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巴彦淖尔来看中国36
卧羊台,苏武在巴彦淖尔的浅吟
也许是因为阴山岩画“五虎图”那个秘密的存在,我一直觉得在巴彦淖尔这个地方的文化在那个充满了冲突的时代,分明一直存在着所谓东风压倒西风、西风又压倒东风的意思,而当风平浪静时,这里也一直有着一些让人或多或少感觉有些纠结、说也说不清楚的故事。
在巴彦淖尔我发现了这么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是当年在这片土地上与中原民族展开角逐的边地或者草原民族,或者多或者少有些崇拜狼。在他们的眼里,中原民族就是一只羊。比如,唐朝史学家李延寿编著的《北史》中就说,突厥者,其先居西海(薛宗正认为西海指的是咸海)之右,独为部落,盖匈奴之别种也,姓阿史那氏,后为邻国所破,尽灭其族。有一儿,年且十岁,兵人见其小,不忍杀之,乃刖足断其臂,弃草泽中。有牝狼以肉饵之,及长,与狼交合,遂有孕焉。彼王闻此儿尚在,重遣杀之。使者见在狼侧,并欲杀狼。于时若有神物,投狼于西海之东,落高昌国西北山。山有洞穴,穴内有平壤茂草,周迴数百里,四面俱山。狼匿其中,遂生十男。十男长,外托妻孕,其后各为一姓。阿史那即其一也,最贤,遂为君长,故牙门建狼头纛,示不忘其本也。渐至数百家,经数世,有阿贤设者,率部落出穴中,臣于蠕蠕。
其实,诸如这样的记载在反映其他边地或者草原民族的史书中也有不少,比方说匈奴、乌孙等等,就连今天的蒙古族也有人说其是崇拜狼的。最有意思的是前些年出了一本写蒙古族的书《狼图腾》,一下子就引来了很多人的批判,说是蒙古族是不崇拜狼的,完全是《狼图腾》的作者胡说八道,这种争论最终在没有任何结果中不了了之了。
1972年,在河套地区的一处战国墓葬中曾经出土过一件国宝级文物匈奴王冠(雄鹰俯视狼羊咬斗),其用黄金制成,重1394克,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匈奴单于金冠,藏于内蒙古博物院。金冠由金鹰和冠带两部分组成,上面浮雕有羊和狼的图案,雄鹰站在半球形金冠顶上,俯视着冠带上狼与羊搏斗的情景。
我不知道中原民族是不是像边地或者草原民族说的那样把自己当成了羊,但在一些诗句里,我却常看到中原民族将边地或者草原民族说成“虎狼”。然而,这些“虎狼窟”里的人在干什么呢?回答再也简单不过了:放羊。
虽说,我们今天还不能给“狼图腾”与“羊文化”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也仿佛可以这么理解,即人性的两面或者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在巴彦淖尔的大地上,我们似乎不难发现这两种文化或者人性中的“狼羊”两面争来夺去甚至你死我活的演绎,而当今天战争的潮水退却,露出大地本来就具备的山脉、泥土、岩石以及青草和庄稼时,一切都会显得自然而然,如同平常的生活,没有悬念也没有风浪。
2013年底,《内蒙古晨报》联手中国畜牧业协会羊业分会、内蒙古羊产业行业协会、内蒙古力农集团等提出全力打造“中国羊都巴彦淖尔” 的倡议,声称经过长期调研,并征求中国畜牧业协会羊业分会、内蒙古羊产业行业协会、内蒙古力农集团等权威机构、企业的意见,得出这样的结论:巴彦淖尔已经成为“中国羊都”。原因是巴彦淖尔市成为“中国羊都”的几项难以替代的强势指标:
1.巴彦淖尔市“羊饲养量”全国第一;2.巴彦淖尔市羊肉产量在全国地级市(盟、州)居第一;3.巴彦淖尔是无毛绒产量国内第一,占到全国的50%以上;4.巴彦淖尔市羊产业综合实力全国第一;5.拥有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羊品种及稀缺的绒山羊种;6.草饲料全年有保障。
同时,《内蒙古晨报》还就把巴彦淖尔市建成完整意义上的“中国羊都”提出了几项建议:
1.巴彦淖尔市定期召开“世界羊产业大会”(也可以是中国羊产业大会,包括羊肉、肉羊、羊设施、羊饲料、羊科技、羊文化等,此举也为打造“世界羊都”做出探索);2.承接国家及自治区关于羊产业方面的投资及运营;3.建设“羊产业复合型农牧业经济体”;4.扶持龙头企业,实现“中国羊都”的转型升级。
报道刊出后,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几十万网民讨论这一产业动向,尤其是金融界很快把握机遇,争相抚“羊”,分别有7家银行与内蒙古河套商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贷款授信额度超过100亿元,而这100亿元的授信贷款可用于扶持巴彦淖尔的羊产业。随后便有了五原与临河竞争“中国羊都”核心区的雄心,《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日报》等报刊媒体对此也做了充分肯定的报道。
羊,是可爱的动物,它萌萌的外形,总让人心生喜爱。其实,这样的报道不过是远古的文化在巴彦淖尔沉淀后的现代演绎。巴彦淖尔广袤的土地上,不论是林区,还是草场,或是沙漠,都可见到羊的身影。羊是内蒙古人喜爱的动物,是孩童小时候的玩伴;牧羊是牧人的工作方式,是家里重要的经济来源,也是草原上最为美丽的风景之一;羊肉是内蒙古人最爱的食物,羊大为美,内蒙古每一个地方的人都说自己家乡的羊肉最好吃。而卧羊台甚至李陵碑更是对巴彦淖尔“羊文化”的最好诠释。
