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没续签牛肉,美国厂商遭重击:对华出口量几乎降至0

潇湘十二楼娱乐 2025-03-28 20:50:50

文|潇湘十二楼

编辑|潇湘十二楼

2025年3月20日当周,美国对华牛肉出口量骤降至54吨,较前几周暴跌近100%,这个出口量也砸碎了美国肉类出口商的期待。

此前,中国海关总署于3月16日最后一刻更新了数百家美国猪肉和家禽加工厂的出口资质,有效期延长至2030年,但牛肉企业的注册状态却显示为“超期”,导致出口资格失效。

为何中方在关键节点选择性续签资质?美国牛肉行业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

3月16日深夜,美国肉类出口联合会发言人乔·舒勒紧盯着中国海关总署的网站刷新页面。

此前,美国农业部曾多次与中国海关总署沟通,要求更新肉类加工企业的出口资质。

最终,猪肉和家禽企业的注册信息在截止日当天完成更新,有效期延长五年。

然而,当舒勒将页面下拉至牛肉企业一栏时,显示的却是数百家企业的“超期”状态。

“没人愿意让产品面临风险。”舒勒坦言,中国买家和美国出口商随即暂停了所有未获资质企业的交易。

这一结果早有预兆,根据2020年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美国肉类加工企业的出口资质有效期原本设定至2025年3月16日。

尽管美国贸易代表多次强调“将确保及时更新注册”,但中方对牛肉资质的“冷处理”显然超出了美方预期。

美国最大牛肉出口商泰森食品的中国市场负责人透露,自3月10日中方对美牛肉加征10%关税后,订单量已开始萎缩,“客户转向南美供应商的速度比我们预想的更快”。

此次资质失效事件,是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缩影。

2025年3月4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对中国进口商品全面加征10%关税,中方随即在3月10日启动反制措施,对美农产品实施阶梯式加税。

美国牛肉不仅面临10%的额外关税,更因资质问题被排除在市场之外。

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对华牛肉出口量约17万吨,占中国进口总量的4%,但这一市场份额正被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迅速填补。

更深层次的冲击来自产业链的断裂,美国猪肉加工商史密斯菲尔德CEO谢恩·史密斯指出,美国养殖业依赖从加拿大进口猪崽,而特朗普坚持对加拿大加征关税,导致生产成本攀升。

“新鲜猪肉需要快速找到买家,但关税和资质问题让全球供应链变得像一盘散沙。”

史密斯的焦虑反映了美国肉类行业的普遍困境,在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下,全球化布局的企业反而成为“夹心层”。

美国牛肉对华出口的坎坷并非首次,2003年因疯牛病被禁,直到2017年才重返中国市场。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期间,中方对美牛肉加征关税,澳大利亚趁机抢占份额,单月对华出口量激增至1.45万吨。

2020年,澳大利亚因肉厂疫情和标签问题遭中方禁令,美国牛肉一度被视为替代选项,但如今剧情再次反转——巴西和阿根廷凭借价格优势与稳定的供应渠道,成为新一轮贸易变局中的赢家。

中国商务部2024年12月启动的进口牛肉保障措施调查,被解读为对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国的预警。

中方可能分阶段恢复部分牛肉企业资质,但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我国自己手中,续签与否取决于双边关系的缓和程度。

对于美国厂商而言,失去中国市场的影响远不止短期利润。

泰森食品2024年对华销售额达8.5亿美元,其中国市场负责人马里诺·卡马德里坦言:“中国不仅是最大的增长引擎,更是检验全球竞争力的试金石。”

然而,特朗普政府坚持“美国优先”的强硬立场,与企业的现实需求形成尖锐矛盾。

美国肉类出口联合会数据显示,若资质问题持续未解,30亿美元的肉类出口将面临阻滞。

另一方面,中方的反制措施显示出精准性与策略性。

延长猪肉和家禽资质,既保障了国内蛋白质供应稳定,又避免全面激化矛盾;暂缓牛肉续签,则为后续谈判留下筹码。

当美国厂商在“排毒期”的阵痛中挣扎,中国市场已悄然调整全球供应链的权重。

无论是历史的教训,还是现实的抉择,都在印证一个事实:在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中,单边主义的代价终将由市场投票决定。

0 阅读:65
潇湘十二楼娱乐

潇湘十二楼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