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那么久的艾灸,它的这些效果你知道吗?【中国医学传播网】

中国医学传播网 2021-04-16 14:33:50

【本文阅读大约需要三分钟】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艾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病防病、养生保健等方面具有着独特疗效。

早在春秋时期《足臂十一脉灸经》及《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提到各种经脉病证均可以通过灸治其所属经脉进行治疗。

宋代《扁鹊心书》中认为“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明代《医学入门·针灸》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由此可见,艾灸在古代各时期均发挥重要的治疗作用。

《本草纲目》中记载:“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现代研究也发现,与其他材料相比,艾具有一定的药性,是最佳的施灸材料。艾灸在改善情绪、增强免疫力、促进代谢、延缓衰老、治疗神经衰弱和焦虑失眠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

究其作用机制,目前尚无明确认识,相关研究多认为艾灸作用于穴位局部,由于艾的连续燃烧产生烟、光、热等艾灸生成物,在局部产生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的综合作用,进而激活全身免疫、内分泌、神经系统,调节机体的内环境稳态,达到治疗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之下合穴,属于“四总穴”“回阳九针”之一。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主要用于治疗

消化系统疾病;虚劳羸弱、咳嗽气喘、心悸气短等虚劳疾病;失眠、癫狂等神志疾病;膝痛、水肿等下肢关节疾病。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历代文献中对于足三里穴的临床应用有广泛的记载——

唐代《外台秘要》中提到“三里养先后天之气,灸三里可使元气不衰,故称为长寿之灸”。

元代《通玄指要赋》载:“三里却五劳之羸瘦”,“冷痹肾败,取足阳明之上”。

明代《针灸大成·治病要穴》中记载:“主中风中湿,诸虚耳聋,上牙疼,痹风,水肿,心腹鼓胀,噎嗝哮喘,寒湿脚气。上、中、下部疾,无所不治。”

由此可见,足三里穴治疗作用非常广泛,不仅对本经循行所过疾病、脏腑相关疾病、外伤杂病具有治疗作用,而且还具有强壮保健的作用。

【请随手分享,让更多人看到有用的科普】

最后,我还想要提醒大家,健康人生离不开日常养护,每天锁定这里3分钟,从阅读一篇有温度的健康科普开始。

本文来自:伍文彬大夫(伍文彬:四川医学传播学会副会长)

1 阅读:488
中国医学传播网

中国医学传播网

中国医学传播网四川省医学传播学会官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