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姜维为何要北伐?为信念,否则蜀人会陷入方向缺失的恐慌中

看看职场人的事儿 2024-04-28 06:36:04

蜀汉北伐从225年开始筹备,至262年为止,总共37年。如果把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的对魏战略混为一谈一概而论,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变化完全不理解。

诸葛亮当初分析北伐能成功,最基础的一个条件是待天下有变。三国局势每一年都在变化,国防策略还需要根据敌国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

接下来,就深度解读蜀汉数十年北伐,各阶段的战略机遇和成败得失。

一、曹魏须北抗公孙渊、柯比能,给了诸葛亮北伐信心

诸葛亮时期,公孙渊兵力约有十万之众,燕国人口约六十万,是一个仅次于蜀汉的国家。

《晋书》所统计30万乃辽东郡人口,未计乐浪、带方二郡。《后汉书.郡国志》载辽东郡及乐浪郡“共合计近六十万口”。东汉末年辽东未发生大战,青、幽二州人口大量流入,三郡即不增亦不会减少过半。

轲比能则在234年才统一了漠南鲜卑,所以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才拉拢到了他。但鲜卑部落轲比能、步度根亦常年侵扰幽、并二州,田豫、毕轨都曾吃过鲜卑的亏。

公孙渊、轲比能对曹魏之影响,并不亚于汉中的诸葛亮。曹魏在幽、并、青三州所投入兵力至少超过十万。因此,整个诸葛亮时期,曹魏北方受公孙渊和轲比能牵制,兵力不能集中防备蜀汉。

而在扬州、豫州、徐州、兖州、荆州,曹魏的部队负责防备孙吴。曹魏军队是轮休制度,非战争时期一部分主力在后方休养,大约有十万中央军在洛阳。

曹魏在雍、凉驻防兵力,早期大约只有五万左右,战争时期由中央派遣增援部队。以街亭之战为例,曹真在雍州部队大约只有五万,曹叡领中央军增援,派张郃领五万进攻街亭,加上长安本部兵力大约不过十余万。

后期曹叡听取司马孚建议在关中增派常备部队,又遣冀州农丁五千于上邽屯田:

《晋书•宗室•安平献王孚》:孚以为擒敌制胜,宜有备预。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二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又以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由是关中军国有余,待贼有备矣。

诸葛亮为长期作战,在汉中实施屯田,又设立督农运粮。蜀军极盛时兵力十数万,郭冲认为诸葛亮在祁山时兵力八万,裴松之认同这个说法。合汉中驻防军,此时蜀汉前线部队就已经超过十万,诸葛亮并无兵力上的劣势。

特别是228年曹休于石亭大败,东线非常吃力。234年,孙权领十万攻合肥新城,陆逊、诸葛瑾令万余入江夏。说到综合国力消耗,曹魏并不亚于蜀汉,况且多线作战的曹魏此时较为被动。

《孙子兵法》云: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如孙子所云,虽然国力悬殊,可是让敌人的主力部队找不到决战的地点和时间,一直进攻敌人薄弱的地方就变成了以强凌弱之势,空有蛮力而无处用就等于没用。

单纯的罗列国力和人口,忽略全局战略,才会认为蜀汉、孙吴无胜利之机。

二、第一次北伐战略目标:凉州

228年到231年间,蜀军一直在与魏军交战,真正意义来讲这是同一场战争,分别有六场战役。因此,把第一次北伐和第二次北伐分开就没什么意义。

《出师表》中的话题不能作为第一次北伐的最终目标。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没有太定性的目标,谨慎的他不可能认为能一次性决定天下的胜负。不过从他麾下第一大将魏延担任凉州刺史来看,战略目的是凉州无疑。

然而蜀军对西北百姓的情况以及魏军真正会投入多少战斗力都没一个准。诸葛亮总的进攻思路是:

