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故事:绿蜂精

长岳和文化 2025-04-29 05:48:37

醴泉寺坐落在益都城外三十里的深山中,四周古木参天,终年云雾缭绕。寺中香火不旺,唯有几位年迈的僧人守着这方清净之地。这年春天,书生于璟为躲避尘嚣,带着几箱书籍住进了寺中一间僻静的厢房,日夜苦读,准备来年的乡试。

于璟字小宋,年方二十有三,生得眉清目秀,举止温文尔雅。他本是益都城里书香门第的子弟,因家道中落,父母双亡,只留下几亩薄田和一座老宅。他立志重振家声,便闭门不出,专心攻读。城里太过喧嚣,他便来到这深山古寺,与青灯古佛为伴。

这一夜,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打在寺院古老的瓦片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于璟点着一盏油灯,坐在窗前诵读《诗经》。他的声音清朗悦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正当他读得入神时,忽然听到窗外传来一声轻柔的赞叹:"于相公读书真勤奋!"

这声音如珠落玉盘,清脆悦耳,却又带着几分羞涩。于璟心头一惊,这深山古寺,夜深人静,哪来的女子?他放下书卷,警觉地问道:"窗外何人?"

没有回答,只有雨声依旧。于璟以为自己听错了,正要继续读书,却见房门被轻轻推开,一位身着绿衣长裙的女子款款而入。

"读书真勤奋!"女子又说了一遍,声音里带着笑意。

于璟慌忙起身,借着灯光打量来人。只见这女子约莫十八九岁年纪,肌肤如雪,眉目如画,一双杏眼水灵灵的,顾盼间似有星光流转。她身着一袭淡绿色长裙,腰间系着一条银丝带,衬得腰肢纤细,不盈一握。乌黑的长发挽成一个简单的发髻,只用一根碧玉簪子固定,更显得清丽脱俗。

"姑娘是..."于璟拱手问道,心中却已明白,这深山老林,半夜三更,哪会有寻常女子出现?必是精怪无疑。

女子掩口轻笑:"相公何必多问?我见你日日苦读,心生敬佩,特来相伴。你看我这样子,像是会害人的吗?"

于璟见她言笑晏晏,举止端庄,心中戒备渐渐放下。他自幼读《聊斋》,知道世间多有善良的精怪,便不再追问。两人相对而坐,谈诗论文,竟发现这女子学识不凡,尤其精通音律。

雨声渐歇,月光透过窗棂洒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女子忽然轻叹一声:"更深露重,相公也该歇息了。"

于璟见她起身欲走,心中竟生出几分不舍:"姑娘..."

女子回头看他,眼中似有千言万语。于璟鼓起勇气,握住她的手:"夜已深,山路难行,不如..."

女子脸上飞起两朵红云,低声道:"我本不该久留,但见相公一片诚心..."她没有说完,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那一夜,绿衣女子留在了于璟的房中。她解开外衣时,于璟才发现她的腰肢纤细得惊人,真如古人所言"楚腰纤细掌中轻"。两人相拥而眠,直到五更时分,女子才悄然离去,临走时在于璟耳边轻声道:"明夜再来。"

自此之后,绿衣女每夜必至。她总是于夜深人静时悄然而来,五更鸡鸣前翩然而去。于璟问她姓名住处,她总是笑而不答,或者说:"山中精怪,何须姓名?"于璟见她无害,也就不再追问,只是每晚备好茶水点心,静候佳人。

一个月后的夜晚,月色如水。于璟备了一壶清酒,与绿衣女对酌。酒至半酣,女子脸颊绯红,更添几分娇媚。于璟忽然想起什么,问道:"听姑娘谈吐,必通音律。不知可否为小生歌一曲?"

女子摇头:"我声音粗鄙,恐污尊耳。"

于璟再三请求:"姑娘声音如黄莺出谷,若能一展歌喉,定能绕梁三日。"

女子犹豫片刻,轻声道:"不是我不愿唱,是怕歌声引来不必要的麻烦。既然相公执意要听,我便小声唱几句,只给你一人听。"

说罢,她以纤纤玉足轻点床腿为节拍,低声唱道:

"树上乌臼鸟,赚奴中夜散。

不怨绣鞋湿,只恐郎无伴。"

歌声细如蚊蚋,却字字清晰,婉转动人。那声音仿佛能穿透灵魂,带着说不尽的哀愁与眷恋。于璟听得痴了,直到歌声停止,仍沉浸在余韵中不能自拔。

女子唱完,忽然神色紧张地起身:"我总觉得外面有人。"她开门四处查看,又在屋内转了一圈,确认无人后才回到于璟身边。

于璟不解:"姑娘为何如此多疑?"

