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手指敲打着MAC电脑的键盘,发出清脆的“册册册”声响,外面路上的车辆和行人的声音略有点嘈杂,回收二手冰箱空调洗衣机的大喇叭声从远处渐行渐近。
这一刻我感到非常幸福,因为我的听力又回来了!
一个多月前的某个晚上,洗完澡,我用棉签掏了一下耳朵,就发现听力受损了。除了听到的音量降低,闷闷的,耳朵里还会有嗡嗡的金属敲打噪音,自己说话的声音变得更响了。
刚开始是很无奈的,忐忑不安,听不清楚别人说话,总是要很费劲地聚精会神,生怕漏听。我就跟其他人说我耳朵有问题,听不清的时候请他们重复一下。
02
剧情发展到这里,我该去医院看一下耳朵了吧?
我偏不!
我想起来,以前爷爷耳背,说话总是很大声。我又想起来我爸现在听力也不好,家人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他经常退缩到一旁,看着手机,不参与说话讨论。
他们听力不好的老年生活是什么样的感受?如果我老年时也耳背,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
这不,天赐一个机会,模拟了耳背的状态,我可以借机沉浸式经历一下他们的感受。
于是,我从烦躁中走出来,静静地感觉自己是如何获取外界的声音。哪些声音是以前能听到,现在听不到的?哪些声音是不听也无所谓的?哪些是关键信息,我要与别人沟通,请对方重复的?在沟通的过程中我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害怕别人对我不耐烦?听不清楚是否很着急?烦躁的心情来自于对听力的失望吗?
刚好最近看了一本关于照护阿尔茨海默病人的书,里面的病例是从眼睛失明开始的(并不是每个病人都这样)。失明导致了无法获取原本很自然而言的信息输入和愉悦,比如看画展、看剧、看景色、看亲人的表情等等。
当我们失去(或者部分失去)某种感官输入的时候,除了生活的不便利,信息量的减少带来的变化对心理和情绪的冲击很大。病人如果不能去适应这个变化,开发出新的生活模式,会产生强烈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我尽量去发现听力受损后的变化、甚至是好的变化。我更专注于阅读、思考。周围人说的话和噪音后退了,环境的无效信息干扰更少了。
搬到新的住处以后,身处闹市,我却发现一切都那么安静(后来才知道不是环境安静,而是我没听到而已)。
就这样,我与听觉障碍做起了朋友,寻找与它和谐相处的新模式。
我想,等我老年的时候,不论哪个感官出现衰竭现象,我都希望快速找到与它协商、跟它一起探索相处模式的心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fa0f71949c60b8bb7def5b259d25fc3.jpg)
03
这就是我做的一个社会实验。
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后来,我去医院看了耳朵,温暖的生理盐水冲洗过后,脆亮亮的声音世界又回来了。
我感到幸福。
如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