以汉中为军事基地,主要走祁山一路出兵,意图是截断天水、南安、陇西与长安的连接,封锁进入关陇要道,将陇西据为己有。

再以陇西为根据地,往东可以进攻长安,与汉中部队形成夹击之势,往西北能够占据凉州。

这个战略正是建立在动摇曹魏根基的想法上。诸葛亮并不是盲目出兵,亦不是故意打压魏延。若按魏延的打法,攻陷了长安以后仍然要与魏军在关中平原交战,根本不能够割据所得领土。

赵云和邓芝作为偏师,意在吸引魏军主力,部队就没打算会与魏军有正面硬战的打算,所以守在箕谷就没有前进。马谡是蜀军的前锋主力,其任务再明白不过,就是制止魏军增援西北。如果马谡能坚守街亭,那么诸葛亮即便不能安抚三郡与控制凉州,退而求次也能够慢条斯理的将西北的百姓迁入蜀中。

然而诸葛亮对魏军的低估不是一点两点。曹叡对诸葛亮的态度就是他据险而守的话,我还拿他没办法,现在正好打他。他派出张郃就是直奔诸葛亮主力而去,莫说是纸上谈兵的马谡,就算是久经沙场的魏延去抵挡张郃,都不见得能够坚守。

早几年吴军与张郃军硬干,无一例外都被击溃。曹真击败赵云后最大的可能也是转向去增援张郃,这么一来可真要决战了。重要的是这一年王朗病死,然而他不在曹真军中,他就算在曹真军中也没见到诸葛亮。如果只是这么看的话,诸葛亮就太过冒失了。首次北伐,诸葛亮究竟想做什么?很多人谈第一次北伐都没提到过,诸葛亮能拖延时间越久,就对自己越有利,原因是没有存在感的孙权。

诸葛亮和孙权是联动进行北伐的!同年五月周魴发信勾搭曹休,曹休一兴奋就率大军进攻,曹叡也被吸引到了东线,立即派司马懿和贾逵接应。

八月时,陆逊三路大军破曹休于石亭。同年冬天诸葛亮趁关中空虚复出散关,因郝昭挡路加上粮草不济,连张郃的援军还没到,诸葛亮就自行撤退了。诸葛亮从春天出兵,要支撑半年之久才能等到吴军与魏军决战。魏国的总战斗力比蜀汉加孙吴还要强,因此蜀汉硬实力不占优势。

对蜀吴有利的是他们属于进攻方,掌握主动权。但是,蜀汉与东吴离得太远,双方沟通不畅、联动不便。最终战果,显然是进攻的节奏没配合好导致的。

在那之后诸葛亮和孙权就各打各的,基本没有特别的联动进攻,孙权还闲得没事派兵去攻略夷洲。仅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双方明确一同出兵。

三、蒋琬、费祎:休养生息为主

蒋琬、费祎时代进攻路线,主要是由姜维统领不足万人的部队避开魏军边防主力,直接袭击凉州,战线最远处已到达西平郡。

247年,姜维把白虎文、治无戴等羌族首领迎入蜀中,以低成本取得不错战果。硬伤是姜维兵力过少,难以跟郭淮、夏侯霸决战,只能以游击的方式作战。

244年,魏幽州刺史毌丘俭将步骑万人北击高句骊,这说明曹魏在幽州部队已然不多。同年,曹爽领兵十六万伐蜀。当时汉中守备军只有三万,费祎率主力从成都出兵增援,最终曹爽不得入汉中而大败。

要知道蒋琬、费祎在诸葛亮死后进行了近十年休养生息,而曹魏仍然主动进攻,并不是因为蜀汉经济没有发展,而是消灭了轲比能和公孙渊的曹魏与诸葛亮时期的曹魏不能相提并论。

好在曹爽擅权后激起内部矛盾,曹魏无力再策划伐蜀。司马懿解决了曹爽,王凌又密谋立曹彪为帝,一直忙到251年,司马懿自己也死了。

第二年孙权病逝,曹魏和孙吴两国都进入调整时期。诸葛恪大破司马昭的东兴之战发生时,已是这年十二月。

四、姜维:冒进失利及段谷惨败

253年,费祎被刺。姜维开始掌控蜀汉兵权,他同年响应诸葛恪出兵北伐。当时司马师刚刚掌权,政权不稳,是非常有利的时期。

隆中对所指天下有变,正是此时。结果司马师取虞松之计,行周亚夫故智,对诸葛恪避而不战,别遣关中主力进攻姜维。姜维因准备不足,兵粮用尽而撤退。

这一次孙吴、蜀汉趁东关大胜北伐,从诸葛恪、姜维主观看来合情合理。然而孙吴上下反对,蜀汉的张嶷、诸葛瞻也不支持。再从结果看来,这一次进攻都是过于冒进了,徒劳损耗国力。

