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岁老人赵亦军,每天刺绣8小时,17年绣出一幅巨著,价值上千万

伍号探秘人 2025-03-10 13:56:31

前言

众所皆知,自古纺织针绣都是女人的活,这才有了“女红”以及“男耕女织”一说。

然而除了家喻户晓的四大名绣外,还有一种刺绣却鲜为人知,那就是只招男工的杭绣。

但是发展到现在,杭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少之又少,传承人满打满算也就只剩了一个——赵亦军。

2010年,在中国浙江美术精品博览会上,杭绣作品《观经图》震撼住了所有人。

有位收藏家甚至愿意花费千万来购买这个图,却被满头白发的赵亦军一口回绝了。

至于原因,他有自己的衡量。

艰难学艺

上个世纪40年代,赵亦军在杭州一个穷苦人家出生。

孩提时代的他,绘画方面就已经显现出了一些天分,他特别喜欢拿笔在纸上画各种东西,而且各个都惟妙惟肖。

小学毕业之后,由于家里经济实在困难,已经没办法再供他继续上学了。

为了养活自己,年仅十三岁的赵亦军就开始在杭州的大街小巷找工作,但是处处碰壁,他对未来感到一片茫然。

1960年,杭州工艺美术学校的建立,给经济困难的赵亦军带来了希望。

尤其是这所学校允许学生半工半读,这对于贫困的赵亦军来说,更是雪中送炭。

而何况名字都叫工艺美术学校了,肯定是要学美术的,也正好对了他的胃口。

然而进了学校他才知道完全被骗了,这根本就没有绘画专业。

没办法,他只好降低标准,选了稍微有点兴趣的木雕,还误打误撞在第二志愿选了个“刺绣”。

杭绣本来就传承人稀少,濒临失传。

建国后,这门手艺得到了国家的重视,特意开设了刺绣班培养接班人。

可以说,只要报了刺绣,就肯定能被录取。

事情就是这么巧,赵亦军意外地和刺绣产生了奇妙的缘分,从此开始了他与针线相依相伴的生活。

刺绣班的班主任是当时杭绣的分支“宫廷绣”的独苗张金发,被称为“神针”,可知他的技艺有多强。

刚开始上刺绣课时,赵亦军心里七上八下,特别纠结。

班里总共有三十多个学生,可男生少得可怜,算上他才六个。

面对那小小的绣花针,他觉得既不习惯又有点抵触,每天扎得手上都是小伤口。

那些复杂的针法和技巧,更是让他摸不着头脑,感觉什么都不会。

不过,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他和杭绣朝夕相处,渐渐地被它的魅力所深深吸引。

杭绣最讲究针法,包含了平绣、乱针绣、叠绣等各种针法,还有盘金绣、包金绣、彩线绣等不同品种。

就因为杭绣的复杂难学,才会让很多初学者望而却步。

然而赵亦军却越学越着迷,除了上课练习,他还常常留在教室里反复思考琢磨。

赵亦军的努力和才华让他的老师“神针”张金发很是看重。

张金发对教学特别认真,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最好,要是作品不过关,会被他毫不客气地剪掉。

即使是手快眼快的赵亦军,也逃不过老师的严格标准。

在张金发的严厉督促和细心指导下,赵亦军的刺绣技术进步飞快,因为经常扎到手,连处理伤口都变得习以为常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刺绣班的同学因为受不了这种磨难,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

