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学者将中美两国人民不同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态度作对比。有用的是一则故事:一位中国老人遇到一位美国老人说:“攒了几十年,昨天我终于搬进新房了。”美国老人则说:“昨天我终于还清了房子的所有贷款。”面对这则故事,许多人感到无奈、叹息,甚至于大加批判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但十多年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已经被我们广泛接受,随之而来的是,家庭高负债、集体焦虑的产生。
社会发展到现在,又需要我们重新正视自己,正视自己的文化。那么,当代社会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又该如何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呢?事实上,我们不必刻意地去推崇西方的思维习惯,模仿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文化中,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材和案例。
在中国文化史上,“魏晋风流”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名词。魏晋风流,或称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人们所追求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提及魏晋风流或魏晋风度,鲁迅先生将其归结为药与酒、姿容、神韵,李泽厚则补充为:“还要加上华丽好看的文采词章。”还有很多人会想到等级分明的门阀制度,或者潇洒飘逸的隐士,以及各种名士的妙闻趣事。可以说,魏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风格迥异、不可复制的时代,它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追求个性自由,天然率真等等,在今天看来,具有超越时代的现实意义。
“魏晋风流”是在乱世的环境中对儒家人生准则的一种否定,是游离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之外的,这就注定了魏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性。那么,“魏晋风流”对当今社会又有哪些借鉴意义呢?
一方面,“魏晋风流”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崇尚自然,追求个性自由。魏晋名士讲求天然率真,洒脱不羁,任性而为,极具有个性色彩。“竹林七贤”之一嵇康在对友人的信中便说,“抱琴行吟,弋钓草野”,“游山泽,观鱼鸟,意甚乐之”;陶渊明更是“质朴自然,非矫厉所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魏晋名士面对残酷的政治现实,不愿苟且与世俗同流合污,故而回归田园自然,保持自己特有的个性,是对自我独特价值的一种肯定。他们现实不遇,难展才华,心中愤懑,却豁达洒脱,为世人所仰。史书载阮籍“邻家少妇有美色,籍尝清饮,醉,则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阮籍做出如此越规犯矩之事,邻妇其夫却不加怀疑,这说明其夫充分相信阮籍的人格,为人豪放洒脱,不拘礼节,是个正人君子;又嵇康说自己“刚肠嫉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更有不羁者,“竹林七贤”中的刘伶,好酒,“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又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于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入我裈中’”《世说新语》中曾记载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却是“乘兴而行,兴尽而反”,这种洒脱豪放的人生态度确实是不拘一格。“魏晋风流”,可以说是对人自我的一种发现,一种追求,是具有东方意义的“文艺复兴”。
当今社会,人们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渐渐迷失自我,丧失了自己独特的个性,人人都是带着“面具”生活,彼此之间缺乏信任和真诚,社会开始产生一种信任危机。人的人格在慢慢地崩解,人的个性也得不到自由而愈渐扭曲,各种社会问题频出。因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定要传承“魏晋风流”的精髓,张扬人的个性,回归人的本性。对待他人真诚、质朴,对待生活洒脱豪放,虽然不能如魏晋名士一般做出惊世骇俗的举动,但能够与物与事中保持自己理性的思考,在合乎道德和法律的范围内彰显自己鲜明的个性,而不是人云亦云、跟风随大流,或者一味地采取极端手段。传承“魏晋风流”的精神特质,不仅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影响。
另一方面,“魏晋风流”讲求生活雅趣,追求一种高雅的生活状态。魏晋名士有的能知足常乐,有的能安贫乐道,“不汲汲于富贵”,是一种“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精神境界。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表达自己:“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陶渊明则是知足常乐的典型,“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晏如也”,在如此简陋在的环境下,却能“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王羲之一行聚于会稽山上,却能“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得其所乐,而不刻意追求,任性自然,而与物无所求,这是一种生活态度,是老庄哲学影响下的“无为”思想。
在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影响下,传统的中国人热衷于所谓的“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但更多的人是挣扎,为了谋取生存空间,殚精竭虑,身心俱疲。面对漫长的中国历史,人们往往感叹:中国底层人民的隐忍和安分真应该令世界惊叹。在无论多么艰苦的环境下,中国人民任劳任怨,只求一餐之饱,一室之居,这种传统也一直流传到现在。其实,大多数人混淆了“生存”与“生活”的概念,认为生存即生活,然而事实上,生存只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任何生物都是在生存,而生活,却是生存基础上的更高追求,是独属于人的。许多人把这种追求物化为富贵和地位,结果一生陷入这样的误区之中,生活变成了生存。现代人为了谋得一处生存之地,买了房却变成了“房奴”,买了车却变成“车奴”,这是一种人生悲剧。生活不单单是一种物质的满足,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学会知足常乐,不要让太多的欲望迷惑本性,被外物所束缚,保持自己的天然纯真。那么,我们就会少一分尔虞我诈,多一分其乐融融。
一个国家的真正强大和富裕在于人民,而人民的富裕不只在于经济水平的提高,也在于文化思想。从中国几千年优秀的文化之中,汲取合适的内容,实事求是,古为今用,可以有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提倡“魏晋风流”式的理念,并不是在否定传统儒家的“有为”思想,而是将二者综合,是人民既能为未来积极进取,又能很好的享受生活。面对当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危机,我们不凡换一种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本来就植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中。
参考资料: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学院出版社
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卷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上编
《晋书 刘伶列传》
《宋书 陶潜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