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龙城巡礼三:历史留给盛平的家国情怀

第一现场 2020-11-28 16:03:25

官新合,位于龙城街道盛平社区东北部,距离兰著学校不足3公里。这里,一代红色爱国华侨官文森的家国情怀成为当地广为流传的佳话,也深深地印记在官氏族人后裔子孙的心中。

这里,昇齐楼抵御日寇的枪声已然远去,但承载着东纵游击队抗日的记忆犹存。作为见证历史印记、承载红色记忆、寄托客家乡愁的重要载体,老炮楼历经风霜打磨仍稳如泰山,守望着代代官氏族人。它们的故事,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沉淀在龙城红色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改革报周伟涵)

团结10万侨胞参加抗日救亡

从祖上至今,官氏族人秉承着淳厚朴实的优良家风和浓烈的爱国情怀,后人中涌现出了官文森、官淑佳等爱国华侨。

官文森是官氏余庆堂后裔子孙的光荣。谈及官文森生平事迹,官氏第9代后人官健民介绍,抗日战争时期,远在异国他乡的官文森毅然捐款支持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当时还团结10多万侨胞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声势浩大,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

“他源源不断地以物资、捐款等形式支援接济东江纵队,组织‘文森队’回国抗日。”如今,官健民回忆起前人的丰功伟绩,总是满腔的敬佩之情。1949年,官文森作为中国致公党代表参加了新政协筹备会议,参与起草《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他还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直到今天,官文森的事迹仍为后人赞叹与歌颂,深受后裔子孙的爱戴。他将官氏“重义厚礼”的家训毫无保留地继承下来,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官氏后辈。

“耕读勿废”这条家训也始终得到官氏家族后人的代代传承。官氏族人的私塾余庆学校,建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家中不论男女,只要是适龄儿童均在此读书,因此家族中女孩子都识文断字。该校1949年后并入南联小学,后停办。

“1951年,官文森欣闻家乡龙岗盛平乡筹资建校,立即捐出巨款,兴办盛平小学。”已经进入耄耋之年的官健民依旧能准确无误地说出事情发生的年份。作为一名退休教师,官健民已从教30余年,先后在珠海、中山、宝安等地教书育人,最后落地盛平学校从教。他坦言,身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给学生,同时也要教导学生注重道德修养,践行祖先流传下来的可贵精神品质。

昇齐楼传来枪杀日寇的阵阵枪声

官新合居民小组,位于龙城街道东北部。

2012年,昇齐楼被确定为龙岗区不可移动的文物点。为了保护昇齐楼,龙岗区文物部门、龙城街道优选、引进深圳市勘察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心,对它进行保护和活化利用。

未修复之前,炮楼的三楼,斑驳的墙壁上赫然写着红色的“打倒日寇,保卫和平”等字迹。五楼天台有射击孔、瞭望口。“昇齐楼,民国廿一年造”九个灰塑楷书黑字在楼顶上清晰可见。

时光的镜头拉回到1932年,当年土匪横行,土客械斗,官新合村原居民官淑佳南下印尼,功成名就,成为华侨富商。发家后的官淑佳决定建个客家炮楼,一来防土匪强盗,二来稳固家族地位,光宗耀祖。于是,官淑佳委託弟弟用了两年多才建成这座昇齐楼。

“当时,官淑佳在印尼生意做得很大,生育了十二个孩子,其中只有我丈夫和其三哥留在国内。木材全用当时最好最粗的水杉原木,所以至今仍基本完好。”现业主杨翠华说,他们一家人在炮楼里住了很久,当附近片区的客家围屋推倒重建时,她主张留下昇齐楼这处歷史遗物。

杨翠华的决定是正确的。经过专家论证,昇齐楼为民国建筑,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为研究粤东南近代建筑史的重要实物标本,反映着民国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见证了深圳的民居发展史。

据悉,在抗日战争期间,深圳本土也曾经是沦陷的土地。日军占领深圳,有两个重要的战略目的,一是控制途经此地的运输大动脉广九铁路;二是对香港形成威慑,并为进攻香港作准备。

龙城也未能幸免于战争,而昇齐楼便曾是使日寇闻风丧胆的东江纵队的抗日据点。据官氏家族第四代后人官旭东介绍,1940年底,日寇烧光了盛平村,只剩下这栋最高最牢固的昇齐楼,全村妇女儿童全躲在昇齐楼里,躲过一劫。昇齐楼更是东纵游击队抗日据点之一,游击队员们经常在这里联络、碰头、开会,也有前线伤病员在此养伤。

经过考察,深圳市勘察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心主任曹伟也为昇齐楼的防御和攻击性能而赞叹。“炮楼顶处的射击孔、瞭望口设计得很科学,当匪患靠近时,可以从射击孔垂直射击提高精度。如果匪患用火攻,防御者也可在射击孔灭火。炮楼浓缩了祖先的智慧,若废了很可惜。”

如今,新修缮完毕的昇齐楼矗立在官新合村老围屋旁。在平矮工整排列的围屋映衬下,昇齐楼奇伟磅礴的气势与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相得益彰。虽然时隔久远,但昇齐楼四个大字依旧苍劲有力地挥洒出历史感,让人叹为观止。

昔日爱国华侨与抗日救国紧紧相连,他们承袭下来的官氏家训不断教化一代代官氏族人,朴实珍贵的家风已深深烙印在英勇抗日的风骨中,一脉相传。作为见证历史印记、承载红色记忆、寄托客家乡愁的重要载体,老炮楼历经风霜打磨仍稳如泰山,守望着代代官氏族人。

0 阅读:1
第一现场

第一现场

新鲜时尚大小事 街坊邻里笑谈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