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中国」安徽·明光

扶摇天下人文 2022-05-01 20:30:02

明光市是安徽省滁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原名嘉山县。明朝官方认定的明太祖朱元璋的出生地盱眙太平乡在今安徽省明光市石坝镇太平集附近。明光地处皖东,境内山水纵横,景观秀美,资源丰富,“三山二水四分田,还有一分是庄园;七湖六水老明光,三界四场跃龙冈”。

数百年前,这里掀起了风云跌宕的帝业开端。一路烽烟,气吞山河。如今,这里是一片风光旖旎的鱼米之乡。秦淮泛月,山水相依。这是一颗蕴藏于江淮腹地的皖东明珠——安徽明光。

历史

在明光人看来,有关家乡的古老故事是围绕着女山湖畔的一座千年古镇展开的。女山湖镇北依女山湖,南连七里湖。

这里不仅与江苏隔湖相望且东临淮河,区位的优势与水韵的滋养,使得这座水乡小镇自古物阜民丰,商贾云集,在皖东闻名遐迩。

早在汉朝初年,朝廷便在女山湖镇单独设县,为“淮陵县”。女山湖镇遗存着一座古庙大寺。相传宋嘉祐年间,宋仁宗曾在这座庙中避暑,遂更名为“嘉祐禅院”。斑驳的青砖灰瓦,残旧的木雕纹饰依稀可见古城昔日的繁华。

元朝建立之初,蒙古铁骑不断向南方征伐。连年的战乱结束了女山湖镇在县志历史中的文明与富庶。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为了巩固对淮河流域的统治,元廷裁撤了设立在女山湖镇的招信县的建置,将辖地归属盱眙县。

今天的明光人都以家乡的地名为荣,“明光”一词寓意着一个婴儿的降生。他就是日后大明王朝的创始人朱元璋。

在明太祖《御制皇陵碑》的碑文上,朱元璋自述“黄考五十,居钟离之东乡,而朕生焉。”由此,部分史学家认为,朱元璋出生于钟离即今安徽省凤阳县。

然而,明光人对于朱元璋的出生地却有着另一种观点。明光自古有着“帝王之乡”的美誉,境内保存着诸多有关朱元璋的文献与遗迹。

明光作家傅守乾曾先后撰写了十余本有关明光历史的书籍,他的文字中详述了一个重要古迹。

明万历年间的《圣祖灵迹碑》,记述了朱元璋降生时的奇异天象。这尊古碑原立于明光市的赵府村,似乎确立了这里是朱元璋出生地的说法。

与古碑遥相呼应,一些史籍中也有记载,在清乾隆《盱眙县志》中记述了明光境内的一座山,因朱元璋的降生而得名“明光山”。

《圣祖灵迹记》碑上也曾记载,明太祖诞生于镇北跃龙冈“名山曰明光”。文中提到的“跃龙冈”即今明光市城西的赵府村一带。

自古淮河以南行政区域划分多有变迁,官府与文人的共同推动,使得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地有着多种说法。即便如此,诸多的历史印记却依旧让帝乡的文化种子在明光这片土地上生根绵延。

1932年,民国政府在这片土地恢复县治,为嘉山县。1994年,撤县设市。“明光”一名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成为了这座城市永恒的文化标志。

明光花灯舞

淮河两岸的民间自古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这就是“二十八星宿夜保刘秀下南阳”。它讲述了两汉之际王莽篡汉,后来的汉光武帝刘秀夜渡南阳,起兵光复汉室的故事。

古老的传说随着淮河水邂逅了一座世外桃源般的小镇津里镇。清道光年间,由于淮河两岸灾祸不断,为了祈愿平安,津里镇的文人们便将“刘秀下南阳”的传说融入到元宵节庆的花灯表演中,创作出当地独有的花灯舞蹈,名为“流星赶月”。

百余年来,津里镇百姓们始终沿袭着这项带有浓郁乡土情怀的舞蹈来庆贺新年。为了表现刘秀夜走南阳的故事,流星赶月有着丰富的艺术造型。手持“紫微星”者饰演汉光武帝刘秀。手持“月亮”者饰演玉兔,而围绕周围的表演者,人人挥舞着双球花灯,代表着护卫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

这些补拙的人物造型与舞蹈动作,无不寓意着刘秀夜走南阳途中逢山开路,遇水行舟的神奇经历。古老的民俗舞蹈表达了皇帝起兵时的顺应天意与民心所向,也承载了明光人自古憎恶乱世,向往和平的愿望。

2010年,流星赶月被列入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锣鼓声声,舞步轻盈,演绎着明光人安宁幸福的乐章。

明光丰收锣鼓

激荡的锣鼓一响,预示着人们期盼的新年就要到了。在明光,每逢丰收时节或是重要节庆,喧天的锣鼓声便会传遍潘村的整条街巷。

明末时期,淮河两岸,灾祸连年,百姓们只能凭借着锣鼓表演乞讨度日。北方的锣鼓传入到了现在的明光,结合当地的曲艺形式形成了今天兼具南北特色的丰收锣鼓。

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声震如雷,锣鼓艺人们必须跳跃欢腾,足下生风,表演才算尽兴。区别于传统的北方锣鼓,明光丰收锣鼓融合了更为生动的表演场面,雄壮的方阵造型威武气派,既敲击出黄土高原的粗犷豪迈,也演绎着绿野江淮的诗情画意。

铿锵古音伴着淮河儿女的生活起落,撞击出明光人安居乐业的情感向往。平凡中的坚守,成为一种以柔克刚的力量,让悠悠百年的锣鼓艺术再绽光华。

明光刻纸

用一枚錾刀在黑色硬纸上点刻镂空,以彩纸垫底。一个个精巧而鲜艳的房舍、花鸟等图案便跃然纸上。这是女山湖镇民间流传的一种悠久的刻纸技艺,它起源于当地的古老风俗。

早在唐朝时期,在明光流传着一种独特的祭祀仪式“端鼓”。后来,明光渔民常年在淮河上打鱼。人们为了祈求行船平安,便在岸边表演起淮河流域的特色曲艺“端鼓”,并由端鼓艺人将精美的刻纸图案挂上渔民的船头。

千百年来,渔民们逐渐告别了淮河上的飘荡生活。古时淮河的水运便利,将北方的剪纸技艺融入到当地。

昔日渔民风俗中,古老的刻纸艺术演变为今天融合了剪、刻、镂,多种技法的明光剪纸。明光人的千古往事,人生百态都浓缩于这方寸之间。

草长莺飞,渔歌唱晚。女山湖滋养着世代的明光儿女。他们感悟着与山水共生的默契,勾勒出一幅诗意盎然的山水田园。明光犹如一幅江淮之间的动人画卷,跃然于卷上的是鼓乐经久不辍。

湖畔鱼米满仓,是传颂古今的帝王佳话,是精心裁剪的乡土情愁。往昔,这片沃土刀光剑影,战马嘶鸣。如今,一方百姓安宁守土,躬耕家园。

0 阅读: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