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银号
指今天津东北角一带,即东马路和北马路交叉地带。顾名思义,官银号是清政府官方设立的金融机构。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各国纷纷在天津设立银行,使天津物资损耗,金融紊乱。国内原有的钱庄银号逐渐萎缩。为了恢复国内金融的元气,清政府于1902年在天津成立了直隶官银号。
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任用周学熙创建实业,周学熙在天津先后创办了北洋银元局、官银号、中国实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还开办了启新洋灰公司、滦州煤矿、华新纱厂等实业,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北洋财团,为振兴天津的工商业作出了一定的历史贡献。官银号很快发展成为实业发展服务的现代金融机构,促进了北方金融秩序的整顿。官银号为天津第一个官办金融机构,也是中国第二家官办金融机构,行址位于天津北马路东端南侧三义庙处(靠近东北角)。该银号一面发行银元钞票,十足兑现,一面经营本省金库,融通行政经费。
1913年,北洋政府照银行条例在原址组成了直隶省银行,成为筹集军费的机构。1928年直隶省银行关闭。后来国民党政府在该址建立了河北省银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官银号旧址改为中国银行东北角分理处,官银号的地名却一直沿传至今。

2.大红桥
位于子牙河下游,是天津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它是红桥区的标志性建筑物,也是红桥区区名的由来。
清光绪十三年(1887),在子牙河与北运河交汇处建成一座钢桥。桥为单孔拱式结构,由四根拱肋组成空腹式拱架,跨径约50米,两岸桥台用条石砌筑。因考虑到桥下行船,桥面很高,颇似长虹,故称为虹桥,人们俗称为“大红桥”。大红桥建成后,因桥面太高,纵坡很陡,桥两头看不到对面的人,往来车辆需前后推挽,非常吃力,且跨径太小不能适应泄洪需要。1924年天津发大洪水,首先冲垮护岸和桥台,致使大红桥钢架全部沉入水中。后来几经打捞,但仍有半数残骸陷入河底淤泥中。
1933年在原址上又开始筹建新桥。新桥修建由李吟秋主持,工程技术人员吸取了旧大红桥倒塌的教训,加固了护岸,同时加大孔径使桥长增加20米。该桥自1937年建成至今运营状况良好。新建红桥亦称西河桥,1965年改称大红桥,至今仍在使用。大红桥位于繁华的市区,附近是天津市通往冀中的重要内河码头,因此在天津很有名。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打通河北大街向北通道,在大红桥东侧建成一座新红桥。新桥宽阔美观,使河北大街与丁字洁三号路连成一体,成为南北通衢。如今新红桥与大红桥并架于子牙河上,可谓天津一景。

3.海光寺
位于南京路与南门外大街交会处东北侧,其地域为:南京路以北、多伦道以南、万全道以西、南门外大街以东的范围。
此地原有一座寺院,清初天津城南门之外的官道两旁,河网纵横,坑塘密布,颇具泽国水乡的江南风貌。明代的天津八景之一便是“定南禾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一位法名成衡的高僧,于距南门3里的官道东侧修建起一座宝刹,名普陀寺。1719年康熙帝南巡,驻跸天津,赐普陀寺名海光寺,并书楹联“香塔鱼山下,禅堂雁水滨”。
咸丰八年(1858)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舰队攻占大洁口炮台,溯河而上,直抵东浮桥,盘踞三岔口。天津守军泰命在海光寺外驻扎。朝廷急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津谈判求和。英、法、俄、美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海光寺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海光寺成为中国备受凌辱的见证,于是,它得了个别名一—“签约寺”。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再度侵占天津,海光寺被侵略军占领;转年因天津开埠而撤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重视国防建设。咸丰十一年(1861),朝廷委任直隶总督崇厚在海光寺创办“天津机器局”,把从国外购置的蒸汽机、化铁炉和车床等设备,安装在佛殿东跨院的厂房里,制造枪炮弹药,以加强京畿防务。

光绪工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天津,海光寺遭彻底破坏,日军占领海光寺。转年签订《辛丑条约》,海光寺被划入日租界。海光寺的旧址,现为医学科学院血液研究所及血液病医院、解放军272医院的所在地。1985年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4.紫竹林
是天津老地名,如“紫竹林租界”、“紫竹林码头”、“紫竹林兵营”等,在天津近代史上和天津民俗风情小说里,皆赫赫有名。但“紫竹林”确切的遗址位于何处呢?经考证,当年的“紫竹林位于今和平区承德道与吉林路交口的东北侧(一说西侧)。在清道光年间出版的《津门保甲图说》记载:“紫竹林,故禅林也。附近居人,遂以名村。”可见,紫竹林初为庙宇名,不久派生为聚落了,后为街名、地区名,最终湮没无闻。相传清康熙初年,在此地建造了一座供奉观音的紫竹林庙,正爬三间、两厢有配殿,院内植有竹林。寺庙遗址就位于今承德道原市图书馆附近。因为景色很美,常为诗人所称道,曾有“萍踪今初定,新修紫竹林”,“高柳绿围村,村烟接水痕;板桥通古寺,花圃背衡门”等诗句。谁曾料想这个幽雅静谧的村落,却成为天津近代史中风狂雨骤、战云密布的焦点地带。