苏武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与巴彦淖尔也是有缘的。
苏武的父亲苏建是西汉时的将领,汉武帝时历任校尉、游击将军、右将军。公元前127年,苏建以校尉的身份跟随车骑将军卫青攻打匈奴,因战功受封为平陵侯,食邑一千一百户。随后,朝廷派苏建率军修筑朔方城。
公元前124年春天,朝廷任命苏建为游击将军隶属车骑将军卫青,从高阙出兵,大败匈奴凯旋而归。公元前123年四月,苏建再次参加对匈奴作战,与赵信的军队合为一军,共三千多骑兵,独遇匈奴单于的兵马,交战一天多,军队即将全军覆没,赵信投降匈奴,苏建只身一人逃回,后被废为平民。
苏武年轻时凭着父亲苏建的庇荫官拜郎中,后升任栘中厩监。
汉武帝时期汉朝不断讨伐匈奴,双方多次派使节互相侦察。匈奴扣留了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批人,汉朝也扣留匈奴使节以相抵。公元前100年,且鞮侯单于即位,害怕受到汉朝攻击,于是说“汉朝天子是我的长辈”,送还了之前扣押的汉使路充国等。
汉武帝为了表达对且鞮侯的赞许,任命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并赠送单于礼物。苏武到了匈奴,赠送财物给单于时,发现单于傲慢,不是汉朝所期望的。
此时,有人在匈奴暗中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投奔汉朝。事情败露后,牵挂到无辜的苏武,苏武自杀被救。
单于派使者劝降苏武,苏武不为所动。单于囚禁苏武,将他置于大地窖内,不给吃喝。
天下着雪,苏武嚼雪吃毡,几日不死。
匈奴以为苏武是神人,就将苏武迁至北海,让苏武放公羊,说等到公羊生小羊后,苏武就可以回到汉朝去了。
在北海,匈奴不给苏武供应粮食,苏武只能掘野鼠所储藏的果实吃。他每天拄着汉节牧羊,就连睡觉时都搂着汉节,以致汉节上毛磨得脱落光了。这样的日子一直过了五六年时间,有回,且鞮侯单于的弟弟于靬王到北海打猎,遇到了苏武。因为苏武会编打猎的网还会矫正弓弩,于靬王觉得他是个人才,就给苏武供给了衣服、食物。这样的日子过了好几年,于靬王死了,他的部下也都迁离,而丁灵人偏偏在这个时候盗走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再度穷困。
公元前87年,汉昭帝即位。几年后,匈奴和汉朝达成和议。汉朝寻求苏武等人,匈奴却撒谎说苏武死了。后来,汉朝使者又来到匈奴,对匈奴单于杜撰了这样一个故事:汉朝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说苏武等人在北海。匈奴单于惊讶的同时感到很神奇,便承认了苏武还活着。
公元前81年春,苏武回到长安,此时已距苏武出使匈奴整整19年。在这19年中,苏武受尽折磨,尽忠守节,无论是匈奴的威逼利诱,还是流放之地恶劣的自然环境,都未能使苏武屈服。他忠于祖国,表现出大义凛然的堂堂正气,成为千古美谈,为后人景仰。
据说,苏武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也是据说,苏武第一次是被流放到阴山山脉,晚唐诗人温庭筠的《苏武庙》诗中曾有“陇上羊归塞草烟”之句,说的就是苏武最初被流放在塞上之地。
还是据说,当时的阴山一带荒草凄凄人烟稀少,除了生活的艰苦,更可怕的是难耐的寂寞。苏武通过牧羊维持生存,缓解无聊与寂寞。每到冬天朔风刮起时,苏武就会和他的羊躲在背风的地方,静待风停。遇到好天气,羊儿吃饱后,苏武就和羊们偎依着躺在高地上,享受着温暖的阳光,这时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乡,想起家乡的亲人。那块经常卧躺羊儿的高地,就被称作卧羊台了。
这个卧羊台就在巴彦淖尔乌拉山镇东郊,如今已被建成了一座生态公园。
乌拉山镇是乌拉特前旗政府所在地,一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2005年,乌拉特前旗开始整体规划建设位于京藏高速公路在该旗出入口引线两侧的卧羊台生态公园,如今的卧羊台生态公园位于城区东侧卧羊台台地上,由高速公路引线将公园分为南园、北园,南北两侧由人行天桥相连,分别安排入口景区、历史文脉展示区、游乐休闲景观区、林荫观光区等若干景区。
在卧羊台生态公园历史文脉展示区有一座雕塑:一个汉族男子手持旌节迎风而站,目光辽远而坚定。身边有几只羊,有的吃草,有的眺望。它是乌拉特人见证一段历史刷新一个故事追溯一个人物的不凡历程,它就是苏武牧羊的卧羊台。
然而,这并不是巴彦淖尔羊文化的全部。位于五原县塔尔湖镇境内的巴美湖羊博园景区,总占地面积5200余亩,是以产业带动旅游的模式打造的中国第一个羊文化博览园。项目依托巴美养殖的产业优势,利用得天独厚的湿地公园,通过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性开发,建设有巴美特色的旅游观光园,提升整个园区的文化品位。
羊博园是全国最大的巴美养殖开发基地,以巴美湖为中心,临湖北端建有展览馆一座,布展以羊文化为主题,通过对羊的溯源、种类、功用、趣闻等多方面多层次展示,可以感受到巴美人热情洋溢、喜气洋洋的氛围。
我心若兰
北海应该就是贝加尔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