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过节习俗和故事有哪些?

文化愿补不足 2024-12-26 00:33:55

天津民间的春节习俗在保持中华民族传统的同时,又有许多独特之处。天津人从一进腊月就开始忙年,为过年做各种准备工作。民间有句俗语:“过了腊八就是年。”过年的活动实际上从腊八就开始,持续到正月十六这样一个近40天的时间都是过年或从事与过年有关的活动。

大年三十是个喜庆的日子。除夕夜要守岁、辞岁、吃团圆饭,同时还有许多禁忌,不许说不吉利的话,如“没有了”、“少了”、“死了”、“完了”之类。也不许扫地、倒水,怕把财气扫走、倒掉。若有瓷器之类的物品摔碎,则要马上说“碎碎(岁岁)平安”以此驱走不祥。另有一种“妈妈例儿”:出嫁的女儿不能看娘家的灯,不然会妨(fang)死娘家人。

初一破晓,老少爷们要外出拜年,这天还要吃饺子,为了讨吉利,往往把铜钱包进饺子里,吃到铜钱的人,象征新年发财。

正月初二,民间为“敬财神”日。要吃捞面条,讲究吃全菜码,即黄瓜、菠菜、豆角、豆芽等窖菜。还有银鱼、紫蟹、晃虾、铁雀等都是过年时的菜品。除这四种还有韭黄、萝卜、鸭梨、黄芽菜,统称天津八珍。正月初二,还是天津人“法定”的“姑爷节”。天津人对女婿爱称为姑爷,在这一天,不论年龄大小、职位高低、财富多少,全域总动员,出嫁的女儿都要在女婿陪同下回娘家走亲戚。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要吃汤圆,津地土语叫“元宵”,有糯米(津地叫“江米”)面和高粱面(津地叫“秫米面”)两种。

糕点店出售的是糯米面的。元宵馅品种多样,故称“什锦汤圆”,制作时用畚箕摇制,煮熟后松软可口。一般家庭自制都是高梁面的,是包糖馅后用手抟成,煮熟后略显硬实。这一天,民间讲究在神像前或屋门荷叶墩上供前一日蒸好的发面刺猬、老鼠驮元宝面食。摆供品多为家中年长者,讲究午前摆供的刺猬、老鼠头朝外,午后掉转头朝里,意为把元宝驮回了家。晚饭前煮元宵要先供神佛、祖先。在天津人的心目中,“闹元宵”也是过年。

旧时,天津人过灯节通常由正月十四到十六,历时3天。城厢内外,民宅铺户,通衢张灯结彩,燃放花炬。夜晚,人们走上街头,赏灯之余,或品画工,或猜文虎。这一天,民间各种花会也多上街表演。高跷、法鼓、狮子舞等与沿街灯盏交相辉映,为节日增添了色彩。过去,在这一天,民间还有舅舅给外甥送灯及“走百病”的习俗。如今,民间仍非常隆重地过“灯节”,只是其中的一些习俗有所简化。

农历正月二十五俗称“填仓节”,又叫“天仓节”。旧时,天津民间这天流传“老鼠娶亲”故事。这天要吃米饭鱼汤,以犒劳为防止娶亲的老鼠吃掉粮食而看守粮仓的馋猫。

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的一个重要习俗是“剁小人”、“捏小人嘴”。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吃,包的饺子一定要肉菜馅的。包饺子剁馅的时候,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还要一边剁一边念叨“剁小人”;包饺子时要仔细捏拢饺子皮,叫“捏小人嘴”。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可以免除逸言之祸,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吃饺子前照例要放鞭炮,叫作崩掉“小人”,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原来,这里的传说非常有趣,大年三十,人们清神时,把脏神给忘了。他气不过,便找弥勒佛闹事。弥勒佛满脸堆笑,就是不答腔。这脏神气得捶胸顿足,七窍生烟。眼看事情要闹大了,弥勒佛才开口说:“这样吧!今天是初五,让人们再为你放几个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次吧!”“这就是“破五”的来历。

正月初五叫“破五”,也叫“泼污”、“送穷士”,每一家把家里床下旮旯的土扫出倒掉,泼掉脏水,赶走穷气。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龙抬头”指农历二月初二,是传统的岁时习俗。因为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了不吃不喝不动的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气渐暖,一些动物好似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节令名为“惊蛰”。百姓传说中的大龙,那种龙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础上,我们祖先想象加工出来的。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们期望龙能镇住一切有害的毒虫,期望着丰收。这就是民谚中“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在我国北方,老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虫,天津地区就有“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的语。这天还有理发的习俗,正所谓“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为孩子理发,叫“剃龙头”或“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有“理发去旧”之意。