紫竹林村北临海河,南临滨海大道,临近马家口,地处水器要冲、通衢要道,故而被侵略者觊觎。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天津被迫开为通商口岸,英、美、法三国首先将位于城南的紫竹林村沿河一带划为租界地,时人称之为紫竹林租界。不久,三国分别在天津强划租界。此后,租界当局在此大兴土木,筑路建房,没立领事,控制海关,开设洋行,建立学校和医院,修筑码头兵营等。当时,紫竹林名气很大,今张自忠路至营口道一段(大沽北路),当时称为“紫竹林路”。英租界和法租界先后在紫竹林沿河一带修建了“紫竹林码头”,就是后来的大同道渡口。另外,法租界当局在赤峰道北端建立了一座兵营,即法国营盘,俗称“紫竹林兵营”,就是今天的港务局职工宿舍。19世纪末,这一带曾有一条十分繁华的紫竹林大街。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紫竹林庙被毁。后在寺庙旧址建造起一座大楼。不久,义和团天津地区的首领张德成率部攻打紫竹林租界,激战一个月之久。1945年9月,日本侵略军驻天津地区部队的投降仪式也是在紫竹林广场举行的。

5.大营门
天津有几个以“营门”命名的地名,如“大营门”、“小营门”、“南营门”、“北营门”、“西营门”、“营门东”等。这些“营门”当年都是军事防御设施,清咸丰十年(1860),由统兵大臣僧格林沁下令修建天津城防。当时在距城里五六里的地方挖壕筑墙,所筑的围墙,俗称“墙子”,围墙中间设14个“营门”。光绪六年(1880)重修。围墙外所挖像沟就是“墙子河”,原长18千米。1970年因修建地铁已填平,现名南京路。

“大营门”正名凝晖门,俗称梁园营门、梁园门,在今河西区南京路和大沽南路交会处附近,与“小营门”(正名厚德门)相距不远。作为区片名的“大营门”,泛指河西区南京路和大沽南路交会处及附近地区,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后沦为德租界地。现为河西区的政治中心和繁华商业区。

6.小树林
天津的“小树林”作为地名,至少已有百年了。当初,这里是天津旧城东北郊的荒野,树影婆娑、野草丛生。清末,有林姓人家在此建房居住,建房立契需注明所在地点,林某即以新居附近的一片小树,称该地为小树林。小树林北靠金钟河,曾为船只停泊之地,河运昌盛,渐成集市贸易场所,是鱼、盐、席、苇等物资的集散口岸,商旅纷至。后来店铺林立,茶察、酒肆、饭铺、旅舍应有尽有。

民国初年该地已粗具道路规模,因西口与陈家沟尽头相对,故又有沟子头之称。以后市政当局将该地定名为小树林。新中国成立初期,改小树林为陈家沟子大街。但群众对旧称已沿用成习。1953年重新定名为小树林大街。

7.下瓦房
在河西区北部,泛指大沽南路和琼州道交会处一带。天津人俗以南为“下”,旧时,老域里的人出域办事,例如出了南门,到海光寺、八里台一带,或到老西开、大营门等地,俗称到“下边”去;如果出了西门,到西北角以西、小西关一带,俗称到“西头”去。“下瓦房”的命名理据,非为“往下掉瓦的破房子”,而是“下边的瓦房”。相传清末此处建有三间瓦房,以供行人饮茶小慰,因位于旧城之南,故名。

8.三不管
天津曾有一块地方与北京的“天桥”、南京的“夫子庙”齐名,就是大致形成于20世纪初期的“三不管”。其地域范围:东至东兴大街,西至荣业大街,南至华安大街,北至清和大街,面积约为1万平方米。

“三不管”的名称,源于地域特点。这里原是天津城南门以外的一片荒芜洼地,清朝末年处在日本租界、法国租界与中国地方官署的交界处,日本人原想把这块地方纳入它在天津的租界内,但因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有矛盾,其企图并未得逞,而昏庸的天津官府竟不敢在那里行使主权,哪方都不管。无业游民搭窝棚、盖小房,长期居住,社会秩序混乱。后来由于生存、生活需要,此成为三教九流、五行八作聚集的地方。算命的,说书的,唱曲的,练把式的,卖野药的,各种艺人都来这里谋生,逐渐形成了一片以吃、玩为特色的露天市场。以后侧面又建起了封闭式的,以戏曲、杂耍场所为主的东兴市场,吸引了周边及城里人,成为底层百姓休闲娱乐、吃喝享受的场所,也是地痞流氓、毒贩娼妓麋集之地。于是一天天热闹起来,“三不管”的名声也由此叫响。“三不管”得名另一说是由于这里乱埋乱葬死人尸骨没大管,坑蒙拐骗没人管,打架斗殴没人管,故而称为“三不管”。后来天津警察厅虽在这里设立警察署,纵横开辟了几个街道,兴建了商店和住宅,而“三不管”地名却一直流传下来。

民国后期,是“三不管”的鼎盛时期,原在“侯家后”的大饭店和妓院,多已迁到那里去了,又新开设了“华林”、“群英”、“权乐”几处小戏馆,“三不管”从而畸形繁华。先后有许多说书的,说相声的,卖唱的,变戏法的,拉洋片的,算命相面的,其中出名的有卖药糖的王保山,卖布头的白傻子,治猴子的“猴子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