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被称之为千古一帝,因为他不仅一统诸侯乱世,更是统一文字、度量衡等诸多标准。
虽然秦始皇在统一的过程当中用了许多残忍的手段,更是在统一之后劳民伤财,但这也无可掩盖他作为始皇帝的光环。
正所谓单丝不成线、枯木不成林。
秦始皇立下的种种丰功伟绩,不仅是他一人之功,更是因为有许多人辅佐与他,其中就包含了他最为倚重的丞相李斯。
当年丞相李斯在被腰斩之前,曾经留下了10字预言,而这预言在后来果然字字应验。故事还要从头说起。
01 一代权相的崛起
战国时期,天下一片混乱,各个诸侯国之间常因一己私利而发动战争。
百姓苦不堪言不说,各国的王族之人还经常仗着自己尊贵的身份鱼肉百姓,这更加让百姓的生活困难非常。
作为平贫苦人家出身的李斯,从小便过着这样的生活。
当时社会百家争鸣,要说地位最低下的当然还是农人,而李斯则不满命运的不公,他知道只有饱读学问才能考取一官半职,才能改变自己贫穷的生活。
为此,李斯从小刻苦读书,长大之后终于当上了楚国的一名小官。
虽然楚国在当时的诸国当中,并不算是小国,但是在上层的贵族眼中,李斯这种小官与平民无异,而没有任何身份背景的李斯,他的仕途之路也很难有着更广袤的空间。
官大一级压死人,更别说与王族相提并论了。
李斯在楚国当官时,处处碰壁,不仅来源于上司的欺压,更是来源于王族的特权,因此李斯纵使有心救百姓于水火,但是他却无能为力,所以也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百姓受苦。
渐渐地,李斯意识到如若他想为百姓做更多的事,想要有更大的能力,那么他就需要有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
于是他辞官不做,拜别父母,游历天下,还拜师荀子。
荀子虽然出自儒家,但是在法学上也有不菲的造诣,而李斯则深深地被荀子的法学思想而着迷,跟随荀子进行了一段时间深入地学习。
李斯学有所成之后,便拜别了荀子,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寻找发展空间。
他投到了秦国重臣吕不韦的门下,成为了吕不韦的舍人,之后又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迈入了秦国的朝堂之中大放异彩,逐渐受到了嬴政的重视。
嬴政统一六国期间,李斯曾多次为他出谋划策,更是在扫除各国潜伏在秦国的细作一事上,立下了汗马功勋,秦始皇也因此对他褒赏有加,对他重重提拔。
02 被陷反叛,惨遭腰斩
在嬴政统一六国之后,李斯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在秦朝的治理方面,也没少为秦始皇出谋划策。
例如说嬴政对于文字的统一方面,就是参考了李斯的建议。
其实,无论是在秦朝的统一过程当中还是在秦朝的治理方面,李斯都可以算作是秦始皇的得力助手,而奖罚分明的嬴政也将位高权重的丞相之位交给了李斯。
作为秦朝的功臣,李斯本可以享受取之不尽的荣华富贵,甚至哪怕是在秦始皇死后,他依然可以借着这层身份,在秦朝的朝堂之上,占有者举足轻重的地位。
可悲的是,他在秦始皇死后,伙同赵高等人篡改了嬴政的遗诏,将胡亥列为了皇位的继承人,甚至设计假诏书,令公子扶苏自尽而亡。
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李斯自然是不希望痴迷、传承儒学的扶苏坐上皇位,因为那样的话法家众人,无疑会在秦朝被儒家打压。
他在究竟是以“法”治国,还是以“儒”治国的问题上思索许久之后,还是狠心地同意了赵高的建议。
原本李斯以为胡亥不学无术,但是只要听从他的建议,他还是可以辅佐胡亥将秦朝治理的国泰民安的。
可令他万万没想到,就在他伙同赵高等人,将扶苏害死不久,由于赵高担心他的位高权重处处掣肘,便联合被他严厉管教的胡亥,以反叛的罪名陷害李斯,将他处于腰斩之刑,并夷三族。
此时的李斯是十分无奈,身为一代法家代表人物,却被冤枉谋反,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耻辱,更加耻辱的是他所被判的腰斩之刑,更是他亲自提议设立的。
纵使他现在满腹委屈,但也无可奈何,毕竟朝堂之上,早已让指鹿为马的赵高建立起了颇为不俗的势力。
面对自己的下场,李斯后悔不已,他反思自己的过去,更是对由赵高“执掌”的大秦帝国,充满了担忧。
在行刑前,李斯曾留下了十字预言,即“寇至咸阳,麋鹿游于朝也。”
03 预言成真
或许是巧合,又或许是李斯对于胡亥、赵高的了解。
此后项羽与刘邦在攻克咸阳宫之后,项羽果然一把大火烧毁了阿房宫,曾经的秦王朝国都也变得如麋鹿无数的荒野之中一样,荒凉无比。
人都有私心,李斯站在法家代表人的角度,为法家的兴盛而考虑固然无错,“依法治国”的理念,放到现在也没有任何的问题。
问题出在了李斯等人对于国法的“理解”,也错在了李斯使用了错误的手段,相信了错误的人。
一代名相同样也是一代罪臣。
试想如若当时按照秦始皇旨意,由善良的扶苏继承秦朝皇位,再由名相李斯进行辅佐,统一了天下的秦朝,或许也不会二世而亡了。
可惜,世上没有如果,李斯最终还是为了他的一己私欲而付出了代价,同时也将他为之付出无数心血的秦朝,亲手葬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