女子苦笑:"谚语说'偷生鬼子常畏人',说的就是我这般存在。我们这些异类,最怕被人发现。"

夜深了,两人相拥而卧。女子却辗转反侧,不能入睡。她突然紧紧抱住于璟,声音颤抖:"于郎,我总觉得我们缘分将尽。"

于璟大惊:"何出此言?"

女子将脸埋在他胸前:"我心如擂鼓,恐有不测。"她的身体微微发抖,像是一片秋风中的落叶。

于璟安慰她:"心跳乃常事,何必多虑?"他轻抚女子的背,直到她渐渐平静下来。

五更时分,女子起身穿衣,却显得比往日更加迟疑。她站在门口,回头望向于璟:"今夜不知为何,心中惧怕异常。于郎能否送我出门?"

于璟欣然应允,披衣相送。到了院中,女子又说:"请于郎在此稍候,待我翻墙离去后再回屋。"于璟点头答应,目送她轻盈地跃上墙头。月光下,她的绿衣飘飘,宛如一片绿叶随风而去。

就在女子身影即将消失在墙外时,于璟忽然听到一声凄厉的呼救:"于郎救我!"

声音尖锐刺耳,完全不似绿衣女平日温柔的音调。于璟心头一震,急忙追出院子,却不见人影。呼救声似乎来自屋檐下,他抬头望去,只见一只拳头大小的蜘蛛正用丝缠绕着一只绿色的小虫。那小虫挣扎着,发出微弱的哀鸣。

于璟定睛一看,那哪里是什么普通小虫,分明是一只碧绿如玉的蜂儿!它通体翠绿,翅膀透明如纱,此刻却被蛛丝缠得动弹不得,发出阵阵悲鸣。

"莫非..."一个惊人的念头闪过脑海,于璟顾不得多想,急忙折下一根树枝,挑破蛛网,小心翼翼地将绿蜂救下。他捧着奄奄一息的小生命回到房中,放在书案上。

绿蜂的翅膀被蛛丝缠住,已经奄奄一息。于璟用针尖一点点挑开蛛丝,又用清水洗净它身上的黏液。过了许久,绿蜂才微微动了动翅膀。

令于璟惊讶的是,这绿蜂竟缓缓爬向砚台,将身体浸入未干的墨汁中,然后又爬回案几,用沾满墨汁的身体在纸上爬行。它爬过的痕迹,赫然形成一个"谢"字!

于璟的眼眶湿润了。他轻声道:"原来是你...这些日子,多谢相伴。"

绿蜂震动翅膀,发出微弱的嗡嗡声,似在回应。它在桌上转了三圈,最后停在于璟手背上,轻轻碰了碰他的皮肤,然后振翅飞起,穿过窗棂,消失在晨光中。

于璟追到窗前,只见东方已现鱼肚白,一抹翠绿在晨曦中闪烁几下,便再也寻不见了。他呆立良久,直到寺钟响起,才回过神来。

从那以后,绿衣女再也没有出现过。于璟每晚仍会在灯下读书,却再也听不到那声温柔的"于相公读书真勤奋"。有时夜深人静,他会对着窗外轻声呼唤,却只有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回应。

一年后,于璟高中举人,离开了醴泉寺。临行前,他在寺院后山的一棵古树下立了一块小石碑,上面刻着:"绿衣仙侣,曾伴寒窗。一别永诀,此情难忘。"

后来有樵夫说,曾在那棵古树下见过一只通体碧绿的蜂儿,绕着石碑飞舞,久久不去。也有人说,在月明之夜,能听到一个女子轻声吟唱:

"树上乌臼鸟,赚奴中夜散。

不怨绣鞋湿,只恐郎无伴。"

歌声凄美动人,随风而逝,不知来自何方。

0 阅读:7
长岳和文化

长岳和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