姜维掌权后更改了蜀汉原来的布防战略:

《三国志·姜维传》: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於是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於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姜维把汉中布防改为集中兵力于汉、乐二城,放敌入国门而围剿之。在武都、陇西地方设立围守,建立自己进攻天水、南安、陇西的防区。蜀汉军事重心由汉中转到了武都。

姜维常领数万部队在西边游走,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就是大破王经数万部队,若能进而攻陷狄道,封锁凉州与陇西各郡连接,姜维仍然有可能割据凉州。

当时曹魏发生了毌丘俭之乱,姜维若不出兵北伐反而不合理。但等陈泰、邓艾援军赶来,姜维只得无奈地战略性退兵。

第二年转攻上邽,姜维在段谷被邓艾击败,蜀军死伤甚重。再次年诸葛诞讨伐司马氏,姜维出兵骆谷牵制司马孚、邓艾。由于前一年大败,姜维没办法打硬仗。进攻方向也不再婉转,令敌人一眼就看得出自己的意图,于是这一次没发挥任何作用。

至于262年的侯和之战,已经接近蜀汉灭亡,不在讨论范围。

总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回看蜀汉37年军事动向,不难得知,在诸葛亮时期北伐最为有利。光是令曹魏增援雍州就已经能令其国力疲惫,令曹魏在雍州投入大量兵力,没精力对付公孙渊、轲比能也是好事。诸葛亮夺取三郡以割据凉州,也是最妥当最具有可能性的战略。

所以,认为诸葛亮为了情怀作战或转移内部矛盾,什么以一州之力伐九州,或认为诸葛亮自不量力的说法,都是太小看诸葛亮的谋略了。

诸葛亮从政治到军事都是一名实干家,怎么可能为了不切实际的想法而盲目进兵。诸葛亮割据陇西、凉州的战略拥有实现可能性,只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蒋琬执政时期对国力有恢复之功,但他并不是高明的战略家。司马懿北攻辽东时,蒋琬没能筹划大规模军事行动,错过一次机会,又企图从涪走水路进攻,行险计。

费祎时期,国力仍旧平稳增长,姜维轻兵入羌也获得许多战果,还有重创曹魏的兴势之战,但司马懿发动政变时费祎没能组织大规模军事行动也是目光有限。可无论如何,诸葛亮、蒋琬、费祎时期对蜀汉国力都没有明显的损耗,并不存在此三人令蜀汉国库空虚的说法。

自姜维起蜀汉才连年兴兵,且把战线全面由汉中移到武都、陇西,补给尤为困难,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能在祁山屯兵八万,姜维只能出兵四五万的原因,战线拉的太远。

姜维北伐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考其根本,姜维虽与陈衹关系不错,但手握重兵的他政治危机感比蒋琬、费祎都沉重,必须要通过军功来树立自己威信。其次姜维本是雍、凉之人,对当地人心、地形熟悉,若能在此地获得根据地,能有效建立起防线,好割据凉州。

但朝中因为陈衹病死,黄皓秉政,局势相当紧张,姜维在这局势上还有了段谷之战的劣迹,遭到谯周等本土势力不满,新上台的诸葛瞻亦对姜维反感,蜀汉面临着内部分裂。

这样的综合因素,导致蜀汉国力大幅度下降,百姓面有菜色,其罪当在刘禅昏庸、黄皓奸恶、姜维好战、诸葛瞻无为身上。此时距诸葛亮去世已有二十年,与他并无直接关系。

0 阅读:3
看看职场人的事儿

看看职场人的事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