺的家庭

着眼于一个王朝,导致其覆灭的原因中一定有“人口凋敝”,而某一时期会被判定为盛世,必定是因为这一时期人口增长的趋势十分明显。在这种大环境下,家庭的兴衰同样能通过“人丁”折射。

中国古代男性和女性都会很早结婚,相比于现代,古代的娱乐方式略显单一,再加上后来封建礼教观念的某些扭曲发展以及政策使然,古代男性和女性在房事上可谓是花了大心思和很多时间,自然也就对是否添丁、添丁多少异常关注了。

人丁兴旺的绘画作品

同时,这里我们还需要提及孔子和孟子。因为是他们将人口增值的思想融入在“仁义礼孝”这一思想体系的“孝”中,传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概念,主张保护和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在这种情况下,人丁兴旺如何能不成为一个家庭“大家长”关注的重点呢?如此你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为何家长会那么着急催婚了呢?

孔孟之道贯穿了封建王朝时期

当一个家庭人丁兴旺,就说明“大家长”非常的尽职尽责,同时也会被赋予“祖上有荫蔽”的重要意义。这样的家庭有福气,能带出如此有福气的家庭的“大家长”,自然满足“全福”的条件。

条件二:全寿

至于“全寿”,则指的是死者最好能年满八九十岁,如果突破百岁大关就更好了,总之,年纪越大、越老,就越能符合“喜丧”的条件,而这也是喜丧总被人们称为“老喜丧”的重要原因。

古代老人画像

不过这里需要指出,在中国古代,古人的寿命很难超过80岁。

《我国历代人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的文著中记载:先秦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为18岁;汉朝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为22岁,之后的唐宋清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则分别为27岁、30岁和33岁。

另外民国的许仕廉也在《人口论纲要》中指出:古代人民的平均寿命可能也就30岁左右。

古人平均年龄很小

关于古人的平均年龄为何会如此年轻,一是因为古代生产力低下,这就导致很多人其实无法得到充足的粮食补给。换句话来说,古代人营养不良的情况比较严重。再加上那时候科技并不发达,“靠天吃饭”的百姓更是无法保障粮食获取,长久以往古人的寿命自然会缩短。

古代耕作图

二是因为古代战乱频繁,基本上每一次战争爆发,都会出现人口锐减的情况。大量的非正常死亡拉低了整个国家百姓的平均年龄水平。而战争结束后,当时的政府第一要务就是恢复人口。随着人口的恢复,百姓的平均年龄水平会有所回升。但是不管怎么回升,百姓的平均年龄都会卡在三四十岁的样子。

古代战乱绘画作品

这是因为古代的医疗条件还很差,针对一些疾病没有很好的治疗手段。人们根本无法活到八九十岁的样子。但是中国古代有寿命超过70岁的人,比如说朱元璋,他就活了71岁,故而70岁可以说是一个最低临界值,只要寿命超过70岁的老人,都算是满足了“全寿”这个条件。

古代医疗水平不行

条件三:全归

“全归”其实也是“全终”,全在这里是“圆满”的意思。也就是说,老人必须是“圆圆满满地结束了一生”。在民间,如果要“全归”,那么老人在生前一定得行善积德,一辈子可以有小灾小病,但不能在临终前遭受重病大病的折磨,要自然死亡。

自然死亡也被称为“生理死亡”,对于自然死亡的时间,其实是有所争议的。我们一般以心脏停止跳动或停止呼吸为自然死亡的标准。但自从现代医学提出脑死亡说后,自然死亡又可以以脑死亡时间为准。

平常要行善积德

不过不管自然死亡的时间如何判断,只要在满足了全福全寿的情况下,再满足“非天灾人祸招致死亡”这个条件,就可以算的上是“喜丧”。

“喜丧”怎么办?

最后我们再来简单说一说“喜丧”的办法。如果老人去世是“喜丧”,他的家人虽然也会悲伤,但相比于普通的葬礼,会稍显喜庆。由于每个地方有各自的习俗,这就导致“喜丧”的细节会有所不同。

丧葬事宜

我们以华北平原地区“赵庄”的喜丧为例。赵庄曾经有一位92岁的男性老者去世,停灵的几天里,老人的家人在门前搭了一个大戏台,提供给街坊邻里以及特地请来的乐队做表演。

除此以外,老人家的院子里需要设灵棚,摆放遗像、灵位以及各种贡品。老人的血亲中,晚辈戴白纱平辈戴黑纱,其他的来宾会佩戴白花。这与寻常的祭习俗差不多。不过到出殡这天,虽然也会安排吹鼓手吹哀乐,但老人的血亲需要假哭,要么就直接笑,不能真的悲伤,否则是不符合喜丧之“喜”的。

丧葬事宜

等中午大家热热闹闹地吃过饭后,就可以开始出殡了。这时候的各种习俗又和寻常丧俗差不多,一直到老人的棺材入土立碑。

总的来说,办“喜丧”事宜需要讲究悲中带喜,悲伤于亲人的离开,但也欢喜于亲人的“无疾而终”。进入现代,因为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保障,所以说“喜丧”还算常见,但是在古代,能活到70岁以上的人寥寥无几,故而“喜丧”称得上可遇不可求。受到各种繁文缛节地影响,古代办“喜丧”的过程很繁琐,讲究远比现在的多。

丧葬事宜

不过“喜丧”本身的核心不会改变,那就是“悲中带喜”,需要有庆贺祝福和期望之意。

0 阅读:110

评论列表

信天游

信天游

2
2022-11-09 16:27

移风易俗

正一品

正一品

揭秘历史,探索真相,尽在正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