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深的爱情,总在在不知不觉中开启,真爱无论如何也无法停止,因为在发觉自己开始爱上对方的时候,已经走了一半路了,再也无法回头。
这是梁永安在《梁永安电影课》中关于爱情的真知灼见,无论是书中关于《苔丝》《小妇人》、《细雪》等10部电影的深度分析,来阐释爱情、欲望与命运的交织。
与其说是看电影中人物的悲欢离合、爱恨情愁,不如说消费的是自己的感情与内心独白。
看电影的时候,投放的是内心的喜怒哀乐,是生活中的各种焦虑,也是内心的各种愿望的投射。
镜头下的人物悲喜我们看电影究竟在看些什么?
有人看情节和热闹,有人看的是视觉,也有人看是的镜头、场面、对话和音乐的渲染。
它可能是家庭主妇一边看着电影,一边做着家务,也可能是一边谈天说地,一边欣赏着
这样看来,电影是镜头下的人物给我们感受,可以是喜怒哀乐,也可以让影片中的人物,将我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与他们共情,甚至同悲喜,共命运。
与其说,我们看的是影片中的爱情、亲情、分离与幸福,不如说是我们将自己的内心投射到了虚拟的世界。
当内心的情绪经过发酵后,就无形中与剧中人共情。
比如《苔丝》中的女主角苔丝,她原本是一位贫穷家庭出身的漂亮女孩,当她初见亚雷家漂亮的花园以及华丽的房子时,被深深吸引了。
一个年轻女孩对上流社会的向往,对灿烂华贵的物质所吸引,再自然不过。但很多悲剧的爱情,就是从美丽的错误开始的。
因为对于物质的迷恋,苔丝接受了亚雷的追求,并与他有了肌肤之亲。可是他们并不相爱,亚雷只是爱的只是苔丝容貌的靓丽,而苔丝爱的是贵族的头衔以及富有的家庭。
这多像少男少女的相互吸引,即便不是爱情,也会因为有趣和新奇而坠入爱河。尤其是对于一个漂亮的女孩来说,遇到一个有钱、有花园、有豪宅还身份尊贵的男生,权衡之下,很难不动心。
这时候的爱情是相互需要,是合适,是在一个无忧无虑的时间遇到心仪的生活。
只不过美丽的女孩是弱势的,缺乏安全感,所以才会患得患失,既不想靠男人生活,又没有力量去改变生活。
爱的时候,总是奋不顾身,然而爱情从朦胧到清醒后,又会心生忐忑。因为爱情的悲剧,才有了混乱与迷失,才有了得到又失去的不知所踪。
这是电影的魅力,也是伏笔与留白,它不告诉你真正的答案,因为答案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时代背景中的人文底蕴说起电影,不得不提及时代背景,每一段感情的演绎,每一次人生的跌宕,都离不开时代背景。
像《傲慢与偏见》中的达西与伊丽莎白的爱情故事,当他们发现爱上彼此时,其实已经走了一半的路,再也无法回头,只能相爱到底。
在那个时代,女性往往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结婚,要么死亡。
而伊丽莎白则跟大部分女性都不一样,她特立独行,并不屈服于男人,甚至在表哥傲慢的跟她求婚时,她毫不犹豫拒绝了。
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需要勇气的,对于女孩子来说,她们只有嫁人的归宿,嫁给一个生活优渥的人,是命运的转折。但伊丽莎白偏不走寻常路,她要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去选择自己的另一半。
同样,又有钱又帅气的达西追求伊丽莎白时,她同样拒绝了他,理由是“达西过于傲慢”。
不过伊丽莎白表哥的傲慢是自以为是和原本心虚,而达西的傲慢则是“故意的”,向达西示好的女人太多了,他只能依靠着“傲慢”来婉拒一大波追求,或者说“傲慢”是他的拒绝女性的一个策略,也可以说是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厌恶。
当伊丽莎白真正理解了达西的时候,两个人、两颗心自然也就靠近和炽烈相爱了。
正如梁永安说:流俗的婚恋,一开始都有明确的目的,而最深的爱情,总是不知不觉开启。
每个时期的爱情,都有特点,这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同样感情中的诉求与宣泄,也有着浓厚的人文主义底蕴。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多元化无论是《苔丝》还是《傲慢与偏见》,女性意识也在觉醒着。
即便是在“女性要么结婚就要么去死”的年代,女性的独立意识一直在觉醒着,即便是一小部分的群体,星星之火也可以燎原。
文明最高的感情是怜悯,是人的生命的怜悯,是对脆弱和不公正、差异化和不合理的抗争。
女性意识随着教育的普及、生命的打开以及丰富的情感,也逐渐从懵懂走向了觉醒。包括底层女性,也包括中产女性,甚至高知女性。
无论是追求爱情也好,追求自由也罢,追求精神独立与物质独立,都是走向精神自足的过程,不断追求女性生命的价值。
这样的觉醒即便在当代也很可贵,女性并不是只有结婚才是唯一出路,外部给了女性太多的标签,比如女强人,全职妈妈,职场妈妈,但女性定义永远是自己说了算。
就像那句话所说:
女人有思想,有灵魂,也有心灵,她们有野心,有才华,也有美貌。我受够了人们总说女人只适合爱,我受够了!但是——我太孤单了。
越是太完美,越让人心生不安,越是新生越不完善,越有探索性,越充满了试错的结果。
可是真的没关系,即便爱上对方,已经无法回头,那也是最深的感情。
飞蛾扑火,亦不愿意回头,只因女人一句:我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