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阊门外的泰伯庙,每逢农历七月三十便涌入百姓焚香祭拜。他们跪拜的并非吴地始祖,而是六百年前那位私盐贩子出身的“东吴王”张士诚。这位得尽江浙民心却终败于朱元璋的起义领袖,用十八根扁担撬动元廷根基,却因三箱黄金困住了帝王雄心。
元至正十三年,两淮盐场暴雨如注。张士诚抹去脸上混着盐粒的雨水,将最后一包私盐藏进漕船夹层。这个在盐场摸爬二十年的老挑夫,早已织就覆盖运河的私盐网络。扬州出土的元代税碑显示,当时官盐价高达每引三贯,而张士诚的私盐仅售一贯,差价养活了数十万贫民。
当丘义的皮鞭第37次抽在运盐工背上时,张士诚的扁担已化作利刃。他带着十七个盐枭连夜奔袭,不仅斩杀盐官,更打开官仓分发存盐。据《吴王张士诚载记》所述,义军三日内聚众过万,靠的不仅是武力,更是十年私盐经营积累的漕运命脉。
至正十四年,脱脱百万大军围困高邮。城头守军发现,元军连营竟沿运河排布。张士诚连夜放出百艘装满火油的漕船,乘东南风火攻元军水寨。这场被写入《续资治通鉴》的经典战役,实则是盐枭对漕运的极致利用。
脱突遭罢官时,义军地窖里还存着三千石私盐。张士诚用这些硬通货从波斯商人手中换得改良回回炮,轰开了称王之路。当他在平江府(今苏州)开设弘文馆时,江南士族惊喜发现,这个“草寇”竟将盐税降至元廷三成,还允许用丝绸抵税。
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决战。张士诚却将三万精兵屯于松江,只为守护三艘载满倭国黄金的商船。苏州玄妙观出土的明代地契显示,其麾下将领在苏州置办的田产,竟比战时扩军花费多出五倍。
刘伯温那句“自守虏”的判词,在杭州湾海防图上得到印证:张士诚耗费百万两修建的吴王宫,防御工事全部朝内;水师战船最大者竟是用作宴游的楼船。当朱元璋的淮西兵锋抵近时,号称“带甲四十万”的东吴军,实有七成在各地看守盐场与商铺。
平江城破当日,张士诚将最后十八箱账簿投入剑池。这些记录着盐漕网络的核心档案,随着他的自缢化作千古谜题。其幕僚施耐庵隐居兴化期间,却在《水浒传》中暗藏密码:梁山泊的漕运地图,与张士诚的私盐路线惊人重合;宋江的招安困局,恰似东吴王在元廷与义军间的摇摆。姑苏百姓至今保留“烧九四香”习俗,九四正是张士诚乳名。这位盐枭帝王用漕运改写历史,却终被漕运反噬。他的故事印证着乱世铁律:得民心者未必得天下,但失进取心者必失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