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缺不缺能将?至少在李定国面前清军损失惨重,一亲王被打死

惟楚说历史 2025-04-11 17:54:22

1652年,清军入关已经8年了,但中国还没有被清军完全拿下。为了加快攻占的步伐,清军持续不断向南方战线派遣武将。

眼见局势没有丝毫改观,甚至还丢了两州、三千里地,清朝马不停蹄地派遣出了亲王领军的支援队伍。

可初临战场的尼堪,并没有为清朝带来任何喜讯,反而被南明的大将击杀于阵前,这是清朝在攻占全国过程当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与亲王。

至于击杀了敬谨王尼堪的大将,正是南明最后一位能将李定国。

那么,李定国到底有多厉害?单看他在南明这几年时间里杀了清军抱头鼠窜就能一目了然,甚至吴三桂也在他手中吃了不少败仗。

“弃暗投明”的李定国

明末之时,榆林这个地区一直处在经济低谷当中,甚至可以说榆林贫穷的连经济都没有。

李定国就是出生在榆林这个地方,从小便缺衣少食,10岁的时候已经跟着起义军开始反抗明朝统治了。

当然,这一时期李定国是与明朝作对的,与后来誓死复位明朝、保护永历帝的形象截然相反。

在张献忠的手上,既当义子也当爱将的李定国虽不是最显眼的那一个,但他的实力却在悄悄地增长着。

等到张献忠死了,他也成为独立的四王之一。只不过,李定国的心比较倾向于降明,扶持明朝抗击清朝。

可作为义子当中的老大,孙可望并不这样认为。他想割据称帝,所以在投降明朝一事上一直举棋不定。

有勇无谋的孙可望打算挟持明帝号令天下,自己做一个幕后的曹操。

但李定国的实力与日俱增,让孙可望察觉到了威胁,进而对李定国实施了打击与陷害。

李定国有陕西汉子的坚毅,也有西北人的情谊。对于孙可望的打击报复,出于昔日的兄弟情没有反抗,而是一体受之。

此时的李定国人生目标已经脱离了低级趣味,开始瞄向抗清这个宏大的霸业。

彼时的南明小朝廷已经处在风雨飘摇当中,永历帝虽然被扶持了起来,但党政与勾心斗角从来没有停止。

李定国在这样的环境当中遇到的压力可想而知,明将大多在抗清的过程当中一败涂地,唯一能给南明小朝廷带来希望的就是李定国这支孤军。

1652年,李定国和孙秀芳分两路出击抗清,但孙秀芳的军队全军覆没。

消息传回朝堂之后,举国震惊,甚至已经做好了继续南逃的准备。

恰在此时,李定国取胜的消息也传回了小朝廷内,令朝堂上的气息焕然一新。

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李定国率领12,000人抵挡住了清兵数万人的攻击,并且凭借着少的可怜的兵力,成功收复广西全境。

战斗从未停止,经李定国的手南明收回了两州三十六县,国境向前推进了3000里。

不要说在南明了,这样的功绩即使放在清初也是实打实的功劳。

吴三贵能凭借着投降一事获王爷的册封,相信永历帝如果清醒的话,也应给李定国封王。

事实上,永历帝还是做到了给李定国封王的决定。只不过,此时的王爷已经打动不了李定国的心了,他的全部心思都用在了抗击清朝上。

两州之地克复之后,李定国的辉煌战绩并没有达到顶峰。

1658年的磨盘山之战堪称经典。李定国凭借手中6000人马对抗清军3万人,吴三桂在他手下大败而回,清朝的敬谨亲王也战死在李定国的刀下。

尼堪亲王在作战不利的情况下被清军委派到了前线,他并不是孤身一人前来,而是带着满清精锐驰援前线,准备拿下李定国打开局面。

可任谁都没有想到,即便是清朝将战事提升到亲王级别,对于战况也无济于事,无非是多了送了一个人头而已。

虽说李定国此时的锋芒正盛,但南明以及南明的军队却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6000对3万的战斗必败无疑,更何况李定国手中的6000人已经属于老弱病残,到了兵甲不全的地步。反观清军却拥有各种弓箭、弩箭以及火炮。

两军刚一接触,6000人的队伍在清军火炮的攻击之下,立刻损失了1/3。但这些伤亡并没有击垮军队的士气,反而让这支孤军越挫越勇。

面对一拥而上的清军,剩下的4000人做足了赴死的准备。李定国不愧是名将,在他的手中南明军队仅用了1/3的伤亡,就重挫对面的数万清军。

不仅取得了战役的胜利,更是斩杀清军将领数人。固山额真沙里布战死,吴三桂仓皇后撤,尼堪死于后战。

可局部的胜利并不能改变全局的走向,纵使李定国再骁勇善战,明朝也已经走到了末路。

缺乏勇气与计谋的永历朝,也只会一味逃跑。

对于李定国的生死,他已经不在乎了,本以为逃到缅甸能侥幸不死的永历帝,最终被拱手送回了吴三桂的手中。

面对永历帝的死亡,李定国内心是痛苦的,当然也是绝望的。永历帝死后几个月,李定国也紧跟而去。

但他临死之前告诫子孙,宁死勿降清。

现如今的西南地区乃至缅甸地区,还有晋王祠的存在,李定国的香火从未断过。

这位忠臣能将的典范,虽然已经肉体消亡,但他的精神与名号却久久回荡在历史的长河中。

0 阅读:3
惟楚说历史

惟楚说历史

用文化解读历史,用历史学习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