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苏南|(三)难忘在北京警卫部队当兵岁月

大院文化 2024-08-04 21:22:43

作者:姚苏南

笔者是一个典型而又标准的军娃。1955年元月出生在南国一所军校的大院里,2,3岁时随父母北迁汉口,在院校和军区大院中长大,十五岁多入伍当兵,先后在北京卫戍区,武汉军区,总后,总参所属的部队和院校工作,从士兵干起一直成长为团职领导干部。服役二十六年后转业到地方工作,在国税系统退休。回想在部队工作的二十几个春秋,感到既紧张严肃也生动活泼,又称得上丰富多彩,个中滋味确实值得回味。

第一章

永远难忘的在“禁卫军”中的艰苦岁月

(接上期)

三、在二团一连战斗生活的峥嵘岁月

1、初入老连队

1971年2月9日上午,二团一连的周明友连长带着两个老班长来到房山农场,接收我们这批新兵。当时在此训练的有两个新兵连,人员全部来自河南省。分配到一连的河南兵大约有三十人左右,周连长点完名后,就把我们带到一辆解放牌的军用卡车前,新兵依次上车坐到自己的背包上后,汽车就向北疾驶;离开农场、结束了四十多天艰苦的新训生活,进城下到老连队,开始了军旅生涯的第一步,心里无限的喜悦;同时也满是憧憬。

其实在此之前,我已经知道自己分到了一连。大约在一周之前,我总听到有新兵在互相偷偷的议论分兵的情况。于是我就找到了连队的文书,打听我分配的情况。文书姓胡,湖南常德人,是上一年入伍的兵。他到襄城县接的我们这批兵,平时对我挺关心的,总是问寒问暖,也找我谈过心。胡班长告诉我:你分到一连了。一连在原中央党校大院、现在的国防部大院执勤站岗;连队的生活条件和环境都很好,交通也很方便,就在颐和园的北面,只隔着一条马路。听了他的介绍,我心里有底了,同时也感到很幸运。当时二团的许多执勤点都在远郊区或山区,交通不畅,生活条件艰苦。现在想起来应该是刘股长对我关爱有加吧。

中午时分我们的车到了中央党校的大门口,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迎面有一座气势恢宏,风格别致,高大庄重的办公大楼;从上到下没有一片砖瓦,全部用厚重的正方形花岗石砌垒而成。主楼高七层,楼顶用暗红色的琉璃瓦点缀装饰,上面面朝四个方向还耸立着四幅浮雕。主楼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高四层的附楼,主、附楼之间有走廊连接,其下方就是来往的马路。整个大楼是前苏联与中国建筑风格的结合体。

一连驻扎在十五号楼,其一、二楼是连队的驻地;三楼是一营营部的工作、生活区和一连的招待室。我们来到连队后,首先被带到会议室;只见里面的墙壁上挂满了锦旗,昭示了连队曾经获得的荣誉和辉煌。我仔细地端详这一面面的锦旗,发现最早的锦旗是抗战时期由新四军淮海军分区颁发的,表明连队曾经是新四军的老部队。最醒目的是一面“彰武英雄连”的锦旗悬挂在会议[荣誉]室的正中央。四周墙上还悬挂着“宾阳追击战模范连”和沈阳军区、军、师、团各级颁发的“四好连队标兵”、“大比武优胜”等锦旗。我看到后感到很震撼,同时也感到很荣幸和自豪。心想:能分到这个英雄连队太好了,对自己的成长进步会有帮助和促进。

周连长在欢迎会上首先讲话,他介绍了连队的光荣历史:我们连诞生在烽火硝烟的抗日战场,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连队的老战友们无论什么时候,都坚决听党的话,服从命令,党指向那里就打到那里。英勇善战,不畏强敌,不惧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这面“彰武英雄连”的锦旗就是在1947年12月的彰武战役中,我们连担任突击连,全体指战员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浴血奋战,前赴后继,英勇拼杀,率先打开突破口,为全歼守敌立下了头功。战后,连队被授予“彰武英雄连”光荣称号并授予了这面锦旗。

周连长要求我们这批新兵,要向前辈们学习,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忠诚党的警卫事业,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刻苦改造世界观,服从命令,遵守纪律,注重作风培养,苦练军事技能,做一名合格的警卫战士,为“彰武英雄连”的锦旗增光添彩。

连长一口四川乡音我至今难以忘怀。接着宣布了分班的命令;我被分配到四排火箭三班。班长张焕全同志把我们三个新兵带回了班里面。与我一同到班里的新兵有三人:我、李贵春[河北邯郸人;1953年出生]、李守木[四川绵阳县人;1952年出生]。当时班里还有三名老同志;班长张焕全[四川大竹县人,1947年出生;1968年初入伍]、老兵韩宝全[吉林九台沐石河人,1948年出生;1968年初入伍]、老兵黄殿发[山东泰安县人,1950年出生;1969年12月入伍]。

