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日常经营,着眼企业文化——评《企业文化探秘》的成功要素

银代仁课程 2024-11-26 20:20:42

文:半老@廉颇

一本经管类图书之所以畅销,想必有很多因素。以下几点可供参考:与社会热点高度契合、紧密结合读者需求、图书内容质量较高,以及营销策略得当和资源可靠等方面。这些因素共同发挥作用,使得一些经管类图书在市场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企业文化探秘》图书封面

当我拿到银代仁、李中冠两位朋友的再度联袂大作《企业文化探秘:公司创始人和高管团队的文化生存指南》的书稿时,坦率的说,它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略显“小众”的管理类书籍。我们知道,探讨企业管理的书籍汗牛充栋,从各种方法论,到丰富多样的操作工具,可谓琳琅满目。而“企业文化”不仅只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细小分支,还常常跟在人力资源的话题后面,成为一个小小的“附件”和“点缀”,因此给人感觉颇为“小众”。

然而,当我一口气仔细阅读完全书之后,我认为《企业文化探秘》已经具备了成为畅销书的几个关键要素。下面,说一说我的一些浅见,就斗胆当成是来自老友的给本书的一次非正式的“书评”吧。

第一条,关于“社会热点的契合度”。当我们置身于当前的大环境,当我们放眼于广大中小微企业的创业者上下求索的时候,我们陡然发现:“企业文化”与“公司创始人”和“高管团队”是热切相望的,是同频共振的。当然,它也是当前众多创业团队所稀缺和忽视的,或者说不得其法的。这就难怪《企业文化探秘》开篇就讲到“创业维艰,一家成功的企业,这两大要素缺一不可:创始人、企业文化。”

是的,我们需要为千千万万的创业者做点什么!那就是大家在忙乎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际,不要淡忘了“企业文化建设”。准确的说,并不是创业者们刻意的“淡忘”,而是市面上缺少一群高质量的、创业者的知心朋友(作家)。正如作者所言,“企业文化”必须避免似是而非的“夹生饭”感觉,才能提升创业者群体对于企业文化的整体认知。我认为,有此一点帮助创业者的发心,《企业文化探秘》就离成功不远了。

作者:银代仁

第二条,我们来说一说“读者的需求”。毫无疑问,在企业文化的工具和操作层面,已经有不少同类书籍,他们的读者范围,基本圈定在企业的部门主管层级。这一个层级在企业文化落地实操方面,肩负着相当的重担,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然而,企业创始人,他们根本没精力,也无法系统了解所有实操细节,而是需要站位更高,以获取灵感和启发,找到哪里可以下手,何时可以出手,以及上手的节奏。

诚然,对企业领导人而言,知道为什么(WHY),以及需要什么(WHAT),远比怎么干(HOW)更重要。HOW可由职业经理人操刀,而WHY和WHAT,只有企业领导人可以决定。从这一点看,《企业文化探秘》是相当理解企业创始人(团队)的心理和需求的。正如本书作者所言,真正优秀的企业领导人,除了关注“战略”和“资本”之外,还必须关注“人才”和“文化”,而“管理”和“运营”,则可以交给职业经理人去打理。

第三条,关于“图书内容质量”本身。读罢《企业文化探秘》,笔者发现:书中案例丰富,信手拈来;点评恰到好处,代入感强;知识投喂自然,通过企业文化巧妙贯穿起来。丰富的拓展阅读,可以帮助读者打开视野,获得更多启发。此外,在企业文化的解读方面,相当自然随和。因此,如果你感觉企业文化建设无从下手?感觉企业文化无依无靠?无法解读行为背后的文化?忽视企业文化隐性潜能?阅读本书,答案不言自明,思考富含深意。

作者:李中冠

第四条,关于“营销策略和渠道资源”方面。成为畅销书,如果有恰当的营销策略和给力的渠道资源,显然会事半功倍,更容易成功。根据作者介绍,《企业文化探秘》一经上市,便得到众多企业负责人的关注,不少企业领导人纷纷组织“团购”和“集采”,将本书作为其公司的团队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标准“书单”;还有的创业者和高管团队,还将本书作为给部门主管和骨干团队的共同学习的“礼物”。

送礼送文化,送礼送高雅。何况,《企业文化探秘》还是一份倾注着作者与企业领导人满满心意的、特别的“企业文化”见面礼。当下,正值年末岁首,正是各家企业进行年终盘点总结和展望规划来年的时候,以此《企业文化探秘》协助团队回归初心,调试组织成员的频率,挖掘企业前行的源动力,可谓恰逢其时。

作为本书作者银代仁、李中冠两位先生的多年好友,我见证了他们的稳健成长和取得的成绩。他们不仅是大型企业的高管,也是资深的创业者。他们既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又有着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他们厚积薄发,砥砺前行,不断优化并丰富着各自的职业生涯。最后,借此机会,祝《企业文化探秘》能够大卖,能够为更多的企业创始人和高管团队,点亮文化成长之光。

1 阅读:2
银代仁课程

银代仁课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