这天的民俗吃食多带个“龙”字,如吃饺子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天津人这天的节令吃食与众不同:讲究吃“煎焖子”,也就是乾隆初年《天津县志》中所记的“煎糕粉”。天津的焖子跟各地的凉粉、粉皮属于同类食品,是用淀粉调水熬熟呈流质状,经冷却而成的。天津焖子讲究用极细的绿豆淀粉熬制,透透亮亮,不黏不散。煎焖子要用平底铛,少加些油,慢火煎到双面微现焦黄。盛到碟子里热浇上麻酱汁、蒜泥、醋、酱油等作料,佐以主食大饼或烧饼食用,清香爽口,余味绵长。“煎焖子”叫“煎龙鳞”,因为银白色的焖子切成扁块状,排在一起很像龙的鳞片。每片“龙鳞”的两面都被煎出黄嘎巴儿来,以表示对“懒龙”的惩罚,督促它尽力治水,好带来丰收。

民俗专家说,焖子有凉粉一样的凉性。将近早春,人体里阳气萌动,又时有春寒,焖子煎热了吃,凉热兼顾,跟节令配合非常得当,尽现中国饮食的养生之功。

立春、立夏、立秋与立冬合称“四立”,是传统社会中的重要节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而把此作为节日隆重庆祝,则称为“打春”。随着时间推移,以及天津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已经很少知道什么是“打春”,但“打春”留下的传统小吃却一直流传,这种小吃就是春卷和春饼。天津人在这一天要“春饼”。冯问田《丙寅天津竹枝词》中就有这方面的记述:“日历官场必用新,东郊不复祀芒神。一盘春柳晨餐荐,始识今朝正立春。”所谓“春柳”就是鸡蛋摊片切丝,拌上切成小段的春韭,是立春日的美食,后来则演变为薄饼卷鸡蛋、韭菜的春饼。立春这天,还要食青萝卜或紫萝卜、白菜丝,谓之“咬春”。有“咬断紫菘春恰到,一年生事卜春风”之意。天津蒋诗著的《沽河杂咏》中有一首《竹枝词》写道:“迎得新春又咬春,紫花菘复及时新。年年岁岁春先到,春酒安排要请人。”词中所说“咬春”和立秋“咬秋”一样,只不过“咬秋”是吃西瓜,而“咬春”是吃萝卜,“紫花菘”就是指紫心萝卜。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9个节气。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工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立冬这一天,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呢?因为饺子是来源子“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天津民间有句俗语:“过了腊八就是年。”天津人腊月里的活动多半属于准备过年的各种活动和习俗。

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儿粥的习俗。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儿醋。腊八儿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天津卫有“聘不尽的闺女,办不完的年货”的谚语,年货市场到腊月十五全摆出来了,俗称“上全街”。天津卫的年货市场集中在娘娘宫南北,年货主要是节日生活吃用之物。还要给家里的老人、孩子买东西。天津有句俗话:“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人要顶毡帽。”

腊月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民间谓之“小年”。家家要买糖瓜儿,等到夜里12点祭灶王爷。待香燃尽后,请下灶王像,要点火烧了,大年三十再买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码子。”换上,年复一年,都是这样。

小年过后,人们更是紧锣密鼓地准备过大年,几乎每一天都有要做的事情,民间俗谚总结为:“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倒有;三十合家欢乐坐一宿。”

腊月二十九这一天,人们要把春联、福字、窗花、吊钱儿、黑蜡光纸剪成的肥猪拱门剪纸以及室内外的年画全贴上。吊钱儿是用彩纸剪刻成的图案,下级铜钱图案,贴在门窗的玻璃和横棱上,作为春节喜庆气氛的点缀。贴上的吊钱儿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损坏,否则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这可以算是天津较为独特的一种民俗。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津俗有守岁、辞岁、吃团圆饭等活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晚间燃放鞭炮通宵不绝。通宵守夜,像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天津清明节习俗十分丰富。不仅有祭祖、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插柳植树、放风筝等一系列风俗活动。清明节,既有祭扫亲人墓地,一洒怀念悲伤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乐声。

“清明祭扫。”报本反始,追远尽敬,这是缅怀先人的日子。清代周宝善《津门竹枝词》:“年年墓上培新土,种得松楸直接云。”津俗为清明前后各十天祭扫祖墓,供香烛祭品于坟前,焚纸箔后,取土培坟叫“添坟”。今仍为民间祭祖节日。天津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俗。

“荡秋千”的历史狼古那时的秋干多用树桠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干。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目以培养勇敢的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清明前后,睿阳照临,春雨飞洒,插柳植树成活率高,成长快,自古以来天津就有清明插柳植树的习俗,并且一直流传至今。

