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吐槽这个话题很久了,一直忍着,因为我没小孩,估计写这样的内容会被贴标签,站着说话不腰疼,乱操心,不做父母没有发言权之类的。
然后看得多了,就不想继续压抑自己的天性。毕竟,我有写的权利,你有不看的权利。Why not?
我反对小孩子学书法的最主要原因是,书法这种形式极为局限的表现形式,会压抑孩子的创造力和表达欲。
回想我小时候,字丑,被老爸逼着练字,没少挨批。暑假经常坐在那里对着字帖一遍又一遍模仿。(对不起,老爸,拿你举例也是万不得已)
很多年过去了,字写得依旧很丑,而时代已经从“字写得好就吃香”跳跃到了“几乎不需要写字”,谁还在乎你的字写得好不好?
练书法的过程,有着极为狭隘的条条框框,规定严格到每一个笔画的形状、相互关系。学书法说白了就是不断的模仿,完全不需要发挥创造力,也不用表达你自己的情感、想法。模仿得越像、越娴熟越好。任意的发挥都会有被批成丑、不听话、不像、不守规矩的风险。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练字的过程中,孩子们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得:
1.字写得稍微好看一点点
2.自律(几个小时坐在那里做一件如此枯燥的事)
3.耐心(你咋不让你娃坐在路边数汽车呢?)
失:
1.大量的时间
本来这些假期、周末的时候可以玩耍,或者运动、学习音乐、绘画、看书、社交等。
2.想象力
而小孩子天生都有强大的想象力,把一撇写成一把刀,把一横画成薯条,书法老师一定会抓狂的吧?
3.个性
如果说书法是装逼,它还偏偏是要求每个人都装的一模一样。
每个人的书写习惯是不一样的,就像每个人的喜好、观点、走路的姿势都不一样。学习书法是强制抹杀个性的过程。比如:临摹王羲之的书法,目标都是写得跟王羲之一模一样。可是,万一我就要跟王羲之写得不一样呢?毕竟他是个古人。而且我还想跟同桌小明写得不一样,他一点都不酷。我的书法里要加入摇滚的风格,可以吗?
4.挑战权威的勇气
孩子太小,不敢说:
"那谁,你那个朝代的书法早out啦,我们喜欢的是乐高、超级飞侠、海底小纵队。"
“为啥书法总是黑色的?不能用蓝色的颜料吗?”
“BORING!BORING!BORING!”
有人可能会说,练习乐器也是很重复、枯燥的学习过程。练习乐器的过程中训练左右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更加灵敏的听觉、培养节奏感、学习乐理知识、学会欣赏音乐,不同乐器之间的融汇贯通,乐队练习中的团队合作,等等。而且随时可以接触古典、流行、摇滚等不同风格。练习乐器能让孩子参与到更多有趣的活动中,或者使独处的时光更美好,终生受益。
而书法,噗,除了与古人比高下,对日常生活的兴趣培养贡献颇少。朋友们最多夸一下“写得真好”,然后就没了。
顺便吐槽一下,我每去一个城市都喜欢参观一下博物馆。中国很多城市的博物馆里,很大一部分的展区都被书法作品占据了。而我看不出来一幅跟另外一幅有多大区别,几百年前的跟当代的作品有多大区别,除了纸张旧一点。就像你走进欧洲的博物馆,看到的几百幅作品都是看起来没多少区别的蒙娜丽莎,说起来就那个头发的笔触是什么派什么家的代表,那有什么劲?
还有人说:书法是一门艺术。
你姥姥是打毛衣能手,你妈跟你姥姥学打毛衣,每一针都跟你姥姥打的一样有神韵。
如果书法算艺术,你们村的妇女都是艺术家?
让书法少一点套路,多一点创新
让写字回到沟通的本源,别人能看懂你书写的语句,就够了。
让我们像欣赏古典名著一样欣赏书法,而不要求孩子们在重复几百年的怪圈里守规矩。
让禁锢思维的书法走开,让孩子们随意写出个性。
让书法留在过去,让孩子用有限的童年时光去拥抱新生活。
除非,除非,你的孩子对书法有独特的兴趣,就像有人喜欢昆虫,有人喜欢考古,有人喜欢深海里的鱼。
————分割线——————
照例,就像昨天,昨天的昨天,昨天的昨天的昨天... 送上今晚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