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自称“十全武功”,含平定大小金川之战。两战历时七年,绵延二十余年,终以清军艰难取胜。闻捷报,乾隆兴奋异常,连作数诗以抒畅怀。大小金川之战,乃清廷与四川土司因资源与权力之争而起的两场战事。战后统计显示,清廷耗兵逾60万,军费数亿两白银,死伤万余人,其代价远超“十全武功”中其余战役。尽管清廷付出了巨大代价,但平定大小金川对其意义极为重大,超乎预料。
分析两次金川战争起因,与清廷国策紧密相关。清朝皇室为满人,原北方游牧民族,明末见明朝边患,故入主中原后,国策重在平定边疆。清朝统治者认为“边疆未平,内地难安”,基于此国策,清廷对边疆少数民族实施政策,这些政策不仅限于战争,大小金川的治理便是明证。大小金川现今位于四川汶川县,清初时少数民族聚居。元朝为便于管理,在此实施“土司制度”,土司乃军政经济大权在握的诸侯,拥有广袤土地,百姓种地需向其纳粮缴税。
清朝时,土司制度不符社会需求,朝廷遂行改土归流,将世袭土司改为流官,此举触动土司集团利益,成为两次金川战争爆发的根源。战争爆发的直接诱因是“瞻对之役”,它之于金川战争的意义,就如同萨拉热窝事件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都是关键性的触发点。瞻对乃藏族聚居之地,部落众多,皆尚武好斗,常因土地之争而大动干戈,尤以班滚之人最为嚣张,致使当地社会秩序遭受严峻挑战。此地区乃清军入藏要道,对清廷掌控西藏至关重要,故为维护秩序,清军屡次发兵,对瞻对进行围剿。
在一次围剿中,瞻对土司顽强抵抗长达一年,令清军陷入僵局。乾隆与前线将士急欲停战,恰逢班滚趁清军攻入时焚毁城寨,清军误以为其已亡,遂放弃追查。事件过后,瞻对及周边土司愈发藐视朝廷,行为放荡不羁,金川土司亦在其中,这一态势最终引发了后续的金川战争。色勒奔土司逝后,其弟莎罗奔继任,转而觊觎小金川,多次发兵争地。清廷刚平瞻对之战,无意再起干戈,仅遣使调停双方争端。
两年后,莎罗奔侵扰章谷,距清廷辖地仅数日路程。四川巡抚急报并出兵遭伏击大败。乾隆震怒,即刻点兵遣将入川,第一次金川战争由此爆发。这场战争历时两年多,在傅恒与岳钟琪的指挥下,清军终获胜利。然而,大金川未被彻底铲除,为随后的第二次战役预留了隐患。1771年,大小金川土司联兵叛乱,乾隆帝遂下定决心,誓要彻底平定两地,这标志着第二次金川之战的爆发。此次战争历经五年,最终在阿桂等清军将领的指挥下,成功平定大小金川。作战细节繁杂不赘,本文仅聚焦于两平金川所具有的历史意义。
首先,清廷平定大小金川,标志着“边疆不平,内地难安”军事策略的胜利,确保了该地长期稳定,消除了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威胁。其次,政治层面看,大小金川平定后,清廷顺利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此地随之归入中央政府管辖,这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及促进多民族发展,均发挥了关键作用。经济上,改土归流实施后,土司土地得以解放,生产力逐步恢复,这对当地战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平定金川对周边民族关系处理至关重要,它使该地成为内地,消除了地域政治隔阂,为汉民与藏民交流提供了机会,促进了汉藏融合。
金川亦是清军练兵之所,为入藏奠定基础。廓尔喀侵藏后,清军于金川整训,继而进发西藏,历经两月奋战,终将廓尔喀势力逐出西藏。若金川未平,清军难以入藏驱敌,故平定金川对后续维护国家安全统一至关重要。金川平定后,乾隆颁布新规,成年男子皆需服兵役,并建立屯兵所。这些兵力为清朝提供后备,且清朝灭亡后仍受民国征调,出兵五十余次,足迹遍布四川、两湖、台湾等地。
众人多鄙夷乾隆“十全武功”,视为好大喜功。然从历史意义观之,并非如此,大小金川之战对朝廷国家意义重大,岂是“好大喜功”所能掩盖。经过深入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新型材料,它具有极高的强度和优异的耐热性,这一发现有望为航空航天领域带来革命性的突破。科学家深入研究后,发现一种新材料,强度高且耐热性优异,有望为航空航天领域带来革命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