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为之治到独尊儒术,揭秘汉朝的文化“跳槽”历程

一笑墨知 2024-08-05 14:04:41

上回说到秦始皇“焚书坑儒”背了个大黑锅,其实人家还是留下了皇家藏书和史官、博士等文化人,学问的火种并未完全熄灭,还留了点火星子,等着风吹草动就燎原。

转眼间,汉朝登台,汉朝初年偏向“无为而治”——毕竟刚打完仗,大家都想歇口气,享受下太平日子。但这“无为”久了,社会上的小火花就开始蹭蹭往外冒,民众心里那点子不安分的小九九也越来越明显。加上汉初掌权的是宗室、军人、商人的组合,对ZZ缺乏专门的学习和研究,在管理国家上有些力不从心了。

这时,汉文帝为了维持国家的稳定,决定振兴文化。于是,古文六经的学问开始慢慢复苏。

皇帝这么搞,下面的人也跟着大兴文化。尤其是淮南王刘安还搞出了《淮南子》这样的名著。

到了汉武帝,这位年轻有为的皇帝,一上台就整了个大动作——复古更化,说白了就是文化革新。他先是拜了儒生王武为师,然后采纳了大儒董仲舒的建议,开始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首先,他设立了五经博士,这可是个大手笔,直接把儒家经典抬到了官方学问的高度,其他学派靠边站。这些博士们虽然不直接管事儿,但每次朝廷开会都得请他们来旁听,提提意见,久而久之,儒家思想就悄悄渗透进了国家政策的方方面面。

然后,通过一系列教育制度和选官制度的改革,确保儒家思想在社会各阶层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影响。比如“博士弟子员”制度,培养儒家接班人。这些弟子们只要学得好,就能当官,这下子,读书成了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士人们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再往后,察举制也来了,鼓励地方政府推荐有学问的人才到中央任职。

同时还推行以经学为主要考试内容的选拔官员方式——这不仅是科举制度的雏形,还为儒家学子提供了广阔的仕途发展空间。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整个朝廷就成了儒家的天下。武将商人靠边站,士人成了政治舞台上的主角,这种转变,简直就是一场文化的“跳槽”大戏!

当然,“罢黜百家”并非真的完全排斥其他学派的思想和贡献,而是强调在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下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地位。这种文化政策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又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自此以后,汉朝政府从“农民版”升级成了“学霸版”,有知识、有文化的士人成了国家的中流砥柱。这不仅仅是政治制度的变革,更是文化自信的回归,儒家文化终于在汉朝这片土地上,开出了最绚烂的花朵。

0 阅读:6
一笑墨知

一笑墨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