最终赵亦军成了班里唯一坚持到底的人还留在班里,继续学习。

学校毕业后,赵亦军继续跟随张金发老师深造,并成为了他的关门弟子。

在张金发老师的悉心教导下,赵亦军不仅学到了高超的刺绣技艺,更继承了老一辈艺人严谨踏实、淡泊名利的精神和品格。

然而没过几年,张金发老师就去世了。

师徒二人曾共同创作的杭绣作品《释迦牟尼》,既是赵亦军刺绣生涯的开端,也是他用来纪念老师的珍贵之物。

自从张金发师傅去世后,赵亦军就成了宫廷绣这门手艺唯一的继承人。

他知道自己肩负的重任,也更加坚定了要把宫廷绣技艺传承下去的决心。

可是这门技艺太苦太累了,没几个人能真正坚持下来。

如果等自己也像张金发老师一样逝去,那传承了这么多年的宫廷绣就要断自己手上了。

于是他慢慢生出了一个想法,想用自己杭绣的毕生所学,为后人创作出一幅足以流传后世的宫廷绣巨作。

十七年的八小时

然而才还没进行到正式刺绣,赵亦军就病倒了。

杭绣制作要从构思草图画稿开始,到选择色彩搭配、上绷固定、描摹轮廓、劈丝分线、盘金、盘银等诸多工序。

为了使这幅作品达到最完美的状态,他每一步都追求极致。

他还经常通宵达旦地修改设计图纸,深入研究作品蕴含的故事背景,常常忘记吃饭睡觉,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当中。

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工作时间要不间断达到八个小时。

不仅如此,晚上还要抽空写《源自南宋宫廷的杭绣》这本书,他把自己关于杭绣的所见所闻以及技法针法都详细地记录了下来,以防自己哪天不测,杭绣真的失传。

开始时他才49岁,正值壮年,一百三十多斤的体重正是好时候。

但由于长时间坐在办公桌前工作,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这样高强度的工作日积月累,赵亦军的身体终于吃不消了。

1994年,他得了胆囊炎,病情还发展成了重症胰腺炎。

他前后经历了八次大手术,胰腺、胆囊、还有部分大肠都被切掉了。

医生很遗憾地告诉他,他的生存希望只有5%,甚至还发出了病危通知书。

这场突如其来的重病,让赵亦军一下子跌入谷底。

但他没有灰心,心里一直惦记着还没完成的《观经图》。

从鬼门关转了一圈回来,他更加觉得时间宝贵,对艺术的追求也更坚定了。

身患疾病的赵亦军,身体饱受病痛折磨,即便如此,他每天仍然坚持刺绣八个小时。

由于疾病的影响,他变得非常消瘦,身体虚弱,甚至无法长时间坐着,只能在凳子上垫上厚厚的棉垫,才能勉强继续工作。

他的手指尖也失去了知觉,感觉迟钝。

但不可思议的是,即使是那样细小的绣花针,他仍然能够牢牢地捏住,继续进行刺绣创作。

依靠着惊人的毅力,赵亦军就这样坚持了十七年。

终于,他完成了这幅令人震撼的刺绣巨作。

《观经图》

《观经图》这件刺绣作品,个头很大,足有1米84高、1米67宽,最特别的是它用了正反双面绣的绝活。

正面绣了密密麻麻的532个人物,展现的是佛祖在富丽堂皇的宫殿前讲经说法,大家聚精会神听讲的壮观场景。

背面更厉害,绣了整整一篇7221字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观经图》不光尺寸惊人,刺绣技术更是巧夺天工,堪称杭绣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宝贝。

2010年,这幅《观经图》在浙江美术精品博览会上拿了最高的特等奖,专家估计价值上千万。

赵亦军不在乎它值多少,也不想多挣钱享受。

他认为这幅画的珍贵之处不只在于价格,更重要的是它能将杭绣这项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如果卖掉了,想学杭绣的人再想观摩学习就难了。

在杭州市政府的帮助下,赵亦军开了工作室,就设在了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杭绣也变成了大学里的课程。

这门古老的手艺,终于看到了能传承下去的希望。

为了能让杭绣这门艺术继续下去,赵亦军还打破了过去只传男生的规矩,收了一个女徒弟。

现在的赵亦军已经有79岁高龄了,每天依旧坚持刺绣。

如果他的老师张金发在天有灵,一定会很欣慰吧。

结语

正是有张金发和赵亦军这样的手艺人在努力,才能让杭绣这个传统艺术传承下来。

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会有更多的人看到杭绣的魅力,从而学习杭绣,发扬杭绣,传承杭绣。

参考信息来源:

1.中新网:《宫廷杭绣最后的守护者:一根线劈64股一幅画绣8年》,2019-07-04

2.北晚在线:《他深知杭绣传承之苦,自己却坚持60年》,2020-01-17

3.新周刊:《我从传统手艺人那里听到的一百种故事》,2020-01-09

4.中新网:《宫廷杭绣惟一传人赵亦军:71岁56年问心无愧》,2016-08-10

0 阅读:0
伍号探秘人

伍号探秘人

欢迎关注!