火箭三班的住房在二楼的西头,长长的走廊从东至西分别是连部和连首长的住房及办公室;二排六班和机枪班、四排火箭一、二、三班和炮班。我们班有三间房,班长和李贵春及我住在南向房子,老韩、老黄及李守木住北向的房间;还有一间学习室在北边房间的隔壁。

由于是当年中央党校的学员宿舍,所以生活条件相当的舒适和方便;每间房子约十三、四平方米,摆放着三张单人床,一张写字台和一把椅子,一个大衣柜,用于存放枪支和个人物品;室内还有一个陶瓷的洗漱盆,窗户的边上有一排暖气包,正“剌剌”的冒着热气,房间里温度宜人,实木地板铮光发亮,一尘不染;卫生间就在走廊尽头的西北边,一进门有一个大的洗漱池,十几人可以同时洗漱或洗衣服;再往里面去就是厕所,大、小便池都是高档的陶瓷制作的卫浴产品,地面也是高级的水磨石研制而成。整个居住生活环境高档舒适,当时许多的高级酒店招待所的条件都不及此处。

班长召集全班开会,欢迎新兵入列。他介绍了连队的前世今生,使我们对连队的历史和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班长告诉我们:一连是1968年春季由辽宁海城调防进京,编入首都警卫一师二团。在此之前连队隶属于沈阳军区第39军116师347团,是该团的第4连。我们连队是具有光荣历史的英雄连队,在建国之后的和平年代,连队继承和发扬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始终是军、师、团的先进连队;自从开展“争创四好连队”活动以来,咱们连已经是连续十年的“四好连队”。1968年春季,上级从北京、沈阳、广州、济南、南京等五个军区各选调一个连队,分别补充到警卫一师的各个团。沈阳军区经过严格的挑选,最终确定咱们连队进京,编入警卫一师二团,担负起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卫首都的光荣任务,这是上级对连队的信任和肯定。二团的老一连是张思德生前所在连队,由于形势的需要,在我们连进京之前,被调入8341部队。

听了班长的一番话,我们几个新兵情绪高涨,纷纷表示:一定要继承发扬连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刻苦改造世界观,向班长和老同志看齐,做一个合格的警卫战士。

韩宝全和黄殿发二位老同志也与我们拉起了家常,通过交流我得知张班长和老韩都是从东北过来的老兵。黄老兵是早我一年入伍的。通过与老同志的交谈,我得知1970年我们这支部队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编制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传统的警卫部队及单纯的轻型步兵部队,扩编成为北方甲种步兵团。一个营下属三个步兵连,一个炮连,一个重机枪连;团部还有特务连、通信连、高机连和七五战防炮连。每一个步兵连队编有四个排,即三个步兵排和一个火力排。

步兵排有三个步兵班和一个机枪班,步兵班人员全部配备63式自动步枪,机枪班配备二挺56式轻机枪。火力排有三个火箭筒班和一个六0迫击炮班;我所在的四排火箭三班就是火力排的火箭筒班。按编制应该装备三具40火箭筒,但是到1974年11月我调离二团时,也没有见过火箭筒。炮班装备了二门六0迫击炮,每年还搞一下专业训练,好像还进行过实弹射击。

扩编后全团缺编不少干部和战士,因此提拔了一批干部,以68年的兵为多;战士的缺额就由我们这批兵补充。所以71年的新兵,全团有千名之多。顺便说句题外话,千名71年的兵,最后在二团提干的只有一个人。不是这些兵不行,是岁月不公平造成的。

第二件事是全团在上一年进行过千公里野营拉练。从1949年进京到1970年,在这二十几年中,警卫部队一直处于比较安稳的状态,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和艰苦的锻炼,其战斗意志和战斗作风有所减弱。为适应当时全军都在加强战备,准备打仗形势的需要,北京卫戍区下决心将所属部队分批拉出城市,进行野营拉练。

1970年夏天,警卫一师二团离开了驻守二十多年的北京老城区{团部驻鼓楼大街},开始了千公里野营拉练。部队在河北、山西部分地区进行“走、打、吃、住、藏”的综合训练,使全团的作风和管理有了明显的提高和加强。

野营拉练后,二团的驻守地域也由城里转到了城郊,从首都体育馆往北和往西,如:白石桥、中关村、海淀、西苑、青龙桥、厢红旗、红山口、温泉、香山等都有二团的部队驻守。我们一连也由城里的平安胡同[解放军报社]迁移至西苑北边的大有庄一百号的原中央党校大院,担任警卫任务。

作者

姚苏南,男,1955年元月出生于革命军人家庭。1970年12月入伍,在首都警卫一师二团一连当兵,曾经在军委办公厅大院站岗执勤3年多。1974年12月调入武汉军区部队工作,先后在装甲兵,军区后勤部和院校工作。历任战士,班长,排长,管理员,,教员,参谋,副处长。1995年转业后在国税系统工作,先后任湖北省国家税务局办事员,科长,武汉市硚口区局副局长,省局副处长,处长。2015年3月退休,现在居住在广州市。

2 阅读:285

大院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