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理解“贪、嗔、痴、慢、疑”

看看职场人的事儿 2024-05-06 05:39:02
佛家八万四千法门,正为对治众生心中的烦恼,戒定慧三无漏学,也意在转烦恼为菩提。 佛家与道家常说的:贪,嗔,痴,慢,疑,1、贪——贪心、爱慕、执着2、嗔——冲动、脾气暴躁、心理不平衡3、痴——愚蠢、不用头脑、不明白事理4、慢——骄傲、自以为时。5、疑——多疑、疑神疑鬼、对谁都不信任。 1.贪:沉迷过去和未来。 贪有很多种,通常来讲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人的一生无不在贪欲中摸爬滚打,沉溺于贪婪带来的快感,不能自拔。 从心理学分析,贪,源自过去的创伤、现实的不满和未来的担忧,因贪而严重“脱离现实”,迷失于舒适的、概念化的过去和未来。 调整:知足常乐。良田千顷,不过日食三餐;广厦千间,不过夜眠八尺。去嗅一朵花的芬芳,以佛教的“布施”处理生活中多余的部分,通过与他人分享获得快乐来弥补因贪婪产生的空虚。 2.嗔:无法逃离的情绪宣泄。 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情境,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情境。愤怒生气,当我们遇到不高兴的情形,想要逃离和控制它,又摆脱不了,所以会嗔。 从心理学理解,嗔来自两方面,一是外部世界没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和计划,二是自己回避不了的痛苦和不满。由此,人就会产生好斗、好胜的嗔恨之心。 调整:“嗔恨可烧毁一切功德”当我们心中产生负面情绪时,学着“接纳”这些想法,将它作为一种客观的反应去接受。跳出情绪看情绪,观情绪本身,知道它来了,它也会有走,同时数呼吸。 3.慢:自以为是的虚荣姿态。 在名利虚荣支配下,盲目地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能力和财产等,都称为慢。 心理学上,慢,指的是一种行为和姿态,源于自我中心,导致冲动、傲慢、怠惰等行为障碍。 调整:行为层面,要有梦想、目标和价值方向,制订清晰的规划,按照自己的价值方向前进。保持谦虚心空杯心态。 4.痴:虚实之间的认知混淆。 痴也称为愚痴,是把想法等同于现实,被表面事物或文字所迷惑,容易“痴心妄想”。 心理学上,这是一种“头脑认知”和“客观现实”的虚幻融合,不明事理,执着于自己的想法,听不进他人意见。 调整: 当发现自己痴缠于某种想法,用不同的语气(疑问、反问、快乐、悲伤等)语调反复地重复念叨你的想法,你会醒悟想法仅仅是想法而已。或者用旁观者的态度去对待,告诉自己:“ 我发现,我头脑中有个想法……” 5.疑:信仰缺失下的自我迷失。 疑主要指犹疑不决,毫无道理和根据就怀疑、否定一切。佛学中的“疑”是一味相信自己。 怀疑过多,人就容易迷失信仰和价值方向,不知道自己每天都在干些什么,陷入一种心理“无意义感”。 调整:摒弃疑心,找寻到自己人生阶段最重要的东西,明确不同阶段的目标,做出自愿的价值选择。
1 阅读:265

评论列表

蒋云强_学佛人

蒋云强_学佛人

1
2024-05-19 23:34

阿弥陀佛[祈祷][祈祷]

阂栽颇鲜

阂栽颇鲜

1
2024-07-24 19:37

贪、嗔、痴、慢、疑”本来是人的正常品性,却被佛学贬低为坏!试想一个人没有了这五个个性,那还是人吗?那成了心如死灰的和尚了!

看看职场人的事儿

看看职场人的事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