至于“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春风把风筝送往远方,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随着社会的发展,天津清明的习俗也在变化。如清明网上祭祀;清明祭扫先烈、扫墓之时不烧纸,献鲜花,并将扫墓与旅游相结合等新习俗也在悄然形成。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老天津卫又称为“五月节”、“浴兰节”。老百姓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必须避“五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因此,端午节那天,除了自家大门上插艾草外,妇女们要用五色彩纸剪出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贴在窗户上,寓意“驱五毒、保平安”。儿童穿黄色“五毒衣”、“五毒鞋”,衣襟缀“老虎搭拉”。20世纪20年代以前有涂雄黄于小儿头、胸、耳及臀部者,以祛瘟避邪。

每到端午来临,天津市的许多药店都会推出配好的防病中药香囊。香囊内通常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除了清香、驱虫、避瘟、防病,还可以作为服饰的点缀和装饰。

到了端午节,就不能不吃粽子。每遇端午,家家户户、大街小巷都飘溢着甜丝丝的粽子清香。包粽子,在天津也有不少“老例儿”,最常见的江米小枣粽子,米要用上好江米,枣要用乐陵红枣,粽叶最好用白洋淀苇叶。天津粽子多以红枣、豆沙为馅,呈三角形或四角形,黏韧而清香。

作为北方重镇,天津人过端午,与其他的北方城市有许多不同之处。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水系纵横、漕运发达,特别是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粮北调的枢纽,这使得津城有别于其他北方城市,民俗文化中融入了诸多南方元素,可谓“五方杂处、南北交融”。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在我国许多南方城市留存至今。而在北方,能把端午节赛龙舟弄得风生水起、绵延至今的,恐怕只有天津了。据史料记载,100多年前的天津,端午节三岔河口的龙舟会,也鹤盛极一时,这在我国北方城市中是极为罕见的。时至今日,每到端午节前后,都会在海河上举办各种类型的龙舟赛事。龙舟竞赛渐渐成了天津端午习俗中重要的一部分。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月夕”、“团圆节”,天津人视为“八月节”。这一天“戚里馈送月饼,设瓜果拜月,亲友相率酶饮”,人们最主要的活动就是祭月、拜月、赏月和吃月饼。晚间于庭院设几案,供月亮马子、持药杵的玉兔像、月饼及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各色时鲜瓜果,以供神佛。由主妇焚香跪拜拜月。“圆月”只限妇女,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之谚。然后全家聚坐中庭,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人们一边吃月饼瓜果,一边赏月。妇女在晚间可盛装出游,名曰“走月亮”。中秋节的应节食品为月饼,天津习俗,亲友要互赠月饼。正所谓“端阳角黍中秋饼,一盒去时一盒来”。

民间还有一种特殊的习俗一—“爬月”。就是用棉、纸等物捻成灯芯儿,浸油后,下放托物,系在蟹背上。点燃灯芯儿,将蟹放在屋内或院中,令其自由爬行,用以占人今后的财运。向里爬,就是有财;向外爬,就是无财。这种“爬月”习俗,是为赏月助兴的一种娱乐活动。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叫“重阳”。(康熙天津卫志》载:“九月九日重阳节,以玉皇阁为登高处,城内水月庵与诸道观观礼北斗,攒香丈余,焚之历昼夜。”明清两代,玉皇阁是天津城最高的地点之一,因此,在重阳节这天,人门一般都来这里登高。登高游览,喻为步步高升。古代天津城,虽然有鼓楼这个城中的制高点,也有很多人到鼓楼去登高,但更多的人选择了玉皇阁。这主要是因为当时鼓楼四周都是居民区,四周不够开阔,而玉皇阁面对着海河,四周一片开阔,可以看到海河美丽的秋色。

按照中国传统观念,九为阳数之极,重九是阳数中极中之极,象征着人的寿命能够无限大。故“重阳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今天我们在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或“敬老节”,多少也有这个意思。

在1931年版的《河北省天津志略》一书中还记载:“九月初九为重阳节,登高作北斗会,居民多食羊肉火锅,又食糕,盖以麦粉为糕,置枣栗糖果于上者也,父母必迎出嫁女同食之,故亦称女儿节。”九月九吃切糕,“糕”谐音“高”,取其登高之意,也是人们长生不老愿望的一种体现;糕有多种,如黏糕、炸糕、切糕、盆糕、糕干等。同时,在这一天,出嫁的女儿会被迎回家门吃切糕,又称“添秋膘”,团团圆圆地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因此,重阳节又称女儿节。这种风俗大致保持到1900年以前。

“玉皇阁耸好登高,小食家家枣作糕。早饭偕来万庆馆,快呼菊酒醉牦陶。”有的天津志书还提到,在重阳节这一天有赏菊花、插茱萸的风俗。

0 阅读:0
文化愿补不足

文化愿补不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