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清代诗人的这首诗,才值得一读,后两句尤其经典

一号诗巷有诗词 2025-02-12 12:39:29

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冰雪消融,天下皆春。

风儿轻轻一吹,柳枝醒了,溪水醒了,那些花花草草也都醒了……。

又逢元宵节,在灯火璀璨中,在明月清宁中,有些思绪,有些诗意,是否又一次漫上了你的心头?

趁此佳节,寄之情愫;本期我们来分享一首清代诗人张鹏翮的《元宵》。

这首诗语言短小精炼,虽名声不远却韵味绵长,后两句尤其打动人心,足称经典。

元宵

清·张鹏翮

元宵灯火九衢开,薰动阳和淑气回。

今夜驿亭高处望,一桥明月照行台。

张鹏翮,字运青,号宽宇、信阳子,我国清代名臣、治河专家

张鹏翮不仅是一位多才的诗人,还是一位清廉正直的功臣,比如康熙黄帝就如此评价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从前作清官者,宋文清一人,今日张鹏翮堪与之匹。

这首《元宵》是宦游期间的张鹏翮于元宵节所写,不过与一般同类作品相比,此诗已然写出了自己独特的韵味,彰显了作者超群的才华。

诗的首句从实象下笔,初步描绘了元宵节的情景:元宵灯火九衢开;元宵节的夜晚,每一条街道都灯火通明。

这是一个典型的场面,作者在直接点题的同时,借助“九衢”二字将元宵节的繁华与盛大景象体现出来,让我们在第一时间就被节日的气氛所感染。

那么如果从人物立足点方面来讲的话,我们又可以看到,作者当时是处于一个较高位置,从“俯瞰”的角度来勾勒画面的。

而当我们也从同样的角度去看元宵节的这个城市的时候,就会发现,此刻的景象则会更显宏大壮观,也更能让人惊叹节日的热闹与喜庆。

承句紧追一步,写到了气候情况:薰动阳和淑气回;温暖的春天已经到来,处处都能感受到温暖的气息。

首句写眼前的视觉,承句则将笔触落在了作者的感觉之上,由此可见,从首句到承句,作者的下笔角度也发生了鲜明的变化。

“薰动”一词将抽象的早春气息生动化、具体化,与此同时,也巧妙地突出了春天本就具有的那种蓬勃之力。

“淑气回”三个字对“薰动”做出补充,以比较直接的方式诠释了春的温暖。

尽管作者是在描写自己的感受,但这种感受又无不充分影响着每一个正在品读此诗的人,让人的心田不由被和煦的春风所触动,让我们的精神不由被蓬勃的春意所激荡。

诗在后两句处宕开一笔,给予读者突如其来的情感冲击:今夜驿亭高处望,一桥明月照行台;今天夜里站在驿亭高处眺望远方,只见满桥的明月笼罩了行台。

唐朝诗人王勃曾在他的《早春野望》中有云:他乡临睨极,花柳映边亭。景美情深,含蓄蕴藉,触人以无形之力。

纵然张诗与王诗并非写于同一天,但其中的那份情感表达却有着相通之处。

作者站在他乡的亭台上,看着他乡的元宵节景象,心中不免产生感慨,在这感慨中,有作者对眼前美景的赞美,更有他对心中故土的思念。

“一桥明月照行台”,一句画面唯美鲜活,其中的明月是玲珑的,也是寂静孤独的,它与“行台”相掩映,把作者内心深处的乡愁表达得充足又饱满,把作者孤独的形象烘托得生动又立体。

另外要说的是,作者在尾句中写“明月”的意图除了增添画面美感,除了寄托乡思乡情外,还有借物喻人的一面,即暗喻作者自己为官廉洁清正,心胸豁达。当然,第三点是基于作者的人生经历而延伸出来的一层意蕴,保留与否,还是要看我们个人理解了。

总之,诗的后两句呈流水式而贯,情景交融,既升华了情,也映衬了景,当属难得的经典之笔。

元宵夜永春留客,明月灯花照九衢;读完一首,味留唇齿。

诗词为梦笔为马,将读写进行到底;欢迎关注一号诗巷,我们下期精彩不见不散。

0 阅读:0
一号诗巷有诗词

一号诗巷有诗词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